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直播资讯

人民美女微博-15亿粉丝这个微博为何这么“懂我”?

2023年09月24日 靓嘟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为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适应全媒体传播格局,守正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本领,今天起,中国记协网“践行二十大•新闻人在路上”主题活动推出“全媒记者炼成记”栏目。该栏目立足“转型”角度,讲述转型故事、分享转型思考,为准备转型或正在转型的编辑记者提供参考借鉴。敬请关注。

全媒记者炼成记 | 从心法到技法,离不开一个“炼”字

作者:人民日报社 徐丹

今年是人民日报微博上线第11年,也是我转型进入全媒体的第11个年头。粉丝从零到1.5亿,一路走来甘苦自知,如果让我回答全媒体编辑是怎样炼成的,一个“炼”字道破关键。

从全媒体到融媒体,一个“炼”字道破关键

全媒体是全天候待命、全领域报道、全媒体表达、全流程运营。在转型做全媒体编辑之前,我在人民日报总编室工作,主要负责要闻版的版面编辑。与报纸版面有截稿时间不同,全媒体报道是全天候的,竞争常以分秒计。而且报道领域也不分条线,甚至不分国界,需要编辑对各类信息具有甄别把关、有效表达、舆情研判等综合能力。

更为关键的是,从“图文+”、“视频+”到“交互+”,如今的全媒体聚合起包括图文、视觉化海报、短视频、交互式长图、移动直播、UGC内容生产等多种形态,全媒体编辑需要把各种传播形态炼化一体、融为一炉,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为好内容找到最适合的形式。

随着人工智能、VR、AR、4K等新技术的普及,全媒体编辑还需要把对技术底层逻辑的把握,融入到日常的生产中,把“技术+艺术+创意+数据”的理念,融入到融合报道的全流程,强化新闻报道的表现力、感染力。

视频加载中...

全媒体编辑心法:从“懂我”到“有我”

做全媒体不是仅仅追求形式创新,一定要有用户意识。在运营人民日报微博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用户为什么要关注人民日报”?用户的痛点、笑点、泪点甚至槽点,到底在哪?只有网感敏锐,接地气,跟年轻人话语共振、知识同构、感情共鸣,做出的产品才能有代入感、交互性,才能让用户感觉到人民日报是“懂我”的。

面对新的传播格局和发展态势,在重塑与用户关系的过程中,仅仅做到“懂我”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传播过程中,通过让用户“亲自参与,置身其中”,进行多向度的交流互动,分享从中获得的归属感、参与感、认同感和美感,实现核裂变式的网络传播,也就是说媒体要带着用户一起进行内容生产,从“懂我”升级到“有我”。

近几年,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时光博物馆以流动大篷车、邮轮、列车、无人机等为主要形式在全国范围开展巡展活动,仅2019年累计行程就超过1.6万公里,累计参观人数超数十万人。它以形态创新、内容升级,内外结合、立体化传播,因地制宜、多样化运营,IP开发成为体系和情感共振、打动人心等5个方面为核心亮点,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成为带着用户一起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经典之作、重大主题宣传的创新之举。

2023年4月,人民日报新媒体“时光博物馆”流动展览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展出。

全媒体编辑技法:“三感三力”

基于新媒体运营实践,借鉴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思考框架,我曾探讨过国内主流媒体在社交媒体发布中的“三感三力”,即高情感和共情力、设计感和故事力以及节奏感和交响力。这里简要介绍“三感三力”,为致力于提升全媒体编辑技法的同仁提供参考。

高情感与共情力

与用户的新型关系是媒体融合作为传统媒体应对数字时代挑战的整体性转型策略中必不可少的层次。重塑与用户关系的第一步是理解用户。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是一个高情感的舆论场,存在于私人空间中的情感常常在公共空间中流动和发挥价值,因而在社交媒体平台,常常需要的是基于理性思考后的感性表达,也就是俗话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民日报微博所发布的“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牵妈妈的手”等内容就是典型案例。

“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微博海报


2018年春节期间全网暖心互动

微博 “

牵妈妈的手”

设计感与故事力

在具备后现代特征的互联网时代,产品、体验、服务的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都已不仅仅只是满足用户的实用价值,而是越来越需要在设计上做到新颖独特,富有创意,富有内涵。对于在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的现实世界中成长起来的年轻用户群体,对实用价值之上的创意、内涵等意义的获得,正是他们更为看重的新媒体使用体验

在类似微博这样的富媒体形态平台上,设计感既包括对海报构图、色彩等的设计,也包括对短视频、直播等的镜头语言的设计,还包括对H5网页产品的视觉元素、体验载体的设计。而故事力同设计感一样,都是人类经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故事比较容易记忆,是因为从很多方面来说,讲故事就是我们记忆的方式。

节奏感与交响力

由于社交媒体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其整体的信息流动、事件推进是有节奏的,因此,作为微博发布者而言,真正实现与广大用户的共情能力,要在进行总体的方案设计和故事讲述时注意节奏感,要处理好强与弱、深与浅、浓与淡、快与慢、高与低、刚与柔、轻与重等的关系。

具体而言,要把握不同信息发布的时间节点,注意软硬新闻的调节,并且熟悉话语形态在“卖萌”与严肃之间的切换,这其中“时度效”的把握尤为关键。不难发现,当下网络热点、网民情感的变化和切换甚至不是以天计,而是以小时计算,一个热点事件热度可能只维持一个上午,这就牵扯到全媒体编辑对节奏感的把握问题。

与此同时,作为专业的全媒体编辑,需要提高整合能力,类似乐团的指挥家,提升交响力。全媒体编辑需要在了解网民的内容需求和情感诉求、把握新媒体舆论场的节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全局意识、具备链接能力,深谙不同产品的特性和不同平台的传播规律,提高新媒体产品跨平台的整体影响力。

古人说十年磨一剑,走过11年历程的人民日报微博从未改变过办博的初心——11年前的暴雨夜,我们写下“微言大义”的坚守,种下“参与·沟通·记录时代”的坚持,追求“因微而博”的影响。面对新征程,我们会一直以恒久的求新,成全我们恒久的初心。媒体融合,我们一直在路上。

来源:中国记协

排版:丰有娜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