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八卦

中医辩论(中医:一个跨越世纪的争论)

2023年11月08日 靓嘟嘟

我相信在世界医学史上,没有哪一门医学像中医这样起伏沉浮,饱受争议。从 1835 年美国传教士创办广州教会医院,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允许传教医师合法进入华北、华中、华南各大中城市。一个多世纪过去,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本来说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可时至今日,中医的辩论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游戏,仍然没有统一定论,正反两派,相互对垒,口水大战从未止歇。


近百年来,西医在国内发展迅勐,早已成为我国的主流医学,在医疗份额上占有绝对优势。随着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西医像一个升级版的神话,可以换肝、换肺、换心、换肾。比较之下,中医技术似乎相差悬殊,一个火箭升天,一个老牛破车,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中医,整体萎缩,在科学卫士的质疑声中,无法显示充分的自信,在一些重大的医疗决策上缺少应有的话语权。

质疑者认为中医中药缺乏科学,在药性、成分、含量、毒副作用方面模棱两可,语焉不详。虽然中医界一直在努力寻找,积极回应,但是中医药的传统理论总是难以让人信服。

2015 年 10 月 5 日,当诺贝尔奖委员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这三位专家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曾谈到青蒿素的发现是受东晋葛洪所着的《肘后备急方》的启发。该书有几句记载青蒿的话,让困惑中的屠呦呦眼前一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葛洪留下这十五个汉字,像芝麻开门的咒语,使迷茫中的屠呦呦看到了神的指引。按理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于中医药来说应该是一个提振信心,证明自我的机会。可是质疑者抢先发声:中医不要自我迷醉,屠呦呦获奖与中医药没有任何关系!本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重大意义是倡导从天然药物里提取药物,以此转变整个医学的发展模式。双氢青蒿素获奖的原因正是对天然药物的提取方式给予肯定,这个奖并非是颁给中医中药的,而是颁给屠呦呦团队研究青蒿素在抗击疟疾方面的显着疗效,每年能救活二十万人的生命。青蒿素的提取采用了西药的思维,利用化学药物制剂的方法,根本不是传统中药的炮制范畴。

在世界医学的最高领奖台上,中医真的永远缺席吗?从屠呦呦的研究过程来看,《肘后备急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和研究基础。葛洪记录的「绞汁」不同于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屠呦呦由此领悟到「水煎」之法可能会因为高温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 191 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抑制率高达百分之百。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结果,抗击疟疾的世界性医疗难题,被中国科学家攻克。

毫无疑问,青蒿素是站在古人肩膀上获取的成果。稍微推理一下,就可得出一个结论,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早在东晋时期对青蒿的利用就已接近成果边缘。那是一次擦肩而过的遗憾,可是中医的质疑者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此为切入点,穷追勐打。认为屠呦呦翻遍中医古籍,从数千种中草药方剂里才发现这么一个有效的方子,这种大海捞针式的筛选,是不是反过来证明古籍里的绝大多数中药都是「不靠谱」的?即使古人发现了青蒿,用水煎的方法仍然治不了疟疾,说到底还是中医「无能」。

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我们该如何去看待中医中药?该如何审视中医几千年来走过的漫漫长路?也许中医药注定是一条坎坷之路,在大浪淘沙、一泻千里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是一个幸存者。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比肩而立的四大古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埃及医学和古希腊医学,都在历史的刀光剑影中轰然倒下,只有从野草里生长的中医学,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雷电,穿越了改朝换代的枪林弹雨,依然顽强地存在,延续至今。历经磨难的古老中医已经修炼得心态平和,不温不火,犹如一个仙风道骨的长者,以不变的姿态,应对着万变的时代,这是世界传统医学的奇迹。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