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子可以吃吗(翻鞋壳儿、吃炸小黄鱼,真怀念小时候在大同柴市角的日子)
2023年11月08日 靓嘟嘟 浏览量:次
大同古城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资源。古都情结扎根于每个大同人的心灵深处。大同日报新媒体编辑部开辟专题栏目《老照片故事》,以珍贵的老照片来讲述大同故事,留住古城记忆,记住大同乡愁。
第一季共60期已圆满推送,《老照片故事》第二季,继续挖掘古城记忆,寻找时光深处的大同文化底蕴。
光阴的故事里
尽是岁月变迁
在泛黄的老照片里
总有一段段美好回忆
老照片里记录着泛黄的故事
老照片里藏着每个人的秘密
老照片里收藏着老大同人的记忆
那些沿街的商店、银行
菜店、理发店里
曾经包容着老大同人的职场生涯
那些胡同、大院、街巷
排房、筒子楼
曾经收纳着老大同人几辈人的
平凡生活……
讲述人:张海雁
原工作单位:云冈研究院
在我眼里,推碾子是仅次于拉风箱的灰“营生”,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没一个想干的,有了这种活计都是想尽办法推脱,不是装肚子疼就是上厕所去呀。那会儿迫于家长的威严,哪个孩子也逃不脱这两种“苦役”。但一说“推碾子去呀”,我还有一丝丝的兴奋,这是改善生活,能吃糕了!天天就是玉米面窝窝,有糕吃说不定还有肉,哪能不兴奋?
我们院的碾坊让人占去当了炭房,我们推碾子要到东柴市角的碾坊去。再后来有了电磨,磨面这事总算变得稍微轻松些了。不过老年人不喜欢电磨磨的糕面,总说磨出来的面蒸糕发苦。
1975年的时候,电磨房里有了能加工钢丝面的机器。人们提着玉米面布袋、排着队等着加工钢丝面。虽然玉米面不是什么好吃的,但总算有了新的吃法,那还不高兴?新压出的钢丝面黄黄的、软软的,冒着热气,还散发着浓浓的香味,人们迫不及待地从机器口上揪着就吃,确实是比窝头好吃多了。
▲ 东柴市角13号 宫品仁摄
南柴市角一、二号院所处的地势最高,三、四号院也修了高台阶,八、九号院在下雨时常常院子里进水。柴市角十字街、鹌鹑巷、焦家巷那一带最低,一遇大雨十有八九会被水淹。
我们巷数一号院的房子盖得高、盖得气派。上房住着一家姓高的,房子从外面看不论从建筑风格还是建筑质量,明显和四周的房子不一样。一般我们的房子不一定是一砖到底,往往是外包青砖、里面好多都是土坯,房顶两出水,但没有房脊。
高家的房子里外都是青砖,上房的房顶还有高高的房脊,与周边的房子形成鲜明对比。上房的房脊快半米高,是用弧形的板瓦相互交叉垒起来的,远远看上去是空心的感觉。除了上房外,其他的房子就和我们住的房子一样,没有房脊了。
我小时候,没少爬上房“害人”,就看人家房脊高而且特别,偷拆人家房脊的瓦。他家的瓦没有用泥粘着,好往出抽,其实拆下来又没啥用。
▲ 北柴市角8号 宫品仁摄
柴市角的孩子们上小学都在七校和八校。十二校在焦家巷,从南柴市往东一拐弯儿就是,离我家太近了。上到四五年级的时候,有时候怕迟到不想绕路了,我就从我家后墙跳进学校上课去。十二校是八校的分校,据说以前是大同最早的一所教会学校。我们上学的时候,不少教室还是铺着木地板,教室也是中西合璧的样式。
因为同学们大多都在周围住,有时候一个班里有好几个同院的孩子。上学的时候,出院一招呼结伴就走;下学的时候,在学校排好队,路过谁家门口谁回家就是。一般我们三五个人还会组织一个学习小组,轮流到各家写作业。
▲ 北柴市角23号 宫品仁摄
写罢作业就是玩耍的时候,男孩子耍得最多的就是“藏老猫”和相互追逐打闹。打枱没有木头,弹珠没有玻璃珠,滚铁环一两个人玩又没意思,最简便的游戏就是“翻鞋壳儿”。
“翻鞋壳儿”的游戏规则不完全固定,由参加游戏的孩子“搞”。多数是解开鞋带双脚站在鞋面上,双脚使劲儿往起跳,在起跳的同时脚丫子带起鞋翻成不同的状态。或一上一下,或一反一正,看谁跳完了鞋的形态最一致,谁就赢了。也有三四个孩子把鞋摞在一起,一人捧起来往后扔。
这个游戏的最大好处就是鞋人人都有,不需要什么场地,随时都可进入游戏状态。当时孩子们的鞋多数是家做的,好一点的是解放鞋,哪个孩子能有双网球鞋,那绝对是明星。
▲ 北柴市角9号 宫品仁摄
成天乱跑,鞋费的厉害,鞋上十有八九都有窟窿。街道上又全是土,光着脚跳来跳去,不用说,鞋真是又脏又破又臭。就那样还玩得不亦乐乎。
等玩儿完了汗水和飞起来的尘土在身上和成了泥,那叫一个脏!夏天就是塑料凉鞋,又硬又不结实,还“烧”脚,孩子们天天上蹿下跳,往往穿不了几天就裂了。
凉鞋裂了的地方用烧红了的火柱烫烫就能粘住,粘的凸起的地方拿刀削削,接着再穿。等实在不能穿了,还能当废塑料卖给收废品的,得个二三分钱能归自己支配,高兴得像发了大财。
▲ 西柴市角4号 宫品仁摄
从东柴市角出去,走不了多远到武庙街就能看见东城墙了。武庙街边的东城墙被拆了一个大豁口,方便人们进出城。原雁北行署的孩子们上八校和二十四校都从这个口子出入,我们去东关、御河玩儿也走这儿。
▲ 东柴市角17号 宫品仁摄
护城河还有痕迹,不过“河”已变成了一条大沟,沟边长着高高的白杨树。城墙上长满了蒿草,隔不远就有人们刨出的小路,沿着小路没几下就爬上城墙。天气暖和了,小孩子们上城墙“害”更是如履平地,哪天不上城墙像丢了魂儿似的。
城里的孩子和城外原雁北行署大院的孩子常常因为春天捋榆钱、夏天拔兔草有争执摩擦,各自都有地盘,谁也不服谁。语言不和就用土坷垃“打仗”,其实也就是虚张声势,扔扔土坷垃表示自己是强者,有“面儿”而已。
“打仗”打累了,回撤的时候,路过城墙下的菜地,不管里面种的是萝卜是葱或别的,拔上点在衣服上一擦就吃,哪有啥卫生不卫生!渴了,找个街头的自来水管子,轮换着压水,就着水管子喝个肚圆。搞得后来农业社都不敢在路边种直接能下嘴的东西了。
也掏鸟,不过一般都是在城里的房檐下面掏。住家户都有人管着呢!怕把人家的房踩坏了,又没有梯子,只能转到公家房上去掏。有一回我们去学校掏,一不小心把教室的玻璃打烂了,第二天被老师叫家长来赔玻璃。
城墙上的鸟倒是特别的多,但我们一般不敢在城墙上掏,一是直上直下不方便,二是老人们都说鸟窝里有蛇,吓得我们不敢去,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蛇。
▲ 北柴市角7号 宫品仁摄
低年级的时候,秋天老师会带着我们去御河边的菜地里拾柴。最好引火的是茄秧子和辣椒秧子,每个同学拿根绳子背上一小捆,沥沥拉拉地回学校。老人们见了就说:“看那就像老鸦拾柴一样。”
五年级的时候,老师组织我们去南门外麻黄素厂拉麻黄,每个班拉上两车,这一冬天的引火柴就算有了。
还有个拾粪的事情,如果不是我亲身经历我也不相信有过这样的事儿。我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支援农业,都要拾粪。那个时候城里面还老有马车来来往往的,马粪就成了孩子们争抢的“香饽饽”。拾好了粪交给农民换一张“粪票”,再把“粪票”交给老师。
▲ 北柴市角19号 宫品仁摄
我小的时候,城里像大庙角、广府角、缸角都是繁华的地方,柴市角也不例外,这一带特别红火。围绕着十字街,小铺林立。小百货、菜铺、杂货店、烟酒店、水果店、磨面房等等一应俱全,生活十分便利,生活气氛非常浓郁。
我们不上学的时候常常流连于各种小铺之间。特别是到了夏天,周边的菜农赶着马车、推着小平车云集到这一带卖菜。这可是我们小孩子们大显身手的时候,有那调皮的孩子偷拿个菜农的西红柿、菜瓜之类的,也不洗,就在衣襟上擦擦,几个“小鬼”分着就吃了。
因为不值钱,只要你不太过分,菜农们发现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多喊断一声,吓唬吓唬。喊断时,孩子们一哄而散,隔一会儿又不知道从哪儿钻了出来。
▲重回柴市角,寻找曾经的痕迹
过年前,除了日常的供应,还会增发一些额外的食品号。人们拿着号能买到平时难得的蔬菜。小孩子对吃记得最清,南柴市角上有个卖副食品的商店,常有油炸的小鱼出售。
那炸鱼也就二寸长,外面滚着面粉炸的金黄金黄,香脆可口。每逢路过这家店铺,香气四溢的炸鱼味道能让你迈不动腿。二分钱一小包,没几条。更多的是掉下来的面渣渣。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过年父母给我五毛钱的压岁钱,我除了买两挂鞭炮三五个麻炮外,说啥也要留下毛儿八分的去买炸鱼吃。
那味道,几十年过去了想起来还流口水,仿佛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炸鱼。我妻子当年在广盛店巷住,离柴市角不远,也吃过这小炸鱼。我们偶尔还会谈论起小时候吃小炸鱼是多么香甜啊!
▲ 张海雁年轻的照片
柴市角离九龙电影院很近,电影院也是孩子们游乐的天堂。看电影没钱,调皮的孩子也有办法,就是“跳墙头”,翻进电影院从安全门溜进去。有时候不小心让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抓住,也不打也不骂也不叫家长,唯一的惩罚就是帮电影院打扫卫生。
过去的人们看电影很不文明,散了场影院椅子底下满是瓜子皮和烟头。我们每次都能扫出十来簸箕的垃圾。
经常这样,慢慢的也和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混成了熟脸,一看见我们在电影院门前晃悠,赶上看电影不满场的时候就问我们:“看电影不?”“看!看完了,我们帮你扫地!”手一挥,孩子们滋溜一下就跑进去了。扫完了电影院的地,每个人都荡得满头满身的土,和土猴一样,就那还高兴的屁颠屁颠的。
▲ 北柴市角24号 宫品仁摄
男孩子打架是家常便饭,常常说的口头禅是“打坏了我去你家吃白面去!”打架实在打不过,“我去你家‘晃’你家玻璃!”再厉害升级了,“我拉你家‘窑洞’(烟囱)!”不过真没见哪个孩子拉过人家“窑洞”,要是那样,事态就大了,就需要家长介入。
一般都是打架,哪怕打得头破血流,过几天屁事没有,可能又一起“翻鞋壳”去了。
也有控制不住的时候,那年南柴市角的一个孩子,打架没占上风,上人家房顶,拿纸片和乱草团成团,塞到人家烟筒里了。这家倒烟倒得不行,最后把炕洞刨了还是倒烟。打炕的师傅后来才想到烟囱,拿铁丝一勾,拉出一堆零七八碎,这才明白是小孩子发灰。
时光一晃五六十年过去了,我也年过花甲,连孙子都到了我当年“害人”的年龄,你说这社会能没变化吗?退了休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再剩下就是回忆过去了。
张海雁近照
陈雁秋
大同资深摄影人陈雁秋先生拍摄了很多大同古城老照片,作为老大同人,他为这座老城拍下很多珍贵的影像,为我们记录下老街古巷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正在收集整理老照片里大同人的故事。
上面这个地方您熟悉吗?如果您与这个地方也有故事,期待您分享出来,请在留言区写下您的故事,或投稿给我们。
投稿邮箱:hy1200@126.com
策划 | 贺 英
责编 | 菅雨婷
审核 | 邓 琳
监制 | 刘双英
- 贵州天岛湖(这里是天岛湖,不是千岛湖,来这里居住据说会长寿。)
- 丰泽电器(金融面皮下的暗规则,把金融投机的窍门说透了,值得去看)
- 澳大利亚珀斯(我在澳洲珀斯砌砖,这里对女性很友好,老太太头发五颜六色没人说)
- 佐餐(有一道佐餐小菜,味似芥末,又比芥末爽口,它就是远安冲菜)
- 七盛角(传承大宋中原民风民俗内涵的七盛角)
- 美则(刘慈欣:科幻文学之美体现在科学美和技术美)
- 巴黎塞纳河(“塞纳河不能游泳”将成历史法媒:迎奥运,巴黎加快治理塞纳河步伐)
- 固始县(固始县城市管理局开展健康巡讲“五进”活动)
- 威海神雕山动物园(从日本刚回来的大熊猫“香香”有望与在山东的“舅舅”认亲)
- 天津西站属于哪个区(天津西站附近景点,天津西站行李寄存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