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直播资讯

美女图片罗-帷帽、桃花靥、女着男装:唐朝小姐姐的造型有多美?

2023年09月25日 靓嘟嘟

唐朝是一个富饶、强盛、自信的时代,社会开放而富足,人民自信而洒脱。你喜欢唐朝吗,好奇唐朝女子到底是什么样么?影视剧中那些华丽甚至夸张的造型都是真的么?

近年来,汉服热流行,爱好者们考据文献、文物等各种资料,自制还原服饰、妆容,让汉服文化再焕新生。各种社交媒体、视频网站上有大量精美绝伦的还原视频,其中唐制汉服、唐朝女子造型还原,是爱好者和网友们的挚爱之一。

晚唐女子妆容的复原视频截图(来源:网络)

这些精美的妆容、独特的造型,都让我们恍惚间身临其境,梦回大唐。

那么,真实的实物和文献资料,是怎样描述这些美轮美奂的唐朝女子时尚的呢?让我们跟随下面的文字来一窥究竟吧~


全文共计2499字,阅读大概需要4分钟。

文/邱忠鸣、王新

中国古代女子形象,有唐一代妇人至为雍容华贵,却无失优雅典丽。盛中唐张萱、周的仕女画勾勒出这样的女性形象:发髻宽大巍峨,或满插步摇,或遍簪盛放的牡丹;五官浓重,精致中透出疏放大气,丰满的面颊上常常妆点各式花钿;身材丰丽,穿锦着罗,领口宽大低开,以至“粉胸半掩疑暗雪”。这一经典时尚大多拜胡风所赐。我们由此窥见盛中唐时期胡服风行之一斑。这一时尚自初唐时已浓烈,至盛中唐不衰,晚唐仍余绪不绝。

遮蔽之美 · 首服

首服也称“头衣”,泛指裹头或饰发的巾、帽、冠等。《新唐书·车服志》为我们勾勒出唐朝女性首服变化的面貌:“初,妇人施羃䍦以蔽身,永徽中始用帷冒,施裙及颈。……武后时帷冒益盛, 中宗后乃无复羃䍦矣……至露髻驰骋,而帷冒亦废。”《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开元初,从驾官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

羃䍦的形制,尚无可靠的实物坐实,我们唯能从文献揣测于一端。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说“羃䍦之象类今之方巾,全身障蔽, 缯帛为之”,但其形制有多种:初为障蔽头部和全身,次为盖头齐肩;或纱质或毛料;帽胎也有软硬之分。羃䍦之兴,起自西域。西域多风 沙,因此羃䍦便为西域人必备之物,男女均用,约于南北朝时传入中 原,至唐初成为女子出行之服,脱去旧有功能,为一时之风尚。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汉服爱好者神还原《簪花仕女图》,太像了有木有(来源:网络)

永徽至开元年间盛行的帷帽为高顶大檐帽,檐下垂一丝网,施裙及颈,类似于“帷”。向达先生认为吐谷浑男子通常戴帷帽——长裙缯帽,原为遮蔽风沙之用。从羃䍦至帷帽的演变可看出唐代女子首服向短、小、薄、透等转变的特点。此外还有各式胡帽,例如珠帽、貂帽、毡帽、浑脱帽、蕃帽、卷檐帽等。

帷帽仕女还原视频截图(来源:网络)

隋代女性髻式较平,至唐渐高,唐代各时期亦有变化。唐段成式《髻鬟品》记载:“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明皇帝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有归顺髻,又有闹扫 妆髻。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又抛家髻及倭堕髻。”其中部分髻式可与图像材料相应。与之相配的是翻领,窄袖、宽身,衣长及地, 以红色织锦为主,领、袖镶宽阔的织金花边。中晚唐时袍衣趋于宽肥。


面妆 · 桃花靥

首服之下,为面妆。“西子去时遗笑靥,谢娥行处落金钿。”美人已杳,笑靥尚存,颇值玩味;而美丽的花钿萎落一地的情景,不知诸君做何想象?

“ 薄妆桃脸, 满面纵横花靥”,古今中外的彩妆,恐怕以唐五代的女人最有胆张扬。初盛唐时期女性面妆的程序一般为: 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等。与历代女子相比,唐代女性面妆中最具特色者,除“翠眉与晕眉”之外,还有额黄、花钿、妆靥与斜红等。

(日本)鸟毛立女屏风,藏于日本正仓院, 这个屏风中的仕女面妆就是唐朝典型的桃面花靥面妆

花钿,在唐人文集和诗集中,多称花子或媚子。即女性在眉心处或粘贴或描画各种图案。花钿的材质有金箔、纸、鱼鳃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其色有红、绿、黄等。此点孙机先生已经明言。从文献和视觉材料来看,花钿所贴或画的图案或为圆形等几何形,或为花、鹤、蝶、星、月等自然物形,或者在实物之上再行描绘。其中在蜻蜓翅翼上画折枝花者尤为精致鲜活。

上述焕烂的彩妆大多有着域外的来源,有些虽为中土的创意,但在观念上却与西域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蹀躞(/diéxiè/)金乌 · 女着男装

与浓烈面妆形成很大张力的却是唐朝女子独爱男装。太平公主被记载身着男装,腰间佩戴着蹀躞七事,铿锵踏步、曼妙歌舞,秀丽是一定的,难得的是飒爽英气扑面而来。大唐公主的另类,是时代的缩影,为大量的考古发现证实。

(唐)段简璧墓壁画男装侍女图,藏于陕西昭陵博物馆

蹀躞七事,为佩于腰间革带上的七件实用之物: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砺石,即磨刀石;契苾真是可作雕凿之用的楔子;哕厥,为解绳结用的锥子;针筒:用于存放各种针或者纸帛的小筒;火石,点火用的燧石。除各种实用工具之外,针筒内或可装上护身符等,亦未可知。

蹀躞七事均为行旅或野外生存的必备用具,其功能赶超瑞士军刀。我们不难想到这并非中原汉民族的发明,而是游牧民的常用之物,当为胡装之一部分。唐朝女子所着男装的形式与观念也多与胡俗有关,一般为头戴皂罗幞头,或扎布条,或露髻,身穿圆领或翻领长袍,腰束带,下身着波斯紧口条纹裤,脚蹬线鞋或翘头靴。

着此种装扮的女性也大可扬鞭驰骋、游春射猎。这当然相左于“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的“传统”观念,表现出唐代女性与其他历史时期殊为不同的性别意识。

回眸胡服的历史,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秦汉大多用于军旅, 东汉末年出了一位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位于汉唐两大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各民族频繁碰撞融合,胡服日渐潜入寻常人家,百姓常着胡帽、袴褶、长靿靴等,为有唐一代的“国际时尚”埋下伏笔。唐朝的“全球风尚”可谓海纳百川,处处闪耀着民族自信的光芒。


本文摘自《唐朝的想象力:盛唐气象的7个侧面》(蒲实、丘濂著 中信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版权归作者及本书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作品出处。

视频截图来源:

1.雁鸿Aimee-手工娘还原簪花仕女图五套妆造(B站)

2.【真的菜菜】千年前的时尚博主组团来啦【大唐女子图鉴】(B站)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