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食信息

泗粉(在福建,如果有人喊你“番薯”,那可能是真爱)

2023年11月08日 靓嘟嘟 浏览量:

漳浦六鳌蜜薯@吴军


对番薯,福建人是真爱。

四百多年前,这种籍贯美洲的高产作物,跨越大海来到福建,从此,一段舌尖上的奇迹开始书写。

漫长的岁月里,它不仅多次帮助百姓度过饥荒年月,还以一道道家常美食,成为了福建最具代表的土特产之一。

对它,人们有许多昵称:番薯、红薯、地瓜、白薯、红苕……

那些啃着番薯长大,喝着地瓜烧,坚定用番薯粉勾芡的老一辈福建人,在形容自己蹩脚的普通话时,更不忘以“地瓜腔”自嘲一番。

虽然“土”,但是,真的可爱。

(一)

番薯的入华之路并非坦途。

民间传说中有三条线路:缅甸—云南、越南—两广和菲律宾—福建,经历都很坎坷,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流传最广的,最被认可的,还是福建长乐人陈振龙的海上冒险之路。


先薯亭@福建画报


今天,福州的乌山耸立着一座先薯亭,纪念着为番薯推广做出贡献的陈振龙和金学曾。

明朝万历年间,弃儒从商的秀才陈振龙,偷偷地将番薯藤绞入吸水绳中,得以瞒天过海,躲过西班牙殖民者的严密盘查,将宝贵的作物从吕宋带回了福建。

此后,陈振龙父子俩在长乐试种成功后,得到时任福建巡抚金学曾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使番薯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灾荒之年,“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真是功德无量。


地瓜粉是海蛎煎的重要搭档@陈文波


在晋江,流传着“地瓜公”和“地瓜妈”的故事。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一位叫苏得道的安海村民,从苏禄国(今菲律宾)带回了番薯藤,并在安海的赤店种下了第一藤地瓜,喜获丰收。

据当地族谱记载,“地瓜公”夫妇还教会当地村民制作地瓜粉。今天,村里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将“地瓜公”夫妇供进了龙泉宫,逢年过节祭拜。每年的正月初一,也不忘吃碗地瓜粉团,以示纪念。

陈振龙也好,“地瓜公”也罢,不管是哪个故事,哪位先贤,自带种植属性的中华儿女,只要看到如此高产的作物,总会油然觉醒引种的念头。这是天性,也是必然,更是番薯和我们的缘分。


地瓜蟹煲@吴军


番薯好吃吗?答案是肯定的。

番薯全身都是宝:生熟皆可,生食甘甜爽脆,熟食香甜软糯;烹饪方便,可蒸可煮,可烤可焖;叶子也是宝,嫩的可以入菜,粗一点的藤可以喂猪;番薯粉,更是闽人厨房必备品,还可以制成各种美味小吃;番薯还可以酿酒,地瓜烧是多少老乡休憩时最好的伴侣……


闽南炸枣制作@吴芸


只是番薯吃多了,也有副作用,容易烧心反胃。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里,就形象地描绘了百年前闽南人的生活状态:“惠安的日子很苦……常年吃白薯、白薯饭、白薯粥、白薯干、白薯条、白薯片,能叫外头去的人吃出眼泪来……”

说起来,那确实是一段伤心的日子。

今天的孩子,很难想象只有地瓜可吃的日子是多么的窘迫,那不是深夜的温暖手心的烤番薯,而是酸心反胃,吃不饱的挠心挠肺。

长乐,“金丝饭”配“萼萼鱼”@吴军


和番薯作伴的日子,被牢牢地刻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中,通过书籍、童谣乃至味道,流传下来。

长乐人记得,“金丝饭”配“萼萼鱼”的典故。尽管只是一则民间传说,说的也不过是地瓜稀饭配海蜇皮,却是海边人乐观豁达的写照;



闽南人知道,地瓜稀饭才是生活的日常。

前几年,一位福建导演,请来归亚蕾、杨贵媚拍了部闽南方言的乡土电影,名字就叫《番薯浇米》,这是艺术,也是生活;

是的,宿醉过后,大鱼大肉之后,惟有一碗地瓜稀饭,才是福建人要的岁月静好。

(二)


为了让番薯好吃起来,福建人真的很努力。

众所周知,番薯自带甜味,是优点也是缺点。好在,福建人不抛弃不放弃,蒸煮焖烤炸,各种方法都尝试,蹚出了一条地瓜美食之路。

制成甜品,是共识。中式菜谱中,已有拔丝地瓜、地瓜糖水等传统菜,引入西式烹饪技巧,让地瓜甜品有了更多的可能,也开拓了地瓜的生存空间。

泉港浮粿@吴芸


更多的时候,则需要改变番薯的形态。

比如,将蒸熟的番薯捣烂成泥,再加入淀粉搓揉,可以得到柔韧的外皮。加入或咸或甜的馅料,就能变身为福清番薯丸、福清番薯饺、霞浦地瓜杯、客家番薯粄、闽南炸枣、莆田地瓜丸等各种小吃。它们名字各异,但制作方式步骤殊途同归。


地瓜饺@吴军


番薯丸,是闽东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以福清龙田镇、平潭等地为佳。一般以或蒸或煮的形式出现,外皮爽滑,一口下去,馅料里的海洋气息迎面而来,口感层次很是丰富。在平潭,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时来运转。

没想到,饺子形状的番薯饺,包的却是甜入心的花生、砂糖。番薯饺油炸而成,外酥里糯。同样,平潭人给它取了个文雅的名字:天长地久,还被端上了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会冷餐会的餐桌。

泉州炸枣@吴芸


到了闽南,地瓜和糯米相结合,就成了闽南人过年时必吃的炸枣。

炸枣可甜可咸,刚出锅时,酥脆香糯,非常好吃。在过去,炸枣便于储存,可以从正月吃到立夏,劳作时带上两个,足以提供一天的热量。


霞浦地瓜杯@吴军

还有地瓜杯,在我看来,有点像地瓜皮的烧麦。地瓜杯是霞浦人的创意,从蒸笼里拿出,趁热吃,满口留香。

随着工业化的进步,传统的地瓜干、地瓜酥,改头换面,包装精美地进入各大城市的超市中。而我难忘的,还是传统的连城地瓜干,橙黄色一大块,泛着一层白霜,硬,但是甜,拉拉扯扯间,可以吃上一天。

那是多么美好的一天。

(三)


毫无疑问,番薯众多衍生品中,地瓜粉是最伟大的创造。

走进福建人的厨房,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还要给地瓜粉留点空间。

地瓜粉的制作并不复杂,机器的介入使之得以产业化,产量大增。但在我家,更喜欢土法制作的地瓜粉,虽然颗粒粗糙,但粘性好,味道更佳。

客家汆牛肉@陈文波

福建人的饮食世界观中,地瓜粉是全能的,能跑龙套,可以做最佳搭档,即使当主角,也一定浓墨重彩,光芒四射。

当配角,它足够谦卑,可以锦上添花,绝不喧宾夺主。不管蒸煮还是煎炸,它的表现相当优异。

有了地瓜粉,福建人熟悉的福州滑肉、福清滑汤、莆田炝肉、客家兜汤才称得上美味。


福州牛滑@陈文波


在沸水把食物快速煮熟的过程中,食材被地瓜粉紧紧包裹,既保留了鲜嫩多汁,又增加了爽滑的口感,好吃。

著名的“地瓜县”福清,滑肉滑蛏滑带鱼,万物皆可滑。盛夏的滑汤里,再加点酸笋丝,酸爽过瘾,最是销魂。

有了地瓜粉,煎炸料理才更酥脆,闽南醋肉、福州荔枝肉、醉排骨、厦门海蛎煎等等都是代表。宽油的浮沉中,多一勺地瓜粉的调和,就多一层美味护航,煎炸起来,才是又脆又香,百吃不厌。


长汀粉蒸肉,下饭利器@陈文波


在客家地区,如果没有地瓜粉,粉蒸肉、粉蒸排骨、粉蒸大肠的美味就要大打折扣。这些硬菜,地瓜粉是最好的下饭催化剂。

当主角,地瓜粉的出场有三种形态:粉团、粉丝、粉皮。

地瓜粉粘性强,浇上热水搅拌,可以海纳百川,吸附包容一切。

在闽南,地瓜粉团是最简单易得的小吃,鱼干、猪肉的加入增加了食物的美味。巧合的是,在闽东霞浦三沙,有一款小吃三沙粿仔,与地瓜粉团惊人地相似。还有一种小吃,干脆就叫闽南糊,时刻提醒着人们,这是传承,更是记忆。


长汀珍珠丸@陈文波


长汀炰肉圆@陈文波


在闽西,长汀人的地瓜粉团是用热水搅拌而成,称之“肉圆”或者“珍珠丸”。肉圆其实不是肉,但很实在,用重油,加足佐料,入口弹牙有咬头,的确给人大块吃肉的感觉。

无独有偶,福州人的炒“肉糕”也是如此。

不过,福州人的肉糕是甜品,地瓜粉为主,猪油、红糖、白糖齐上阵,非常管饱。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简单的炒肉糕还可以升级成八珍炒糕,其制作技艺还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爱吃的人,却不多了。


寿宁金丝粉扣@陈文波


地瓜粉加工成条状,就是粉丝,最适合当街头小吃。

寿宁人把它称为金丝粉,加入各种佐料爆炒,一碗可以吃遍山珍海味;

罗源人更直接,干脆就叫土粉,这里的海鲜炒土粉,蔡澜吃了都要发个微博点赞;

罗源炒土粉@吴军


莆田人叫泗粉,因形似鼻涕而得名,名字不雅却有古意;

福安人则叫粉扣,一碗大肠粉扣,其貌不扬,吃得很过瘾,当地还有一种地瓜粉小吃叫糊吊,可炒可煮,来福安不可错过……

如果将地瓜粉加工成片状,滑滑溜溜,也是别有风味。

在福鼎,这样的小吃干脆就叫溜溜,相当形象。搭配牛肉丸,肉片同煮,轻轻一嘬,顺溜入肚;

在宁化,就是粉皮子,加入瘦肉、目鱼干同煮,鲜香可口……


福安糊吊@吴军


一颗番薯,在劳动人民的智慧面前,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它们朴实无华,它们随处可见,它们普通得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早已融入生活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员。

在福建,如果有人喊你“番薯”,并不一定真的叫你“傻瓜”,也可能是“亲爱的”昵称。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