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淹死美女生前照片-苦难的辉煌:青年毛泽东用这一“任性”的学习方法,去认识世界
2023年09月24日 靓嘟嘟
文:陈涛峰(1949年生人,1968年参军入伍,一生对伟人崇拜有加,著有伟人生平书籍《中华国魂》,本文授权首发于此。)
原标题:第 二 章 在学习困难面前不低头 自学钻研自学考上师范生
1910年初秋,16岁的毛泽东穿上母亲缝制的粗布裤褂,一双千针百纳的新圆口白底黑布鞋,挑着一床铺盖卷和换洗衣裳等日常生活用品,辞别父母到湘乡县的东山乡高等小学去求学。
他第一次单独出远门,母亲文七妹牵肠挂肚,心如刀割,泪水止不住“哗哗”地流了出来,忍着悲痛嘱咐孩子:“出门要小心,不要惹事。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遇事要忍,不要出头……”
父亲在一旁看着相拥流泪的母子俩,心里也很难受,眼里充满了迷茫,一言不发,拿出八块大洋交给毛泽东,难舍之情溢于言表。
他接过钱,看着父母,“扑咚”一声跪下给父母磕了三个响头,又拜了爷爷(卒于1904年)灵位,眼里浸着泪水,说了声:“父母保重。”揣好表哥文运昌的推荐信,挑起行李上路了。
“伢子!等等!”母亲追了出来,手里拿着把雨伞,递给毛泽东后,抱着孩子痛哭起来。
毛泽东劝慰母亲后继续上路。走到拐弯处,回头望了望,母亲仍站在小路上不肯回去,那身影似乎感觉好像失去了什么,孤孤单单,弱不禁风。父亲站在院门口,眼睛仍然望着远方的儿子。毛泽东只得给父母摆了摆手,便消失在万山丛中。
山里的孩子能吃苦,毛泽东挑着行李,步行几十里路,来到了湘乡县东山乡高等小学,顺利地通过了入学考试。当时入学的作文考题是《言志》,由于毛泽东六年私塾扎实的文学功底,再加上平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文章写出来后新颖脱俗,竟写出了一篇救国治国的大道理,和别的同学只读“四书”“五经”的文章大不相同。这正符合了从日本留学回来执教老师学制改革、兴教兴国的办学意向。
一个教师在看了毛泽东的文章后感到很惊讶!竟拿着毛泽东的文章兴匆匆地对其他教师称赞到:“我们学校取了一名建国材!”其他老师看了也个个赞叹不已。当时这所小学是湘乡县办的,但毛泽东却是湘潭县籍的,按照学校规定不能录取外县学生,其它教师一商量,决定将毛泽东同学破格录取。
在东山学校里上六年级,毛泽东的年龄比较偏大,穿戴很一般,但学习很刻苦,系统地学习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由于课程比较新颖,毛泽东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在学习历史、地理的课程时,毛泽东还经常到学校的藏书室去翻阅有关书籍和资料。并对报纸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业余时间还看了大量的藏书,对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学校里,几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年轻教员,经常在一起谈论日本“明治维新”后,给日本带来的繁荣昌盛。也谈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一致认为清朝政府的腐败是导致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主要原因,赞成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在谈到八国列强瓜分中国和日俄在1904年和1905年争夺在华占领权时,教员们群情激昂,纷纷谴责日俄侵占中国领土,屠杀中国人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国破家亡的深重灾难。俄国侵略者曾一次就将两千多东北老百姓的辫子栓在一起,用枪逼着赶进了黑龙江里全部淹死。
教员们慷慨激昂的言论和对列强的激愤,深深地感染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使他萌生了强烈的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他暗暗下定决心:把拯救国家民族当做己任,立志寻求救国道理,伺机参加救国运动。
他在《咏蛙》一词中写到:“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诗中表露了毛泽东的青年意志:勇做改革社会的先锋。虽说我现在还在学校念书,跟其他孩子一样,但将来必定由我首先倡导一个新世纪的诞生。
从此,毛泽东便在上课之外,更加开始注意研究像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和清朝时期的“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等方面的书籍,深刻认识到起义军的“打土豪、均富贵、烧账册、分田地”的主张,才是他们的起义队伍得到人民拥护、迅速壮大的根本原因,并且最终才能推翻或动摇统治阶级,建立起新的政权。他还系统地总结了他们队伍里不健康因素,导致其又很快归于失败的原因。
当时他还了解到过去当地附近有个姓庞的铁匠,曾组织农民起来反对过官僚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后来又组织穷人搞暴动,失败后上山当了绿林好汉、和有一年湖南发生灾荒,人民生活过不下去,贫苦农民组织起来攻打长沙衙门,砍断了衙门前的旗杆,赶走了当地巡抚的壮举。想到周围眼前许许多多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贫苦农民,毛泽东真有了打倒封建统治、解救劳苦大众于水火跃跃一试的感觉。
东山学校的墙外住着一户姓易的佃户。老汉去世早,易老奶奶孤苦伶仃,生活极不方便。勤劳善良的毛泽东经常去易老奶奶家里坐坐,问寒问暖,帮助老奶奶挑水劈柴,有时还顺便捡些柴火送去,每次都受到易老奶奶的夸赞。毛泽东却想:像易老奶奶如此孤苦艰辛的生活以后将更加艰难。难道就该让穷人世代受苦吗?谁来为他们鸣不平呢?
毛泽东的博学和成熟在同学里面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图画和自然科学是毛泽东感觉无实际意义成绩不太好外,其它门门功课都名列前茅。一个学期结束后,教师们感觉让毛泽东继续在本校学习只能是浪费时光,再无大的长进,便鼓励他在学期结束后报考湘乡县驻省中学,并且给予了推荐。
1911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湘乡县驻省中学。但仅学习了半年,毛泽东就感觉到学校刻板的教学课程和一些陈规旧俗,对于他寻求救国道理的思想格格不入。而且频繁的考试总是要求你去思考一些无用的课题。当毛泽东打听到长沙的定王台有个省立图书馆,便抽空去看了看。当他看到满屋子书架上的大量藏书后,知识的海洋像似有巨大的吸引力,令他目不暇接,拿起书来就爱不释手。一连翻了十几本,这里的每本书都深深吸引着他。结果使毛泽东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认为:在学校学三年,也赶不上在图书馆自由选择学上半年。于是他果断地做出决定:退学自读。
这种做法在今人看来相当任性。毛泽东做出这个决定以后,也为自己的当初选择,吃了不少苦。但苦难背后,多半是辉煌的成就。
从学校退学以后,毛泽东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在图书馆自学的计划,并且严格遵守:每天早晨起床后,简单吃点早点,带上两个烧饼。图书馆开馆后进去自学,下午闭馆后回住处,中午就吃自己带去的凉烧饼。管理人员看到毛泽东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和按时到馆的精神,赞叹地说道:“开门迎接毛泽东,关门欢送毛泽东。”
毛泽东在看书时是有选择的,而且看得很认真。对看过的书中的经典语句,都在上面写上观感和评语。毛泽东自学每天如此,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就这样他还惟恐看的书少,真想一口气吞下整个图书馆。
图书馆的正门迎面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地图,这也是毛泽东有生以来看到的第一张世界地图。从地图上毛泽东才了解到世界原来有这么大,自己的家乡湘潭县除了标着个小黑点外,韶山根本就没有出现在地图上,毛泽东对世界地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每天进馆后,必先站在大地图前浏览一番,结合书本知识了解世界和周边国家的国情。他看着那些被日俄列强占领的国土和城市,看到日本一个小小的岛国面积和如此稠密众多的人口,预测到日本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一定还会对近在咫尺的中国广大国土面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存在窥缅之心。他领略到如果中国政府还不能尽快改变腐朽的政治,抓紧时间增强国力和防御能力,二十年内,中国将再次面临一场日本对华大规模的全面侵略战争。
当毛顺生得知儿子在长沙湘乡驻省中学退学后,恼怒儿子毛泽东在外面“不务正业”,立刻便停止了给毛泽东本来就很少的生活费用。毛泽东骤然失去了生活来源,且又不愿就此放下自己爱不释手的书籍,因此只得更加节衣缩食,异常艰难地维持着自学生活。他早晨不再吃早点,上午吃掉两个烧饼,晚上买碗稀饭度日。
毛泽东自从退学以后,就搬出了学校宿舍,住在湘乡县驻省会馆里,这样便节省了住宿费。他白天读书,晚上就和大家挤住在一起睡觉。但是会馆里住的人特别繁杂,做小生意的、流浪汉、求亲告友和无家可归的以及一些旧军队的伤兵,凡是实在连住宿费都掏不起的湘乡人几乎全都挤住在了这里,由于人多嘴杂,打架骂街的事经常发生,居住环境异常恶劣。
由于父亲不再供给,他的生活变得极为艰难,但毛泽东又极不情愿再回到父亲“专制”的家中,他在苦读中也时常寻思着如何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恰好此时,北洋政府临时总统袁世凯派军队正在攻打南方孙中山的革命党人控制的武汉,战斗异常激烈。毛泽东立刻想到去武汉参加革命党人的军队,为推翻腐败的军阀统治而战斗。
正当毛泽东准备弃笔从戎到武汉参加革命军时,湖南的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等人也发动了新军的反清起义,并且一举攻占了北洋政府的长沙衙门。毛泽东看到起义军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和北洋政府军队那不堪一击的惨败,深深地被革命的气势所感动。他不再犹豫,立即在长沙报名参加了革命军。
毛泽东在当兵期间,接受了艰苦严格的军事训练,对军队的训练模式便很快掌握了。一个月新兵训练结束后,军营生活开始慢慢松懈下来。他将每月七元的军饷,除了购买一些生活必须品外,全部用在了购书买报上。由于他平时看过大量书籍,阅读能力很强,对报上的时事、政治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犹如一面显微镜,解析得十分透彻。他对时势和政治能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士兵们听。他深入浅出,立场鲜明,士兵们都围在他周围,求知心也很专注强烈。这样,班里的士兵之间多了交流、少了争吵、多了团结、少了勾心斗角。他还将班里士兵的成份出身,家境情况一一询问了解,知道了他们都是贫苦农民出身,迫不得已才出来当兵吃粮。作为现实教材,毛泽东教育他们要明确当兵的原因和当兵的目的,启发他们救国救民救自己的志愿,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报国理想,为国家振兴、人民幸福安乐、抵御外部侵略树立远大志向。
通过教育,士兵们的认识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都尊称十七、八岁的毛泽东为“小先生”。
但是毛泽东也看到,由于革命军在一些地方的胜利,政治方向不太明确,一些下级军官和士兵又在重复着军阀军队的错误:骚扰百姓,横行乡里;当官的依然打骂和体罚士兵,士兵缺少正确的信念和斗志。毛泽东敏锐地看到这种脱离人民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一旦失败便会溃不成军,就像泼出去的水,跑得跑,逃的逃,毫无凝聚力。有些士兵曾说:“跟谁当兵都一样,今天在这个部队当兵,也许明天就在敌方部队吃粮。看哪里的待遇高,吃得好,在待遇高的部队还能节约一些下来补贴家用,待遇不好的部队,认准机会逃出来再投他军。”有的士兵还说:“我已经换了四个部队了。”
毛泽东认识到,在这样的军队里想救国是没有多大希望的。自己一个普通士兵对偌大的国家和军队,影响面微乎其微,这样只能浪费掉宝贵的时间。
半年以后,毛泽东便离开了部队,在茫茫的长沙省会大都市里寻觅自己的出路。
父亲早在毛泽东退学自修后就断绝了对他的生活供给。父亲下决心不再供给、毛泽东毅然投笔从戎也不无这方面的原因。如今又成无业,毛泽东遭受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毛泽东几乎走投无路,只得靠每天四块米糕维持半饥半饱的游荡生活。无奈,他只得到大街上寻求生路。他看了很多广告,在众多广告里,一则广告令他驻足不前。他连续看了几遍,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广告上写着:湖南省新成立的第四师范面向社会招生,为了向社会培养知识人才,兴国利民,学校不收学费,膳食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真可谓人穷志短,渴望生存的毛泽东心中暂且放弃救国大志,为了生存决定重新入学,以求父亲的供给。
父亲答应了,但钱却迟迟未到。入学考试在即,尽管费用很低,可家无隔夜粮的毛泽东,仍感觉鸿沟难越。他灵机一动,决定替别人做考题,换点钱,以解燃眉之急。他悄悄联络了两个考生,替每人做了一篇文章,自己另作了一篇。费用解决了,结果三人同时都被录取了。
1913年春,毛泽东春风得意地进入新成立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继续学业。
到了秋天,第四师范被合并到省立第一师范,教学课程重新开始。毛泽东等四师学生只得在一师五年制的学校里多学习了半年。
在师范就读期间,毛泽东属于较为贫困的学生,尽管父亲苦于经营的家庭收入在韶山冲属于中偏上那类,但比起长沙这个大城市里的学生,毛泽东只得将就着维持学业。在别人绸袍缎褂的衬托下,穿着粗布衣裤的毛泽东几近寒酸。家里的微薄供给,容不得毛泽东有丝毫奢想。
他经常自勉,认为自己能上学就已经很好了。韶山冲,乃至全国穷人的孩子却仍在受冻挨饿的生死线上挣扎,他们根本就没有学习的机会。他立志努力学习,将来办一所学校,或当一名教师,能让更多的孩子上学,以便学习知识,从而关心国家大事。毛泽东不自卑,不谦恭,学习很认真。再加上毛泽东的基础扎实,博学多才,举一反三。一年以后,便令教师和其他学生刮目相看。
学校有一个教师杨昌济,主课伦理,对毛泽东的品行非常赏识,认为他的很多优点在其他学生身上很难看到。他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意志坚定,胸怀大志,是一个能够在将来成大器的学生。杨昌济经常将毛泽东介绍给徐特立、王季范、黎锦熙、袁吉六等同仁,夸赞毛泽东是可造就的国家之栋梁。日复一日,全校大多数教职员工对毛泽东无不赞赏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