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直播资讯

凤美女帛画-中国64件永久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战国帛画《龙凤仕女图》

2023年09月25日 靓嘟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文物出国(境)展览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局面,但是也由此加大了文物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对文物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对此,国家文物局根据地方文物部门和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对此于2002年印发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一级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其中之一的《龙凤仕女图》,是东周战国中晚期的帛画精品,1949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东南郊楚墓,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帛画之一。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中晚期距离现在大概2300年左右。

东周·楚国帛画《龙凤仕女图》(距今2300多年前)

1949年2月,湖南长沙陈家大山一座楚墓中,盗墓者挖出了一幅帛画。随后,这幅帛画被湖南古董商蔡季襄收藏。新中国成立之初,蔡季襄将全部文物捐献给国家。最负盛名的当属这幅作品,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蔡季襄(1898—1979),江苏吴县人。1898年8月17日生于长沙。兄弟四人,排行最小,故又名蔡四。家中殷富,在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蔡氏的个人收藏活动十分活跃。湖南省博物馆成立后,蔡季襄进入省博物馆工作,一直到1979年底病逝。

人物龙凤图的传奇经历
《人物龙凤帛画》高约28厘米,宽约20厘米。画中一妇人侧立,高髻细腰,宽袖长裙,雍容富贵,合掌作祈祷状。妇人头上,右前画有一凤,作飞翔状;凤对面画有一龙,作腾升状。由于原画刚出土时为污垢遮掩,致使最早的摹本有若干失真之处,如龙被添了两角,又少了一足。郭沫若曾根据早期摹本认定为“夔”(kuí),后湖南省博物馆对原画进行了精心处理,清除污垢,显现原貌,龙体两侧的足已清晰可见,原摹本龙头上的两角,确系误加。这样对其内容和主题便有了新的解释。清洗后的帛画曾经被怀疑是赝品,上世纪70年代末,帛画送到故宫博物院进行了修复处理。帛画回来后,画面很多地方有了变化。真实情况是因为原来的污秽被洗掉,现出了一些新的画面内容。湖南省博物馆立即将画送到上海,请纺织专家进行鉴定,专家仔细检查后断定,帛画至少有90%以上的部分是真品,因为故宫专家曾对帛画进行过修复,这就意味着帛画是100%的真品无疑,这才让湖南省博物馆放下心来。

《龙凤仕女图》纵长31.2厘米,横宽23.2厘米,四周毛边。质地为深褐色平纹绢,上着以黑墨,兼用白粉,但多已脱落。在画面的下方是一位双手合十,侧身而立,作祈祷状的妇女。她面向画面左方,长发盘起,梳成垂髻;身着云纹广袖长袍,腰身纤细,腰间束着白色的宽腰带;穿着曳地的长裙,裙角末端向上翻起。下层绘有一弯月状物,或以为是引魂升天的独木灵舟。在《人物龙凤帛画》中,女主人公细腰,宽袖、长裙,反映了楚人的服饰特点及“好细腰”的风俗。

仕女的头顶正上方首先是一只正欲展翅高飞的凤鸟,占半幅画面。凤鸟鸟头朝左上扬,两翼展开,双脚一前一后,前脚前曲,后脚后伸。凤鸟身后还拖着两条长长的翎毛,向前弯曲至凤鸟的头上,使得整个主体造型成为一个环状,十分具有美感。凤凰是一种祥瑞之鸟,相传只有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楚人以凤凰为图腾,凤凰的形象在楚文化中比比皆是,这可能跟楚人祖先祝融氏有关。祝融是“南方之神”,传说死后化为凤鸟。有专家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风神飞廉。在楚文化中,凤鸟一是祖先的象征,二是沟通天地的使者。楚人相信死后有灵魂,灵魂要在天地使者即凤凰的引领下升天。《人物龙凤帛画》便体现了这一点。

凤鸟的左方正对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夔龙,占四分之一画面。龙身上装饰着一道道环状的纹路,龙头向上,宛如向上盘旋腾飞。龙凤与仕女一动一静,形成鲜明对比。在《龙凤仕女图》中,画者采用了白描的技法,用简洁、洗练而圆滑自然的线条勾画出主要人物和龙凤,全画构图平稳,安排恰当,虚实有度。中国画以线造型的传统手法,在这幅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画中的龙和凤均用线条描绘,造型简洁明快。画中妇女形象的面貌、身段、动势都具有鲜明的古代女性的特征。不过,也有早期绘画的稚拙,如在这幅画中人物面部刻画就比较粗略。

帛画,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是指中国传统绢本画以前的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它不同于绢画或其他织物画,采用百分之百头道桑蚕丝,不浆、不矾、不托,运用工笔重彩的技法绘制而成。帛画的色彩用的是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丰富而鲜艳,《人物龙凤帛画》用墨兼用白粉绘制的。至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自商代至西晋的近2000年里,帛画是中国画的唯一画种。晋、隋、唐、宋的近800年里,中国画的主体是在绢帛上作画。历史告诉今人,中国画原先就是帛画。帛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史前至今的文化瑰宝。晋代之后画家们把在帛画上创制的理念、形制、工具与颜料、技法、法度等转移到纸上绘画,同时,帛画以绢本卷轴画为主的形制传予后世。宋代之后,以“水墨为上”的文人画理念逐渐主导中国画坛,绢帛绘画逐渐沦落为宣纸水墨画的辅助画种。清代后期至改革开放的100多年里,帛画进一步衰落乃至式微。宣纸水墨画作为中国画的形象亮相于世界画坛,导致人们误以为中国画只是宣纸水墨画,忽视了承载着中国三千多年文化的帛画。


战国时期,在专门的纸、绢尚未发明使用之前,人们往往将字画刻画在或绘在木板、石版、器物或丝织物上。这类作品后来常按其使用的材料分别称为“木板漆画”、“画像石”、“砖画”及“帛画”等等。所谓“帛画”、“缯画”,都是专指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在我国古老的文献如《礼记》中,就记载有丧仪中使用的画帷、画幌这类帛画。这幅1949年出土于陈家大山楚墓中的《人物龙凤帛画》,就是这类葬仪中的一件作品。《龙凤仕女图》是至2010年为止发现的仅有的两幅战国帛画之一(另外一幅是《人物御龙图》),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根据当时楚国的习俗并结合文物考证,此画的妇女形象即是墓主人。专家考证,作品的主题是表现龙凤引导死者即墓主人灵魂升天。汉代楚人的丧葬制度与中原有所差异,楚人“敬鬼好祀”,认为人死后,“魂”升入天国,“魄”则入土为安,故而楚人常用“魂幡”来招魂安魂。《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以及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三号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均是这类“魂幡”,“魂幡”上绘有墓主人的形象,可招游魂归来。一般做法是,灵柩停放在堂上,把魂幡竖在柩前。出殡时举在柩前,一路引导到葬地,经过祭祀告别仪式,放在棺上。如果有多层棺,则放在内棺上,随着下葬,这样,魂随幡,魄随棺,同入。在《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龙凤帛画》中,只有墓主人升天的内容,到了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出土的两幅T型帛画,则描绘了天上、人间、地狱三界,内容复杂得多,表明了古人宗教信仰的不断演进,以及绘画技巧的不断提高。关于该帛画的用途,多数学者认为是龙凤引导灵魂升天的“魂幡”,出殡时引为前导,入藏时放入棺椁之中。这种“魂幡”,在楚墓中首先发现,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与之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人物御龙帛画

人物御龙帛画,战国,长37.5厘米,横28厘米,1973年湖南长沙弹子库楚墓出土。画面正中绘有一戴高冠,穿博袍,佩长剑的男子,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正中是一位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手执缰绳,驾驭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上翘,龙身平伏,略似船形。在龙尾上站着一只鹤,圆目长啄,昂首仰天。人头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幅左下角为鲤鱼。人、龙、鱼均向左,以示前进方向,连华盖上的缨络也迎凤飘动。整个画面呈行进状,充满了动感。画面简洁而具有神秘意味,现在大部分专家认可这是一幅升天导引图。

人物御龙图白描

这两幅帛画,基本上运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涂,人物则略施彩色。画面布局精当,比例准确。线条流畅,想像丰富,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越成熟。人物略施彩色、龙、鹤、舆盖基本上用白描。画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帛画的人物形象刻画生动传神,表现面部的线条精微而细腻,使须眉毕现,神情宛然;表现服饰的线条则流畅舒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长袍的质感和飘逸的状态,被称为中国早期肖像画的杰出代表。

马王堆1号汉墓的帛画整幅画面呈T形,长205cm,上宽92cm,下宽47.7cm,向下四角缀有穗形飘带,顶边裹有竹棍,两端系丝带用于悬挂。因为它非常像一件长袖欲舞的衣服,所以遣策中记载其名为“非衣”,以“似衣而非衣”得名。全画的内容,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为天界的景象,上方正中的人首蛇身的神,就是传说中的烛龙神,周围有仰首而鸣的立鹤、俯身飞舞的鸿雁,是属于天上的瑞鸟仙禽。

T型帛画右上方绘有红色的太阳,太阳中有“金乌”,下面画有8个小太阳,落在扶桑树的枝干中,左方绘有月牙,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一女子凌空飞舞,双手攀住月牙,这应是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其下有两个兽面人身骑着异兽奔驰的神,分别用绳牵拉同一木铎,使之震响,应是天上的“司铎”或是“凤伯”,而两只异兽所骑的就是神马“飞黄”。左边一翼龙腾跃于云气之上,右边一龙飞舞于扶桑树之间,应为“应龙”和驾日车的“六龙”。下方绘着双阙,阙上两旁各蹲一神豹,阙内有两人拱手相坐,应是把手天门的“司阍”,意为迎接升天的灵魂。华盖的正下方,有一只形似猫头鹰的怪鸟,这种怪鸟在《山海经》中被称为“飞廉”,是凤凰的一种,在这里是用来引领老太太的灵魂升天的。人间部分则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辛追老夫人出行的场景。地狱部分有一个赤身裸体的男子——鲧。他正托举着大地,脚踩两只鳌鱼,传说中只有鲧才能稳住兴风作浪的鳌鱼,直至地震山崩的发生。


穆益林,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理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美术-帛画”代表性传承人。1944年出生于上海,自1983年以来,致力于中国古老帛画的继承与研究,发掘和利用帛的优异性能,创造出独特的现代帛画艺术,使帛画重新回到人们身边。2012年起举办帛画艺术巡回展和帛画国内国际论坛、帛画主题音乐会和帛画作品展等,致力于把帛画弘扬传播于各地,为中国帛画在现代国际画坛上弘扬传播和重铸辉煌正作出贡献。希望越来越多喜欢帛画的年轻一代加入这个事业中,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不要让最古老的中国画一脉失传!!

《丝路风情卷三——孔雀河的春天》帛画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