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八卦

刘艺(梁 代:温文儒雅 卓然大家——恩师刘艺先生辞世六周年纪念)

2023年11月08日 靓嘟嘟


往事如烟,

又来把人提醒。

提醒生涯中走错了的邪路迷津......

善良的人们从我眼前消尽,

他们是被幸运欺骗,

令我伤神......

—— 歌 德


刘 艺 先 生


刘艺(1931—2016)原名王平,别署实子,出生于北京,祖籍台湾台中市。他在书法理论、书法教育、书法创作及对外交流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1年第一次书代会当选中国书协理事,后任常务理事、副主席。2001年任中国书协顾问。2013年4月获书法界最高奖项——第四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刘艺生长在一个有浓厚艺术气氛的家庭,其父刘锦堂(又名王悦之)是著名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是台湾第一位留日画家,与徐悲鸿、林风眠同时期的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先驱之一。王悦之的作品是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宝贵的遗产。1982年,刘艺先生代表亲属,将家藏的王悦之作品悉数捐赠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为国家艺术宝库增添了极有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的珍品。2014年3月10日,在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的重视下,王悦之诞辰120周年之际,在极短的时间内,“脉脉之思——王悦之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引起轰动。

六年前的夜晚格外寒冷,突然微信得知京城飘雪了。

约九点多钟,突然微信得知刘艺先生走了。

一晃,刘先生辞世已六周年!

2016年12月24日夜晚,刘艺先生走了,享年86岁。得知刘先生离世的消息,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先生昔日的谆谆教诲历历在目。先生勤奋刻苦、奖掖后学的优秀品德,当为世范。在缅怀、追忆先生之际,惟以文字寄托哀思。

刘艺先生是当今中国书坛的大家。写他的文章和各类报道以及出版的集子十分多。我认识刘艺先生是1995年初在福州西湖公园举行的全国第一届楹联书法大赛的开幕式上。我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拿着大赛作品集让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的刘艺先生签名留念。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簇拥在他身旁等待签名的人很多。我静静地等,他不停地为大家签名。最后,我的腼腆令我打消了让刘先生签名的念头,转身想离开。但他还是发现了我,他说:“我早就发现你等了很久了。”那次印象,我至今记忆犹新。如推算他当时的年龄应该是64岁。花甲之年的人这般的敏锐无疑令我感动了多年!

1995年初,刘艺先生在福州为作者签名,同时还有沈鹏、陈奋武、刘正成先生的签名。


2007年初,经友人介绍,在北京的一个茶馆我们又见面了。茶馆见面,正是北京的深冬,异常寒冷!晚上八点我和友人如约到茶馆,结果刘先生已早到半小时。再见刘先生,得知我从师欧阳中石先生在读书法博士,他非常谦逊地说:“你的老师欧阳先生是大家,学问也做得好,我很敬佩他,你跟我学书法就不必了。”那晚我有意带去我的习作让他指点。他对我的字作了很客观的评价,指出明显存在的问题。分别时他不仅赠送我新年礼物,即他的几本刚出版的作品集,而且他还多带了几份礼物分送给同来的朋友。这事让我再次感到刘先生的细心与敏锐!

偌大的北京城,我们的缘分还因为都住在北四环健翔桥附近,开车也就十几分钟。这样,我时常送上我的习作让他指教,他每次细心的指点和暖暖的话语,我都感到莫大收获。刘先生总是很谦虚,很随和,丝毫没有名家大腕的架子。难得的是师母十分慈善,每次我到访,她总是笑容可掬端上热茶,然后悄悄退出让我们谈话。这些都是我没有心理压力而不断上门讨教的原因。我感动刘先生对我的褒奖与鼓励,每当看到我的进步,看到我的一些不错的习作,他会连连称赞,使我感到轻松与自信。他对我的指点非常细致,记得我有次带去一幅行草书习作,他不厌其烦地逐字逐句推敲,指出许多写得不规范不准确的写法,这给我印象很深。特别是有一次我带去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临作,我们对原帖第一个字“羲”的草法的笔划笔顺提出疑义。刘先生耐心地用笔在纸上推测揣摩,在我这小字辈面前连续查了几本草书字典。正如许多描写刘先生的文章,刘先生无疑是个耐心细致、温文儒雅的名家。我们在他面前不必局促紧张,在谈论书法之外完全可以轻松自如地谈笑其它社会问题。

刘艺先生与作者


我注意刘先生的书法很多年,喜欢刘先生的草书也多年了。刘先生书法精于章草,兼擅诸体。字如其人,刘先生的书法突出风格特点表现在他的章草作品上。最简单概括刘先生书法风格就是:高古横亘、气势磅礴。他的章草令业内界人士称赞不已,而外人则可体会到通篇作品的磅礴气势。留心他近二十年的创作更会看到他作品的老辣与高古。刘先生是务实的,是尊崇传统的。他的书法从传统中来又能融古今书家的风格,再加上他个人思维奔放与性情的率意,从而揣摩出真正能展现他本人风格的书体。这些都得益于他早年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他曾对历代章草书家作品和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黄山谷的长卷、祝枝山与王铎的条幅手札,乃至当代的毛泽东草书等,他都作过仔细研究。结合自己的性情,刘先生选择向草书方向发展,重点吸取怀素草书的技法与祝枝山草书的章法与气势,经过多年的锤炼,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令人欣羡的魅力。




有次在指点我的草书习作时,他说,“练习草书一定要选对法帖,切不要想走捷径,学习模仿今人的作品表面上看很快上手,但那终究是走弯路,浪费更多时间,到头来还是写出许多不规范的草字”。细心欣赏和品味刘先生的几本作品集,我得出的他作品“大气磅礴”感觉与诸多书法评论家是相同的。这“大气”还包含着“大器”与“高古气”。刘先生的草书线条老辣凝练、用墨浓黑沉雄、单字结体简约、通篇大小参差错落,一股灵动而又高古的气息扑面而来。相比之下,欣赏刘先生的字应当看他的通篇多字大幅的作品,这样更能体会刘先生草书风格的与众不同。


2013年7月,刘艺先生致信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希望在先父王悦之诞辰120周年之际,举办纪念展览。2014年3月10日,“脉脉之思——王悦之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刘先生书法高古大气,风格与众不同,我想还得益于他广博的知识。他对美学理论的探究和长期积累的古文诗词功底以及学生时代对外国文学的喜爱,都潜移默化影响了他的书法。正如他在《我与诗文》中说,“我喜爱诗,也喜爱文,自幼已然。小学五年级临小楷字帖白居易《长恨歌》,这时已能背诵许多古诗词了,还读了胡适、徐志摩的新诗。课外还读了许多外国诗作,如《浮士德》《莎士乐府》等名著。”



刘先生喜欢中外诗词,他曾抑扬顿挫、饱满深情地朗诵歌德《浮士德》的诗句:“往事如烟,又来把人提醒;提醒生涯中走错了的邪路迷津;善良的人们从我眼前消尽;他们是被幸运欺骗,令我伤神。”除了大量书法创作外,刘先生写了大量的诗词。由于擅长自作诗词,与许多书法家不同,自然而然刘先生写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自己的作品了。他的诗《论米芾》《论怀素》《论王铎》《论张黑女墓志》等都非常精彩,特别是《论毛泽东书法》更是刮目相看:“气慨超凡透笔端,随心所欲自翩跹。节成一派雄浑貌,足与古人相比肩。”刘先生笔耕不辍,创新作品不断,晚年相继推出的作品集和各类讲学、评审等活动的报道,足见其勤奋与不辞辛劳。

2016年夏,刘艺先生向作者赠送作品“铁砚磨穿,书家本色”。当面补款:新颖学弟留念刘艺补笔


刘先生温文儒雅、和蔼可亲、淡薄名利、奖掖后学、诲人不倦的品格在文化界有口皆碑。刘先生偶尔只是几口小酒,生活十分严谨,窗明几净,书房一尘不染,井井有条,大小印章各居其位,就连签字笔、小剪刀都有一定的位置。他十分注重有情必报,作为小辈、作为学生,平时我可能只要是帮助他做一点点小事,但他的感谢与馈赠总是令我羞愧难当!他退休多年,各方面来客登门拜访络绎不绝,而他总是那么从容不迫,应对自如。2005年4月刘先生做了一个胸外科手术。当时医生的治疗方案有几个选择,但刘先生以他的胆识与果敢,毅然选择了较为冒险的治疗方案,——他并没有选择接受化疗。刘先生与病魔斗争了十多年,面对疾病,他泰然处之。平时他恬淡安和,应接不暇,外人哪能体会得到他是以顽强的毅力和达观的洞彻,勇敢面对熙熙攘攘的功名利禄与人间浮华啊!


掩卷遐思,黯然神伤。

一代名儒,山高水长!


2022年12月24日于北京





刘艺先生为梁代作品集作序并为其信笺盖章


天 道 酬 勤

——刘艺先生为梁代作品集《颖羽集萃》作序


我与梁新颖君属忘年交。我们住在同一条街,他常来我家作客,与我谈书论道,很是投机。他是一位机关干部,工作卓有成就。因有志向学,遂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读完硕士后,又考取首师大书法博士生,决心投身文化艺术。对于他这样的选择,有的朋友有些担心,但他自己安之若素,读书写字乐此不疲。六七年来,不但获得博士学位,而且书法诗文创作甚丰,开启了人生中的收获季节。

刘艺先生小楷《天道酬勤》


《梁新颖书作》是他几年来学书学文的全面展示。捧卷细读,突出的印象是“勤奋”二字。在广阔无垠的书法诗词艺海中,新颖学而不厌,孜孜以求,是一位乐天知命的勤快人。天道酬勤,艺术及学术上的成就,是他勤勉好学的报酬。从本书所选书法作品来看,真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之感。前几年,新颖给我看的作品,常是楷、隶临摹习作。本书中的作品,除楷、隶书体有临写者外,过去少见的行草书体异军突起,成为新颖书法的主体。所书李白《将进酒》及《古人诗长卷》,更脱出行草进入草书。草法熟练,点画沉稳,表明新颖书法已迈上新台阶。我为新颖书法大踏步前进感到高兴,谨以此文表示祝贺!


癸巳孟秋 实子刘艺(时年八十有三)





本 文 作 者


梁 代,本名梁新颖,福建浦城人,哲学硕士、文学(书法)博士。北京国创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文旅部《中国民族博览》编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梁代慈航基金发起人;著作《康有为书法研究》,作品集《颖羽集萃》,歌曲《星光与旗帜》词作者。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