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长江滩(人称“印钞机”的三峡大坝,为何放弃巨大经济效益,降低水位呢?)

2023年11月08日 靓嘟嘟 浏览量: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历史瞬间!

建设之时,三峡大坝耗资总计近2500亿元,活脱脱的一只吞金兽;

而在建成之后,三峡大坝凭借其稳步提升的发电量,创造了远胜于建设成本的经济效益,摇身一变成了一台“印钞机”。

但是,就算是任务再繁重的印钞机,它也有停机休息的时候,就算是三峡大坝也不例外。

那么,三峡大坝究竟是怎么完成身份的蜕变的呢?又是什么,能够让其放弃巨大的经济效益而降低水位呢?

(三峡大坝)


一、兴水利,修三峡

水患,自古便是困扰我们这个千年古国的一大难题。

自古,我国便有大禹治水的传说,治水是人类本能的愿望和梦想,古人有云:“水治则国治。”

秦昭王时期,李冰父子兴修都江堰,将如今的成都市打造成了“天府之国”,几乎再也不遭受水患的侵袭。

得益于都江堰,巴蜀之地成为了富庶之地,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便是在此建国。

如今,都江堰仍在使用之中,他就像一位耄耋老人,注视着在脚下缓缓流过的岷江,注视着成都市。

(都江堰)


都江堰的成功令我国的能人巧匠们大为欣慰,封建统治者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更是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水利兴,则国家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如今已有十数万座水力发电站点缀在大好河山之上,上下游落差超过三十米的大坝数量更是位居全球首位。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我国的三峡大坝。

从提出建设的一开始,三峡大坝就被寄予厚望。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初次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后面的几代领导人也不断为此目标努力奋斗,只为长江流域的人民不再受到水灾的侵扰而流离失所。

(美国田纳西大坝)


1944年,修建了美国第一大坝——“田纳西大坝”的总工程师便是受邀来到中国考察,漫步我国的三峡地区,筹谋动土开工。

时过境迁,国民政府已被留存于历史书之中,但是我国修建三峡大坝的意愿愈发强烈。

十多年后,毛主席一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再度抒发出修建三峡工程的愿望。

这是当年六月,心情舒畅的毛主席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后,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水调歌头·游泳》。

在诗中,毛主席用浪漫主义的笔触描绘了三峡工程的未来图景:“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高峡出平湖已成为现实)


“高峡出平湖”一语显得尤为雄壮,即使不品味其中的意思,壮阔的声势已经是扑面而来了。

三峡大坝,自此进入了漫长而激烈的论证阶段。

最终在1993年,修建三峡大坝的决议终于得到了通过。翌年,这一备受瞩目的工程正式动工。

在整个修建过程中,三峡大坝投资总额接近2500亿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程。

单就这高昂的投资来看,“吞金兽”这个名字似乎更配得上三峡工程。但是,三峡大坝非但不是什么“吞金兽”,而是“印钞机”!

二、“印钞机”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自2003年起,三峡大坝的发电量稳步上升,累计发电接近14000亿千瓦时,所产生的电量几乎覆盖了我国的整个南方地区。

(三峡逐年发电量统计表)


以我国2019年实行的每度电0.54元的标准来看,三峡大坝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已经超过了7000亿元。

同时,这“7000亿元”是按照最低用电价格计算的,并没有把昂贵的工业用电单独拎出来计算。

因此,这意味着三峡大坝早已回本!

作为一项水利工程,三峡大坝竟然是“高附加值”产业,实现了如今丰厚的经济收入,将其称之为“印钞机”也不为过。

而除去发电之外,三峡的生财之道也不少。

(三峡货运量统计表)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不仅仅是驯服了波涛汹涌的长江,更是联通了上下游的城市,疏通了昔日难以行船的水道。

在过去,长江犹如一条每逢夏季就兴风作浪的巨兽,趁着雨势,它掀起的巨浪竟也不比大海差多少。

水淹城市、吞没百姓……它犯下了的祸事数不胜数。

尤其是长江滩险多、急弯多,每每行船,都要万分小心,一个不慎便是船毁人亡的悲剧。

而在兴修三峡工程过后,长江总计一百多处滩险被“驯服”处理,尤其是宜昌至武汉航道,诸多暗沙被清除掉,保障了一方的平安。

这可不仅仅是安全性的增强,便于行船,上下游的贸易也被随之带动,经济效益不也就“水涨船高”了吗?

在三峡工程修建完成之后,长江流域的通航能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货运总量和客运总量也提高不少。

如此一来,三峡大坝可谓是“福泽万民”,带动了流域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那是难以估量呐!

(三峡防洪泄洪)


三峡工程的建立在防洪、发电和航运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仅为三峡流域人民,更是为全国人民带来福祉。

纪录片《中国三峡》在银幕上呈现了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后的废旧住宅爆破场景,一栋栋老旧的楼房秩序井然地排列在山水之间,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声后楼房在砖瓦四溅的尘土中轰然倒塌,几千年的古城几天便被夷为平地。

经过科学的论证,三峡水库坝前蓄水位高达175米,淹没线以下的人口超过百万,这就意味着需要将有百万人口开始大规模搬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血缘、族源、地缘关系的民族,“恋家情结”这种传统文化心理深深地扎根在中华儿女的心底。

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要建立在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大家,搬自家,为国家”的基础之上,所以无论是三峡工程建设,还是移民搬迁问题都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治水历史上宏伟的一页。

如今,这些移民也已适应了当地的环境,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巍峨的三峡大坝)


但是,纵然三峡大坝综合效益如此之高,它竟也有怠工、停工的时候——每年夏季,三峡大坝会逐步转变身份,从一个“印钞机”变为真正的“防洪泄洪大坝”。

三、防洪!防洪!

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而长江干流又恰好流经我国南方雨势最大的地区,这就不得不多加重视了。

而其实从三峡大坝修建之初,其定位就是“防洪为主,发电为辅”。

若是为了经济效益而本末倒置,岂不是得不偿失呢?

(长江洪灾)


随着自距今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和距今3000万到4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运动,长江流域逐渐形成。

长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国,是哺育中华人民的母亲河,但是长江的恩泽与灾难总是并行。

夏季,长江烟波浩渺,气势磅礴,湖区资源丰富。

但同时也是夏季,长江洪涝灾害频繁。尤其是近百年来,洪涝灾害愈演愈烈,愈演愈频,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胁制,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从1152年到1998年,长江发生水灾共84余次,其中1931年水患导致205个县2800万人受灾,死亡14.5万人。

明清时期,长江荆江段洪水屡屡作乱,差不多每过十年就要冲毁一次防洪大堤,死伤者因此不计其数。

(长江洪灾)


1954年长江水灾致1888万人受灾,京汉铁路中断上百天;1991年长江流域大面积受灾,水灾致使经济亏损160亿元。

在中国历史上,通常有灾必有荒。

洪灾会使农田庄稼减收甚至绝收,使农民终年辛苦付诸东流,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明清时期,荒灾尤其严重。

长江湖北流域连年遭灾,冲毁了道路桥梁,人畜死伤惨重。

在一些湖区,土壤经过大水浸没过后,地面会留有一层灰白色的沉积物,土质难以在短时间恢复原状,所以每当洪水再次淹没农田,土壤都会遭到二次破坏,时间越久,破坏程度越深。

所以,凡是由于这一土壤破坏的结果,会严重影响当时甚至未来的农业收成,有的更会对土壤、对庄稼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长江淹没重庆城区)


洪灾导致荒灾,而荒灾又带来人祸。

由于明代中后期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造成饥馑、灾荒,使田租收入不持续、不稳定。

并且这时,明朝为了维护统治,不仅要对灾民拨款救济,还要减免甚至免除一定数量的田租,这就大大加剧了朝廷的财政压力。

为了填补防灾救灾带来的资金缺口,摆脱灾荒带来的繁重的财政负担,嘉靖帝只能采取种种措施筹措资金,大开捐纳,卖官鬻爵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在当时,大量官职被强行公开叫价竞买,使得所卖官职越来越多,那些官僚地主、有钱人家的子弟等借这一制度踏入官场,导致上下级官官庇护,明廷吏治最终乌烟瘴气,每况愈下。

历数一桩桩悲剧,长江便是非治不可了。而且,“治”的时候更当明确,那就是从根上治——“长江防洪最重要措施在加固堤防和分蓄洪水”。

(三峡大坝)


因此,每每汛期到来之际,长江便会进入“休整期”,专心防洪泄洪,以防不测。

三峡大坝的防洪总容量达到了221.5亿立方米,即使是百年难遇的洪水也难以撼动三峡大坝。

在修建过程中,三峡大坝总共配备了47个“主泄洪口”,也就是泄洪闸们,它们散布在总长度为483米的泄洪坝的中部位置,力保汛期来临之时,三峡大坝能够顺利地防洪泄洪。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三峡大坝泄洪坝还装备了49台超高功率的液压启闭机,保证三峡大坝即使遭遇洪水的冲击,也能自如地开合泄洪闸们。

(三峡泄洪)


除去这些“硬件”,三峡大坝的泄洪坝还装载了一套专门的计算机网络,随时监控水位的变化和泄洪坝各部位的压力数值,确保一切顺利。

如此完善的装备,使得位于长江“咽喉”要处的三峡大坝能在汛期到来时在上游收集雨水,等到汛期过后,再缓缓地将积水排出,保证下游城市的安全。

自2008年至2021年,三峡大坝屹立在长江之上,完美地完成了至少40次拦洪工作,即使洪水的峰值百年难遇,三峡大坝也屹立不倒,佑护国泰民安。

结语:

长江,起初也是个“烂摊子”。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宣告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治水。水利兴,则国家兴。

然而,新政权从国民党手中接过来的江河形势却是一个烂摊子:堤防连年失修,再加之战事破坏,堤岸残破。

(三峡泄洪)


长江,也并非是一条温顺的大江,自古以来水旱灾害频繁,而长江沿线平原又是我国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物资丰富的工农业发达地区,发生洪水将造成严重的损失。

如何驯服长江,根治洪水灾害,成为了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终,毛主席在作《我们的经济政策》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论断。

新中国成立后,他将眼光放在了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最终锁定三峡工程,期望通过这项工程彻底根治长江水患,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提供保障。

如今,中国发展蒸蒸日上,而正当壮年的三峡大坝也雄壮威武,承担起防洪泄洪的重担,佑护着华夏大地。

参考资料:

新华社.三峡枢纽、输变电及移民工程共完成投资1600多亿.2007年7月23日。

审计署:长江三峡工程竣工财务决算草案审计结果.2013年6月7日。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百年三峡路 三峡青年说 | 是谁最早提出开发三峡的设想.

中国日报.世界最大水坝——三峡大坝正式建成.2006年5月20日。

新华社.半月谈|静水流深:中华文明的战略纵深.2019年12月10日。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