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沟美女老年人体-十八岁入行,从徒工到一代传人,她度过了无数做壶的深夜
2023年09月24日 靓嘟嘟
她是紫砂泰斗蒋蓉的传承人,自幼受母亲蒋蓉的严格教育和培养,她在母亲身边勤奋朴实地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打下传统工艺的基本功。为了传承蒋氏花器,她度过无数个做壶的深夜,她与时间赛跑,希望能让尘世间的花草一点点在她手里绽放,延续母亲美丽的花器之魂。
采访 | 小雅
撰文 | 小雅
图片 | 蒋艺华 提供
半夜两三点的时候,56岁的蒋艺华仍坐在泥凳前。白天的事一多,常会耽误做壶。夜晚的时刻最安静,她喜欢一个人做壶。即便身体不饶人,肩膀,腰,已经感到明显的疲惫,但到了赶工的时候,一口气做上十几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
从18岁入行开始,度过无数个做壶的深夜,蒋艺华仍在与时间赛跑,她时常觉得时间紧迫,很多责任在肩上,必须步履不停。
与深夜打交道的做壶人
蒋艺华留着清爽的短发,穿着质朴的衣服,她为人和善,从年少时期,她就跟随在母亲身边开始做壶,一做就过去了半辈子。在她的工作室里,藏着一些过去的老照片和老物件,她是一个念旧的人,常会想起那段学壶的岁月。
她拿起一个木制老旧的托盘说:“我们以前在紫砂工艺厂学手艺,和现在的年轻人可不一样,在车间我们计件做壶,然后做好了就把这些壶放在托盘上。然后顶着这个托盘走到师父面前,当时内心可忐忑了,大家都怕师父,总是担心师父会不会满意,就像考试一样。而师父要是觉得不好,拿回去就得重做,再来一遍。”
一晃这已是快三十年前的往事了。
1981年,她进紫砂工艺厂徒工培训班,跟随师父高丽君及小师父丁洪顺、季益顺学习紫砂基本成型技术。当时正值紫砂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整个厂子里都散发着欣欣向荣的蓬勃朝气。
那时候厂里有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学制壶。当年大家做起来都很起劲,起早摸黑,平时遇到问题都会去问老师,几乎不出去玩,每日就是闷头多做。
“我早上上班,中午回来做饭,下午上班,晚上又回来做饭,再去上晚班,就是在家和厂里两点往返,每一天几乎都是在这样紧凑的节奏中度过。”蒋义华回忆到。
在当时,她一天工作都要十几个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也会要学,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子劲,谁都不愿落后。年轻人之间攀比的是谁学的快,谁进步的快,那时候经常会有“考工”活动,谁的壶做的好,做好了壶,会得到师父的称赞扬,这对于学艺的人来说,是极为崇高的奖励。
在工厂她是努力的后辈,师父们都知道她是蒋蓉的女儿,因此对她要求更严格。为了验坯通过,她需要时刻保持着努力的状态。
同一批学壶的人,也有不少因为忍受不了那种没日没夜的艰辛,选择放弃转行。而蒋义华除了工作外,还要料理家务(买菜、做饭、洗衣服等),照顾母亲,她就像是个连轴转的钟,一刻都停不下来。
1988年,凭借着优良的成绩,她得到了去清华美院进修的机会,这是她人生第一次走出宜兴,去到首都北京,她特意起了大早去天安门看升国旗,这让她觉得内心充满力量。在北京,有更多来自全国的优秀的陶瓷从业者,在那里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她跟随老师去故宫等地写生。在经过专业 的学习她又回到宜兴,跟随在母亲身边学习。
▲蒋艺华个人作品《多子多福》
曾经的手艺都是凭着努力和干劲积累的,到现在,她时常还会整夜做壶,基本上都要到半夜2、3点才会休息,一天做10几个小时。
她已经习惯了和深夜,和孤独打交道,那个时刻是属于她的最安静的时刻。虽然偶尔确实会有想要休息一下的想法,但这三十年她都没想过放弃。
在那个学壶很淳朴的时代里,她是老实本分的,她始终记得师父和母亲教导她的,要规规矩矩做壶,要想到十年之后的未来,而不是图一时的利益。
现在,她成了师父,她仍然会对自己的徒弟说要规矩,要一步一步地走,不要贪图捷径。
蒋氏花器的后人
如果没有生在手艺之家,她会做什么呢?年轻时候的蒋义华,想要当解放军,想要穿上女兵的服装,英姿飒爽地走在操练的草地上。
但这个梦想实现不了了,因为母亲蒋蓉曾深情地对她说过,你是我们蒋家一脉相传,也是蒋氏花器的一根藤,这根藤要蔓延开来。
母亲的这番话成了这她一生逃不开的使命。
1919年,母亲蒋蓉生于陶都宜兴川埠潜洛六庄村的陶艺世家。固然蒋家几代都是做紫砂的,但到了蒋蓉父亲那辈,因为社会状况不好,紫砂特别是花货已经不受欢迎了,蒋家几辈人的努力依然没有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但倔强的蒋蓉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条路,并展现了自己对造型超强的天赋。她富有童心,喜欢沉浸在自然的世界里。
她的创作生涯横跨了她的一生,她将生命倾注在这份事业中,成为了影响行业的“紫砂七大老艺人”。
但母亲生活的时代,紫砂行业并不景气,他们非常担忧这门技艺没有传承人,几度伤心落泪。
蒋艺华是蒋蓉的女儿,她将她当作蒋氏花器的后人来培养。
蒋氏花器,特点是把天然界、动植物界的天然形态用浮雕、半浮雕等造型装饰设计成仿生形象的茶壶。
母亲的创作灵感完全来自于生活。她很少像其他女人一样去逛街,去家长里短,她不看重这些。她看重的是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树上的小虫子等等。她都能将这些生命融入到紫砂壶之中。她通过自己的技艺,将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刻入紫砂。
▲蒋艺华个人作品《枇杷壶》
蒋义华小时候喜欢踢毽子、跳绳、捉迷藏等等,一回忆这些儿时的欢乐时光,她的脸上就是神采飞扬。
但母亲很少陪她玩,在不做壶的时候,她会带蒋义华去采风。在乡间的沟沟坡坡田头小路看啊、走啊、画啊,西瓜、荸荠、荷花、石榴、树桩、松鼠、蛤蟆、鸣虫……
长大以后,她忽然明白母亲是帮她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紫砂壶制作只要学会工艺和技术就可以了,而紫砂壶艺术却离不开观察生活,因为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只有平时做到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这些观察用艺术来呈现。
1984年进入研究所后,她一直跟随在母亲身边,两人一起上下班,出去参加写生采风活动,偶尔陪母亲去看电影。同吃同住。
在技艺上,母亲从调配色泥开始,都会一一教授:芒果壶之果黄泥,西瓜壶之墨绿泥、菜椒泥,松树桩壶之松皮色泥。为了能够把花货的这些技巧传承下去,她没时间社交,没有时间打扮自己,就像母亲一样,她长时间呆在一个有院子的工作室里,一直创作,一直去尝试不同的题材。
母亲对她的期望很高,也很严格。在蒋义华的家中,就挂着一幅她写的对联“继承紫艺传统,争取世家光荣”。
母亲毕生的梦想,就是开个培训中心和艺术馆,但受经济限制,一直没能实现。而蒋义华要做的,就是跟时间赛跑,去把这个属于蒋家的梦继续下去。
温和,耐心的师父
紫砂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在书中写到:艺华已有几十年的从艺经历,深得母亲真传,而且为人低调,为艺较真,一定会保持着蒋蓉一门紫砂艺术之花的满庭香。
在徒弟潘峰眼里,师父是一个温和,耐心的人,与她在一起不用担心说什么会得罪师父,有想法的时候能像平辈一样交流。
长久以来外界对于蒋家给予厚望,这无形之中成了蒋义华的压力。她已经不再像上一辈人一样,只把手艺传给家里人。去年,她将儿子送去当兵,她很高兴儿子能够完成她自己小时候的梦想。
而手艺,是一个整体。她把紫砂看成一个整体,而非单独的家族,师门,因此只要有徒弟上门来学,她就愿意教。
▲蒋艺华个人作品《柿柿如意》
她对徒弟的要求是希望他是个主动、肯学、肯做的人,并且会动脑、有思想、道德好,他要热爱紫砂,是以传承紫砂为使命,而非急功近利之人。
在她眼中如今是一个好的时代,经济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紫砂有一个长足发展的空间。
做紫砂壶是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比起其他濒危的手艺来说好很多了。紫砂不愁没有接班人,很多年轻人踊跃主动地开始学习紫砂,他们中有的留过学,有的曾经是老师、医生、公务员等,并且全国各地都有来宜兴学习紫砂的人。
她会抽出很多时间来教徒弟,只有徒弟在的时候,就以徒弟为主,她会跟徒弟一起做,并指导、教授、关心他们。
56岁的蒋义华已经不年轻了,就像母亲蒋蓉一样,她随和,直率,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很少会去组织自己的语言。她愿意助人,作为镇人大代表,她还会关注民生等事。但她不擅长交际,也有一点社交恐惧,她宁可把心思都放在做壶上。
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做出好的精品新作;同时希望徒弟接好蒋氏紫砂的班,接好宜兴紫砂的班,这是当下压在她心头的两件大事。
母亲的百年诞辰就在今年,艺术馆也在筹备中, 现在她需要为筹备的事情还有很多,见到她的那一日,她还在为此奔波。
▲蒋艺华个人作品《熊猫壶》
而一旦白天陷入繁忙之中,寂静的夜晚又注定难眠。蒋艺华之名,当初题的时候,也寄托了前辈的希望,即艺术之花,希望她传承宜兴紫砂,传承家族紫砂。
从徒工到为人师表,这条传承的道路,走过的,不过上万个深夜。
手艺漫游计划·宜兴站
由 东家APP x 紫砂人物录 联合出品
点击“了解更多”,查看蒋艺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