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旧州古镇(安顺旧州古镇——村镇联动的梦里小江南)
2023年11月11日 靓嘟嘟 浏览量:次
一、基本情况
1. 1 安顺市、旧州镇的基本情况
1)安顺市:
安顺是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距贵州省省会贵阳90公里。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东邻省会贵阳市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靠六盘水市,南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接毕节市。
安顺素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的美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甲类旅游开放城市,全国唯一的“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贵州历史文化名城,是“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2009年度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地区,全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和贵州西部旅游中心。
国务院批准的第八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产情况:
安顺属于国家区域经济规划重点发展的黔中经济区,是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工业城市。安顺正构建能源、制药、化工、食品、汽车五大支柱产业为目标,延长产业链,带动采矿、机电、种植、养殖、运输、包装、印刷等其它各业的发展。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129.12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86亿元,年均增长12.6%;人均生产总值由5156元提高到12190元,年均增长14.1%。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由2006年的18.38亿元、9.73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60.8亿元、24.8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67.82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58亿元,年均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33.98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83.4亿元,年均增长19.7%。
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2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99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64.45亿元,增长18.6%,其中工业增加值133.06亿元,增长15.3%;建筑业增加值31.39亿元,增长37.2%。第三产业增加值203.72亿元,增长15.4%。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4.5:37.3:48.2调整为14.2:38.3:47.5。
第一产业
安顺是贵州省药材、优质大米、油菜、茶叶、生姜、油桐、烤烟、蔬菜、水果、地方名畜良禽等大宗农畜产品主要生产地和各类中草药材的生产及加工基地。
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86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农业产值46.43亿元,增长7.9%;林业产值2.38亿元,增长5.8%;牧业产值42.37亿元,增长7.7%;渔业产值2.08亿元,增长20.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9亿元,增长5.8%。
2013年,粮食总产量63.13万吨,比上年下降3.1%。其中,夏粮产量7.56万吨,增长11.3%;秋粮产量55.57万吨,下降4.7%。蔬菜产量93.08万吨,增长10.8%。油菜籽产量7.84万吨,增长6.6%。烤烟产量1.90万吨,增长14.2%。
第二产业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0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从隶属关系看,省以上工业增加值34.51亿元,增长2.0%;市县区属工业增加值74.05亿元,增长25.0%。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12.49亿元,下降3.0%;亏损企业亏损额为8.96亿元,增长61.7%。
第三产业
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4.08亿元,比上年增长51.0%。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数)30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进口789万美元,增长31.3%;出口2271万美元,增长9.5%。
2013年,旅游总人数2584.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国内旅游人数2565.57万人次,增长25.4%。旅游总收入249.07亿元,增长27.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47.12亿元,增长28.0%。
2)旧州镇:
旧州镇位于黔中腹地,明代以前为“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的军事战略要地,是古“安顺州”治所。距省会贵阳80公里、安顺市区27公里。2015年全镇总人口43244人,镇区人口1.7万人。旧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贵州省绿色低碳示范镇。“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5元。
旧州古镇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东部,东经105°14′—106°43′之间,在大地构造分区上,处于川黔经向构造体系西高、中平、北低,最高海拔位于老落坡九龙山巅1603米,最低海拔位于东部平寨邢江河1378米,平均海拔高度1490米。
旧州镇地质以溶蚀地貌为主、次为浸蚀地貌,岩溶地貌,境内矿产资源储量大、质量好,可开采度大的有原煤、硅酸盐石、页岩石和高钙石灰石。境内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风湿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年平均气温14.3℃,极端气温最高34.3℃,最低-2℃,无霜期269.9天,年均降雨量1360毫米
1.2 产业基础情况及构架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把特色小镇建设与全面小康结合起来,构建起“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融合”的“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根据多规合一需求,已完成了规划、国土、村建、环保“四所合一”。成立了市政管理公司和文化生态旅游投资公司,开启了村级垃圾治理向社会购买服务。
改革体制架构,整合行政资源,将镇党政机关传统股室站所按公共服务需求,改设为“一办五中心”(党政督察办公室,财税中心、社会管理中心、社会服务中心、小城镇建设中心、经济发展中心)。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实践3P模式,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以明晰“三权”(农村产权的确权、赋权、易权)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促进“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励农民自发组织包括建设、园区、旅游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农村集体经济创办和农民家庭开办农家乐、乡村客栈、农耕体验园等旅游服务项目增加收入。推行共建共享,引导群众、集体经济、企业和社会组织出资参与人居环境建设和管理。
1.3 村庄历史及称号
旧州镇素有“金盆、银碗、玉带、圣水”之美誉,镇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突出的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上舞阳景区的著名景点——舞阳湖、旧州万亩大坝田园风光、朱家山原始森林景区、且兰古城人文景观等。旧州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古时建制郡、府、州,是舞阳河上游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属牂牁国地和且兰国。公元前298年,楚将庄乔率军溯沅水(舞阳河)至黄平(旧州)登陆灭且兰后伐夜郎。宋理宗宝佑六年(1258)建古城,因掘土为黄,取名为黄平府;元代改为黄平安抚司;明朝又改制为黄平州;民国曾为县治。1950年建旧州镇至今。境内有(湄)潭(黄)平、(黄)平(瓮)安、(福)泉(黄)平公路过境。抗日战争时期修筑的大型军用机场,现可供农用飞机起降。2007年6月19日旧州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古建筑较多,现保存的有文昌宫、仁寿宫、天后宫以及福众桥、平播桥、擂鼓山、西上街古建筑群。
1.4 村庄建设情况
旧州古镇隶属于贵州省黄平县西北部,距州府凯里79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04公里。全镇总面积22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84米,平均降雨量1121毫米,平均气温15.7℃,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润宜人,旧州古镇地势平坦开阔,万亩大坝一望无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稻谷、玉米、小麦、红薯、洋芋、油菜、花生、水果、畜禽等,自古以来便是贵州东部重要的商品粮和畜禽基地。全镇辖15个村,2个社区,有16513户,5499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数为31635人。
旧州古镇商业发达,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史可考已达2300余年。在周、春秋战国时为“且兰”国古都,秦汉置牂牁郡,三国时置牂州,以后历代王朝相继在此建郡、州、府、司、卫、县等治所。因地处水陆交通的交汇点,作为连接西南边陲与沿海发达地区航运线的最后一个水码头,自古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百姓富有,为黔东商业文化重镇。悠久的历史给旧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上舞阳景区的著名景点——舞阳湖、朱家山原始森林景区、且兰古城人文景观等。2020年7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命名黄平县旧州镇为贵州省园林城镇。
1.5 休闲园区情况
产业形态: “旅游+生态+文化+美食”。
以“旧州五场”打造文化生态特色旅游小镇。一是历史文化场,全面彰显屯堡文化,打造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二是特色美食场,打造“赶旧州乡场·逛贵州食堂”美食名片。三是田园风光场,依托美丽的邢江河自然风光,打造旧州屯堡慢生活田园风光场。四是乡愁体验场,打造浪塘等美丽乡村乡愁体验场。五是传统农耕场,,打造旧州传统农耕文化体验场。以旅游为支撑的“旧州五场”,形成了三次产业相互融合,镇、村、民、企联合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
二、产业资源及特点
2.1 产业特点
实施“旅游+”扶贫行动计划,探索出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两大类5条产业路径,将全镇14个村居委的1638个贫困人口,精准聚焦到绿色种养、特色加工、体验服务“三位一体”的“旅游+”新型产业集群中。
2.2 环境优美
镇村景一体。旧州镇区是黔中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古镇规划布局既有土司时期的建筑规制,更有明代江南城镇布局的典型特征。旧州镇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重点工业污染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清洁能源普及率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56%,镇区绿化率为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3㎡/人。
2.3 传统文化
发掘保护传承。聘请省内著名作家编写出版的《旧州品旧》、《安顺旧州》等书籍,发掘整理、提纯复壮普里文化、屯堡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全面提升古镇文化内涵。在新兴媒体加大推广宣传力度,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造势结合自媒体、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实行推广的整合落地的目的。
2.4 民族民间工艺
纺织、地戏脸子雕刻、挑花、刺绣、苗族芦笙、唢呐、弩射制作、布依族蜡染、苗族蜡染。
2.5 民间娱乐
玩花灯、跳地戏、舞龙灯、护龙蛋、打陀螺、跳大海、滚铁环、打跳坎、敲“歪歪”、 和尚棋、拉“咩咩羊”、 跳“圆米花”、 丢帕子、对山歌、说书唱书、吹芦笙、请“扫扫神”。
2.6 民俗活动
屯堡“跳神”(地戏)、闹花灯、苗族跳花、农历二月十九观音会、农历布依族“三月三”、 “拦社”、 清明、“躲立夏”、农历苗族四月八、夏至、端午游百病、农历五月二十八“城隍巡游”、 农历布依族六月六、七夕、盂兰盆节(七月半)放河灯、屯堡跳“米花神”、 中秋、重阳、农历十月初一送寒衣节、冬至、农历腊八“佛成道节”、 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神、除夕。
三、发展模式
3.1 发挥生态和文化优势,建设绿色旅游小镇
过去,旧州镇是以种植、养殖和加工为主的农业乡镇,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旧州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按照“镇在山中、山在绿中、山环水绕、人行景中”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先后完成了“土司衙门、古民居、古街道、古驿道”的修复修缮工作,培育了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一个4A级国家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两个特色观光农业示范区。同时加快旅游慢道、旅游小火车、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旧州、天龙、云峰为重点的大屯堡旅游圈,推动了生态旅游与人文旅游融合发展,旅游产品的业态不断丰富,今日旧州农村变成了景区。2015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近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3亿元,同时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民宿客栈、特色农庄的迅速发展。既解决了农民就业,又拉动了经济增长,2015年解决了镇区和周边乡镇工6千人的务工,其中吸纳异地人民搬迁1千余人就业。
3.2 探索就地就近城镇化路径,建设美丽幸福小镇
根据旧州镇实际,就地就近城镇化是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必然选择。旧州按照国家“3个1亿人”城镇化行动方案和省“5个100工程”建设目标要求,率先探索实践城镇基础设施“8+×”项目建设模式,完善了交通运输、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等基础设施,优化了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政企合作、借助外力发展,与清华大学城市研究所深度合作,吴良镛院士亲自指导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在浪塘村打造升级版“微田园”,以“万绿城”城市综合合作建设特色产品职工基地,实现示范小城镇订单式生产,城市综合体链条式销售。与葡萄牙里斯本大区维苗苏镇、黄果树旅游集团公司结成对子,合作打造特色旅游民居、“山里江南”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向镇区和美丽乡村集中,同时把小城镇建设与异地扶贫搬迁结合起来,将生活在治安条件极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区域的贫困户搬迁,集中安置到镇区附近,并帮助其就业。2015年新建搬迁移民住房500户,计划安置2250人,群镇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35%提升到2015年的45.2%,提高了10.2个百分点。
3.3 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要求积极打造特色小镇
旧州镇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投融资机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试点要求,深化改革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成立了镇级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各方面投资资金。逐步把旧州镇打造成为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服务农村的重要平台,带动周边的辐射点,建成了连接镇区以安顺中心城区的屯堡大道,改造提升区内路网和对外通道,把周边的双堡、七眼桥、大西桥和刘官、黄腊等乡镇串联起来,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城镇集群。
3.4 加快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打造贵州小城镇省级版的排头兵
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旧州抢抓发展机遇,在成功申报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后,着力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古镇。首先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制了镇总体规划以及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率先编制了旧州镇“多规融合”规划。其次注重绿色发展的理念,继成功创建升级绿色低碳小城镇后,申报国家级绿色低碳小城镇,并通过了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专家验收。最后,树立“一盘棋”思想,把特色小镇建设与全面小康结合起来,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统筹镇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融合”的“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通过特色小城镇建设旧州镇得到了很多实惠。近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3级跳,超过1万元人民币,2015年全镇所有小康监测指标实现程度均达90%以上。
四、经验借鉴
4.1 整合乡村旅游节庆资源
结合影视、活动、节庆、文化、故事和新型元素,联合拓展营销途径,与知名旅游APP、地图软件合作,推广当地的优质农产品以及旅游休闲产品,形成品牌联动效应。
4.2 产业定位明确,注重引领规划
在进行规划建设时,旨在展现并放大有关特点,有机地将文旅、社区组合起来,做到跨区域发展。强调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概念。
4.3 多方积极合作,加强市场引导
在建设中,政府配置资源要通过市场机制去激励和带动民间组织,坚持由政府引导、企业作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三个要求。强化政府的监管,推进地区品牌建设,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
中农大农业规划设计院
一村一品研究小组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服务平台
- 贵州天岛湖(这里是天岛湖,不是千岛湖,来这里居住据说会长寿。)
- 丰泽电器(金融面皮下的暗规则,把金融投机的窍门说透了,值得去看)
- 澳大利亚珀斯(我在澳洲珀斯砌砖,这里对女性很友好,老太太头发五颜六色没人说)
- 佐餐(有一道佐餐小菜,味似芥末,又比芥末爽口,它就是远安冲菜)
- 七盛角(传承大宋中原民风民俗内涵的七盛角)
- 美则(刘慈欣:科幻文学之美体现在科学美和技术美)
- 巴黎塞纳河(“塞纳河不能游泳”将成历史法媒:迎奥运,巴黎加快治理塞纳河步伐)
- 固始县(固始县城市管理局开展健康巡讲“五进”活动)
- 威海神雕山动物园(从日本刚回来的大熊猫“香香”有望与在山东的“舅舅”认亲)
- 天津西站属于哪个区(天津西站附近景点,天津西站行李寄存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