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直播资讯

美女裸体捂胸-《燃烧女子的肖像》:你是我曾经爱而不得的欢喜

2024年05月09日 靓嘟嘟

2019年,《燃烧女子的画像》在法国上映。细腻舒缓的风格,浪漫暧昧的情感,犹如一阵苦涩又清雅的秋风,从人心上蓦然划过。该片由瑟琳·席安玛编导,此前她执导过《水仙花开》、《当我们17岁》等影片。瑟琳凭借本片获得了第7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故事从一幅画开始。青涩懵懂的学徒们不晓得老师玛丽珍藏的心意,将一幅画着在乌云下对着月光楚楚而立,裙角却燃起鲜艳的火光的女子背影画放在了玛丽面前。如同深埋在心中的宝藏被人一下子抛在了光天化日中,她的手指不由得紧缩起来。

思绪自海而起。她曾翻洋过海,独自一人背着工具来给一个即将出嫁的少女洛伊斯画肖像画,因为洛伊斯拒绝这门婚事而拒绝配合,没有人能看清她真实的样貌。由于洛伊斯母亲的安排,玛丽有机会审视起了少女,画像终成却被少女不满于她用“男人的目光”打量她。再次和少女对视时,她已不由自主地用“平等的目光”无法自拔地爱上了洛伊斯。可与少女陷入热恋后,因为少女终会成婚,她又不得不狠下心孤零零一人离开这座孤岛。

再次相遇,她远远遥望着洛伊斯,洛伊斯始终没有注意到她的目光,却听着演奏会里正演奏玛丽曾弹过的《四季夏》而终于泣不成声。她们的故事就此完结,可她们却成为了对方生命里永恒的一束火光。


一、平等而自由,女性视角下凝视出最浪漫的爱情

整部电影的男性角色的出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一次在玛丽翻洋过海时,她画作掉在海中,全船的男性都默默地看着她跳海寻画,没有一个人帮她;第二次在回收洛伊斯画像的时候,一个男人默默地,毫不留情地将画像取走。男性虽不怎么露面,但有关于男性的讨论又贯穿于全片,仿佛男性正是隔阂她们感情的不公平的存在,是阻碍她们相爱的一座大山,是造成身份不平等的源泉。而正是在这种“压迫”之下,孕育出了最单纯美好的爱情。


  • 情而不色,对暧昧感情的极致渲染

暧昧,爱就在眼前,但又朦胧着无法触及;你来我往,你进我退,一百次的试探,也找不出你爱我的证据。但就在某个瞬间,你突然站在原地凝视着我,彼此的瞳孔只显映出对方。情意四起,整个世界都为你我寂静。唇齿缠绵,原来,你我相爱。

女性的酮体完美无瑕,仿佛性只是爱情的调味剂。最引人遐想的片段,也只不过是用某种药剂在腋下的摩挲。二人接吻的片段,浓烈而情色,却不庸俗做作。在这个只有女人的孤岛,连性都变得单纯静美。呼吸逐渐浓烈,爱意涌入深渊,禁果被吃得粉碎,禁止的恋情肆意发展。

有关于裸体镜头的出现,没有刻意打码,没有刻意露点,大大方方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根本不是色,而是情欲。瑟琳对暧昧的感觉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揪心于其中,不自觉地陷入苦涩又甜蜜的陷阱。暖光、海洋、孤岛、纯净的空气、发自灵魂的对视,这才是爱情最单纯的感觉。


  • 改变视角,爱情反抗着不平等目光

关于感情线,我按照玛丽的情感大致梳理了三个阶段。

阶段一:审视

玛丽采用了固有的男性视角创作画像,此时的她只懂得照葫芦画瓢,在打量洛伊斯的时候,她只想着如何捕捉洛伊斯的姿态,轮廓,她总会暗自忖度如何抓住洛伊斯的空隙,将每个零碎的信息拼凑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模仿洛伊斯。她并不理解洛伊斯为何要挣脱婚姻,不认同洛伊斯对“平等”的追求。她站在不属于她的视角,评判洛伊斯的人生。

直到,洛伊斯从根本上否定了她的画像。她才慌了神,仿佛被人剖开了心脏一般将画擦干净。


阶段二:凝视

她偷偷观察着熟睡的洛伊斯,一笔一画,火光跃动,再看去时,少女正抬眼望着她。

玛丽曾得意洋洋地说:“当您被触动,手就会这样;当您感到难为情,您会咬嘴唇;当您愠怒,您不会眨眼。”

她以为她赢了,她足够了解洛伊斯。

洛伊斯骄傲地与她对视:“当您无话可说,会轻触您的眉头;当您失控,会略抬眉头;当您陷入困窘,会用嘴呼吸。”

原来,她什么都懂。

当火光燃烧了洛伊斯的裙角,玛丽终于确定了心意。

她爱着她,似火浓烈,向火而生。


阶段三:诀别

她终于看透了洛伊斯的灵魂,画出真正的洛伊斯的模样。回收画像的日子如期将至。

玛丽和洛伊斯却发生了争执。她们责怪对方懦弱,却是在控诉自己的不勇敢。玛丽怨恨洛伊斯不反抗,洛伊斯怨恨玛丽不懂她。实际上她们都心照不宣地知道,男性主权的社会下,这种爱情终究不会有结果。

如同诗意一般的,她们都选择了接受命运,放手彼此。

明媚的阳光,奔腾的大海,你明明就在眼前,但我偏偏必须离你而去。

这一次,她懂得了究竟什么才是爱的滋味。

在不断地自我斗争之下,玛丽由男性视角转换为了女性视角,她逐步认清了自己,终于和洛伊斯站在同一个角度凝视对方,她们真正地自由,但浪漫主义终究被现实主义击垮。这正是女性主义觉醒的萌芽,是对现实社会别样的反抗,是顺应,是隐忍,又是不服和控诉。矛盾的情感屡屡涌上屏幕,洛伊斯在演奏会上泪流满面,无疑是在控诉这种情感无法传达的不公。


二、意象和暗示,浪漫主义电影的意味悠长


  • 爱火

火飘忽不定着,玛丽先不小心用了火燃烧洛伊斯的上一幅画作,暗示着玛丽亲自删除了被不平等凝视下的洛伊斯,重新审视洛伊斯。

在集会上洛伊斯远远遥望玛丽,一不注意就被火燃烧了裙角。

白天的时候,火光出现在她们眼里,夜晚的时候,火光辉映着她们的容颜。

犹如飞蛾扑火,她们都不自觉地奋不顾身,被爱肆意燃烧。反应过来时早已身处火海,难以解脱。

火,危险又安全。当人类拥有了火,世界才在黑夜里有了光明。玛丽无疑是洛伊斯世界里的第一束火光,而洛伊斯则是玛丽世界里最明亮的一束火光。她们彼此治愈对方,随后成为一道干了的疤痕,烙印在她们心头。


  • 镜子

镜子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在玛丽的模仿,一次在玛丽为洛伊斯画自画像。

在电影的世界中,镜子拥有非常丰富的意象。还有很多论文,专门讲述镜子在电影中的意象研究。因此当导演采用镜子时,一定有刻意设计的成分。

第一次出现:复制品

镜子中包含着对现实的复制,是人物刻意从中观察而来的虚拟品。玛丽穿上了洛伊斯的衣裙,想要通过模仿洛伊斯的姿态来完成下半身的画作,但显然的是,这是不可能复制而来的,就连玛丽穿上了这身绿色的衣服都显得那么扎眼和不合身。玛丽犯了一个最根本的错误——她不是洛伊斯,她看到的,只是镜子里她自己希望的模样。

此时的玛丽一心想要完成画作,她根本来不及琢磨洛伊斯的心境。无奈之下,她只能用最廉价的方式复刻她心目中的少女。她还没有彻底认清自己,因此后来,她画的画根本打动不了她自己。


第二次出现:灵魂交融

恋人即将离别,洛伊斯要求玛丽画一幅用于留念的自画像。一张镜子放在了爱人的私处,玛丽凝视着镜子里的自己,画出了头是自己的,身体是恋人的画作。

这次的玛丽,从恋人的私处彻底看清了自己。她大大方方地望着恋人,不再是蹑手蹑脚地模仿恋人的姿态。在她的笔下,洛伊斯终于和玛丽彻底交融在了一起,此时此刻,她们仿佛变成了一体的。

而镜子此时的作用,则是连接身体与灵魂的虚幻媒介,幻想二人的身体交融,实际上也是虚幻而不真实的。她同洛伊斯心灵互通,但她们终究也不是一体的。一幅画方能流芳百世,成为永恒,但两个人只能天涯各一方。因此只有此时此刻的镜子里,二人才能完成身体与灵魂的融合,这正是悲剧的另一种表现。


  • 神话

“在欧律狄刻即将重返人间的时候,俄尔普斯回头看了一眼欧律狄刻,她坠入了深渊。”

这是很著名的希腊神话,古往今来人们都站在男性角度审视这个故事,认为俄尔普斯是个经不住好奇心的人。但本片却给这个故事附上了新的定义——

他们啊,都是心照不宣地,选择了这样的命运。

玛丽说,这是诗意的选择。俄尔普斯在最后时刻选择了放手,因为他带不走这样的欧律狄刻。

洛伊斯说,这是爱的选择。欧律狄刻在最后时刻呼唤俄尔普斯,因为她自己选择了堕入黑暗。

玛丽曾两次见过身着白裙的洛伊斯幻影,直到离别时,洛伊斯果真穿上了那件白裙。

洛伊斯在最后时刻呼唤了她,她回过头来,重重将门关上,将洛伊斯留在了黑暗中。

果然,玛丽选择了诗意,成为了艺术家;洛伊斯选择了留念,已为人妻。就连二人的衣着,都与传统中人们想象的的欧律狄刻和俄尔普斯的衣着颜色一致。

最后的画展上,玛丽展示了她自己理解的神话内涵——二人在告别,这是心灵相犀的选择,而不是粗心大意的失误。欧律狄刻和俄尔普斯的爱是平等的,而不是由俄尔普斯主导她的命运。正如她和洛伊斯一样,共同做出选择,虽有遗憾但不后悔。


  • “28”

有传言说,28岁的瑟琳爱上了阿黛拉,28岁的阿黛拉和瑟琳分手了。所以28这个数字对主演阿黛拉和导演瑟琳都意义重大。我想,或许是这样吧。或许因此,瑟琳为了纪念她们的爱情,将私心放在了电影中;为了曾经的恋人阿黛拉,她专门用了五年时间策划剧本,和阿黛拉再次合作。

但我想,无论怎样,28对于影片中的玛丽和洛伊斯都是意义非凡的,仿佛是她们年少时一起埋藏起来的秘密,书里的28页是她们心照不宣的私域。

这个点藏的很催人泪点。当玛丽偶然发现展览馆有关于她的消息,她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钻到洛伊斯的画下,发现洛伊斯依旧那么美丽,她的手有意无意地翻开的正是自己曾为她画下自画像的28页。

玛丽释怀了。心里那个疙瘩随着她自豪地说欧律狄刻和俄尔普斯是她自己的原创画作放下了,随着洛伊斯正在美好地生活着而放下了,随着那个数字“28”而放下了。当她含着泪微笑的时候,我的眼泪却在眼眶打转,无论如何都笑不出来。


三、现实启示:对男权主义的反思,对男性地位的重审

在全是女性的孤岛上,却不都是女性视角。

洛伊斯的母亲:她也曾是被画像相亲的女性,她的画像,比她先到这座孤岛,在她之前入住囚笼。她无法理解她两个女儿,洛伊斯的姐姐跳崖自杀,她却觉得她疏于管教;而对于洛伊斯,她却要把她囚禁起来,让她禁足家中这种模式深入她心,让她认为这就是社会的规则。

女佣:怀孕了三个月才决定处理自己的孩子,性后的堕胎处理,犹如犯罪一般要偷偷摸摸着进行。她也是站在男性角度思考俄狄浦斯的女性,也是无法理解玛丽和洛伊斯想法的一方。她讨厌孩子吗?堕胎后,她身旁躺着可心的小孩子,笑嘻嘻地握住她的手,她却只能含着泪冲他笑。

玛丽最初也是站在男性角度对洛伊斯不平等地审视的那一方,仿佛这是世间顺理成章的视角,是不容改变的规则。

一座孤岛,将洛伊斯囚禁其中。奔腾的海水,是她心境的映照。


人们只能代代顺承这种规则,只有少数人从中审视不同的视角,站在另一个角度同情受到不公正的人。对于在婚姻中的不对等关系,男性能完全掌握女性的命运,就像俄狄浦斯不能回头,但他一回头欧律狄刻就要重返地狱。

而什么时候才能地位对等呢?影片也做出了解释:大家站在同一个水平面,平等地凝视对方,平等地拥有权力,你能做的,我也能做,这才是正确的人权,没有伦理上的压迫,只有情感上的自由。而如今,当我们重新审视男权地位的时候,也会产生诸多问题。比如现如今产生了极端女权主义与女权主义两种完全不同价值观的群体,男权对女权的不同看法与态度等等。

前一段时间,在《我是余欢水》中就出现了批判极端女权的言论,使得一部分人对此产生了反感而对影片打出一星差评的分数。这意味着,男性和女性之间尚存在着诸多不平等的视角,有的女性错把女权主义当做性别优势的筹码,强行利用性别说事;而有的男性则是错把极端女权主义强加在女权主义的身上,导致更多的女性对此产生不适。

我们的男女问题是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的,而不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对方的感受,就永远不会达到男女平等。可男女能否在真正意义上设身处地,倒是一个很难界定更是无法界定的问题。

所以影片的最后,是洛伊斯的特写长镜头,音乐愈发高潮,她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我想,就让这种平等时光永恒在这一刻吧。她们彼此的爱将会就此永存,她曾是她爱而不得的欢喜。


我是谈喵腻,一个热爱影视的00后大学生,希望我能同你一起成长。

#情感写作小能手#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