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直播资讯

古代文艺美女-在古代,这种花竟被代指最美的女子读完带你涨知识

2023年09月23日 靓嘟嘟

身影妖娆各占春

杏花

每当春雨潇潇的时候,梅花落尽,杏花便盛开了。

杏树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至少可以上溯到3000年以前。《管子》 一书里说:“五沃之土,其木多杏。” 杏树属于落叶乔木,它的果实可以食用或者药用,其花在含苞未放时呈纯红色,开放后渐渐转为绯红,到花落时则变成了白色。所以一树杏花,有的红如霞蔚,有的白似飘雪,红白争妍,色泽艳丽。

历代诗词中不乏描绘杏花之美的名篇佳句。晚唐时期著名词家温庭筠曾经这样赞美过它的宜人艳色:“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 诗人吴融则把杏花比喻成一位薄施朱粉、掩面含羞的美人,所谓 “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 的诗句,正是这一红粉佳丽的绝妙写照。人们不仅常用 “杏雨梨云” 来形容春天景色的美丽,而且还用 “杏脸桃腮” 来描绘女子的秀色,因为杏花白,桃花红,正好借以表现白脸红腮的秀美。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在 《西厢记》 中就曾描写崔莺莺:“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越显得红白。”

诗人们更多的还是以杏花来表现盎然的春景。写得最热闹的,是宋代词人宋祁,他的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玉楼春》)展示出绿杨红杏、相映成趣的画面,其中 “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句擅名千古。因为春寒刚去之时,红杏绽开,繁花满枝,这本身已显示出春意,使人充分感觉到早春的气氛,现在再经诗人用“闹” 字一 “点”,尤能撮出花繁之 “神”,仿佛红杏有了知觉,它是为了让人们感知到春意才有意雀跃跳动,蓬蓬勃勃开满枝头的。这一 “闹”,化静为动,如闻春天欣欣向荣的喧闹声,让人领略到春光荡漾的动态美。

钱锺书先生曾说,宋祁所以用 “闹” 字,是想把无声姿态的事物,描绘成有声音、有动感的形象,表示他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艺术感受上的一种 “通感” (钱锺书 《旧文四篇》),实在是妙不可言。近代学者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 ‘闹’ 字而境界全出。” 这个 “闹” 字,既传神地刻画出了杏花怒放的勃勃生机,又饱含着词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这种情景交融的佳句,能引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特别是用了意蕴色彩丰富的“闹” 字,一以当十,使全句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人的艺术力量。宋祁也因 “红杏” 这一名句而得到了 “红杏尚书” 的雅称,一时遂成文坛佳话。

诗人们笔下的杏花,往往充满着诗情画意。比如唐代诗人吴融的 《杏花》:“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刻画出不同场景下的杏花形象。“独照影时临水畔”——水畔杏花,颇有顾影自怜之状;而 “最含情处出墙头”——墙头杏花,窥视墙外,似有含情脉脉之态,可谓诗中有画,情寓景中。又如宋代诗人范成大的 《云露堂前杏花》:“蜡红枝上粉红云,日丽烟浓看不真。浩荡光风无畔岸,如何锁得杏园春。” 杏花盛开时远望如粉红的一片云彩,在日丽烟浓的映衬下更显得朦胧迷人,浩荡的春光广大无边,又怎能 “锁” 得住杏园春色的蓬勃生机?诗人用笔细致逼真,把红杏的美色写得如此绚烂,怎不叫人欣喜!一个 “锁” 字反衬出春日生机的旺盛勃发,令人振奋!还有南宋叶绍翁的名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更是一幅新颖独创的 “红杏出墙” 图。诗人好像一位丹青妙手,他并不煞费苦心地去涂抹满园姹紫嫣红的春色,而是以少胜多,仅仅利用园子一角的背景,画上一枝伸出墙头的红杏,意蕴含蓄不尽,给读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阔余地,极富有暗示性和启示力。

一首好的咏物诗,绝不止于摹物写态之精切,还要有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给人以美感;或者暗含某种富有深意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如上述叶绍翁诗,难道只是形容 “关不住” 的春光?那 “出墙” 的 “一枝红杏”,难道不使人联想到一切冲破压抑、脱颖而出的人或事物,是那样地美好,是那样地充满生命力?诗人心底深处流出的,无疑是一曲红杏的赞歌,一首春天的颂词,更是对于一切新生事物的热爱和赞叹!这种借咏杏花来抒情、喻理或言志的诗,常常言近旨远,表现出诗人对于社会人生的态度。如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他就以 《北陂杏花》 (北陂bēi,北边池塘) 为题写道: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王安石 (1021—1086) 曾在宋神宗时两度为相,推行新法,但因遭到保守派的抵制而夭折。这首七绝是他被罢相后屏居金陵时所写。诗前两句写杏花临水而开的妖娆身影,描绘出岸上红花和水中倒影都占尽春光的景象。后两句写花落,即使被春风吹落如雪,也宁愿与洁净的池水做伴,绝不肯落在田间小路上被人践踏,化为不干净的尘土。王安石借咏杏花来浇胸中块垒,同时又寄托了自己的心志。北陂的杏花纵使凋谢零落,也不甘堕入污泥,岂不正是诗人特立独行的艺术写照!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