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八卦

杨婉秋(赓续先辈学术报国志 写好乡村调查大文章)

2023年11月09日 靓嘟嘟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原创稿

编者按: 80多年前,国难当头之际,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大家齐聚昆明,任教于云南大学。为躲避日军轰炸,费孝通等人将成立的社会学研究室迁至昆明城郊古城村的魁星阁上,他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把学术研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相结合,开展田野调查,推出了系列经典社会学著作,开拓了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中国化道路,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魁阁精神”。u003c/pu003e 新中国成立后,承袭“魁阁”一派学人奠定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云南大学相关专业的师生,又积极参与到民族识别调查、边境勘界等工作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u003c/pu003e 进入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乡村大地日新月异。与时代同频,观照当下,思考未来。赓续“魁阁”先辈的学术报国之志,在云南大学牵头下,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行动应时展开……u003c/pu003e

从滇中平坝到滇西佤山腹地,从洱海之滨到独龙江秘境,从高黎贡山脚下到边境雨林地带……2023年春节前后,在云南大学牵头下,来自全国各地数十所高校的875名师生,从云南的129个县(市、区)中选出42个样本县(市、区),对其中的348个行政村、9048户家庭开展了入户调查。

此次调查采取“定量+定性+社会服务实践”的混合调查模式,联合云南省乡村振兴局、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云南省统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力求最大化地收集乡村社会基础数据。

这注定将是一次影响深远的乡村社会调查行动。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云南)”项目启动仪式。云南大学供图

“通过云南乡村社会的调查来认识中国的乡村社会,进而认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认识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化。”在此次调查启动仪式上,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林文勋对活动的重要意义进行了介绍。

具体成效如何?一起来听听参与的师生怎么说。

参加“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云南)”项目启动仪式的师生合影留念。云南大学供图

调查出真知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经过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云南乡村面貌的变化令参与调查的师生印象深刻。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洱海生态保护让洱海流域生态持续优化,好环境带来好风景,助推洱海流域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很多曾经外出的年轻人陆续返乡,或担任村干部,或带着技能返乡创业,推动当地发展实现了从外源动力向内生动力的转变。

沧源调查组成员正在开展入户调查。云南大学供图

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作为“民族直过区”,西盟佤山彻底告别曾经的刀耕火种,发展起了现代化、多元化的种养殖产业,更发挥地域特色打响了“佤山歌舞”劳务输出品牌,阿佤人民唱响了新时代的幸福之歌。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随着中老铁路开通运行、昆明托管勐腊县磨憨镇,陆路、水路、铁路联动,边境现代化幸福村建设有序推进,边境村寨成为开放前沿,冷链物流、热带农业、橡胶深加工等产业项目方兴未艾。

……

见证发展的同时,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乡村社会问题,也引发了师生们的深入思考。

参与调查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马居里指出,一些地方生态保护成为发展的“紧箍咒”,陷入为保护而保护的怪圈中。“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之间需要找到结合点,实现共赢。”他说。

参与调查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许庆红发现,乡村年轻人外流情况较普遍,大龄未婚青年群体增加等问题比较突出。

参与调查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张雨龙看到,在一些热带地区,因为乡村气候资源条件好,农村家庭出现了“因富辍学”的现象,这给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挑战。

“乡村振兴中还需要补足现代健康素养短板。”参与调查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杨婉秋发现,一些农户家的地板已经整洁到光彩照人的程度,但却对一些传染疾病的健康防治没有概念。

参与调查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高志英则发现,在部分乡村,每届驻村工作队都会积极争取项目帮助当地发展,但产业扶持项目随驻村工作队的离开而改变,需要重视项目投放的可持续性。

正在西盟少数民族村寨开展入户调查的叶黑龙(右)。云南大学供图

从学校“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

曾经,在各级各部门关心下,佤族女孩叶黑龙在初中毕业后,走出西盟佤山,进入昆明女子中学“春蕾班”学习,后顺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一路读到博士毕业。

如今,已成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的叶黑龙,也积极参与到此次乡村社会大调查行动中。她负责带队调查的样本县,就是她的家乡西盟。

此次调查期间,她受邀前往曾经的母校西盟一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学弟学妹们作了一次励志演讲。学弟学妹们积极涌上讲台与她互动的场面,令她感慨万千。

叶黑龙回忆,她直到五年级时还不会讲普通话,初到县城读书,因语言障碍,她从来不敢主动站上讲台。而如今,学弟学妹们阳光乐观的精神面貌,让她情不自禁地鼓励学弟学妹:“要志存高远,边疆学生也有美好的未来。”

叶黑龙认为,在西盟正积极输出“佤山歌舞”劳务品牌的背景下,语言文字使用能力也是一种劳务素质的体现。而教育,对语言能力的提升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次调查,叶黑龙看到佤山大部分乡村都有了幼儿园,孩子从小就能学普通话,见到陌生人进村也不再躲开,她对佤山的未来充满希望。

从学校“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同样收获满满的,还有参与调查的相关专业学生。

作为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王焕瑜自2018年开始便深入贡山县独龙江乡开展调查研究。参与此次大调查项目后,王焕瑜获得了更广阔的研究视野。“以往的调查研究,主要专注于某一个点完成学术课题。此次调查则从整个县域发展角度出发,调查研究结果将为党委政府及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他说。

“作为社会学专业学生,只有深入乡村社会,写出的东西才更有人情味,更符合国情。”身为云南大学社会学专业大三学生的高瑜蔓,参与了大理弥渡组的调查工作。对她而言,此次调查是一次收获颇丰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各个学校的师生在一起,学校之间的差异性和资源汇总,对专业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参与调查后,加深了我对中国乡村社会的了解。”作为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大三学生的罗仕磊,参与西盟组的调查是她第一次深入边境村寨。通过调查历练,让一直想从事学术研究的她深切认识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参与大理州大理市组调查的云南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管悦也深有体会地指出:“当今中国社会变化很快,传统理论建构无法真切描绘真实的乡村社会。只有走出书斋、贴近乡村,把学术做在大地上,把看到的真实乡村社会与书本上学到理论体系结合起来,才能加深认知。”

腾冲调查组在腾冲司莫拉佤族村寨合影。云南大学供图

大调查之“大”

参与人数多、投入经费大、持续时间久、涉及范围广,但这还不是此次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称“大”的缘由。

林文勋解释,将此次调查项目定位为“大调查”,源于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通过大调查,立足乡村,立足中国大地,将力求推动中国特色民族学、社会学的知识生产,推进学科发展中的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在实践意义方面,中国乡村大调查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调研项目和教学项目。它有着鲜明的实践导向,需要广大师生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回应实践中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一些巨大变化和历史性变迁问题,全面反映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并加以学理化,为研究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及全面的治理视野。

据介绍,此次大调查活动将产出5个方面的学术成果:聚焦当今乡村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套具有深刻意义的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丛书;发表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形成一批云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讲好云南故事和中国故事;建设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的数据库;拍摄中国乡村大调查系列纪录片。

据了解,此次中国乡村大调查项目在云南的顺利开展,为下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相应的乡村社会大调查工作提供了范式。目前,广西、贵州、新疆等地高校已跟进对接,将参考云南模式在各自省份开展乡村社会大调查活动。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