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八卦

赵三姐美女(贵阳“赵三姐”的铁桥肉饼从推车换到了店面,不变的是那个老味道)

2023年11月12日 靓嘟嘟

视频加载中...

“老板,来一个肉饼、一碗稀饭。”


“好嘞,打包还是堂食?”......


早上6点,天微微亮,赵朝珍和店员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厨房里的排风开着,声音很大,升腾的热气让人感到闷热。赵朝珍熟练地把一个个面饼放入油锅,炸好后再根据顾客要求分装。这样的程序一天要重复几百次。



赵朝珍,行内人称“三姐”,土生土长的贵阳人。提起这个名字,圈外人可能觉得实在普通,可提起铁桥肉饼,食客们都按捺不住了,这是凝结着“早餐文化”和记忆的地方。


1988年,26岁的赵朝珍想着分担家庭开支,在北京路铁桥的街边摆早餐摊卖炸肉饼和稀饭。因为馅料味道好、干净卫生,肉饼很快就赢得了广大早起打工人的喜爱。


“当时我在铁桥边上只有一个路边摊,没有门店,我每天把推车擦得干干净净,顾客来看见也能放心。”赵朝珍谈起创业之初,感慨地说道,“其实当时只是为了谋生,没想到炸出来肉饼这么受欢迎。”


1990年,随着买肉饼的人越来越多,赵朝珍不再推车摆摊,而是租了一间门店取名为“铁桥肉饼”,还增加了早餐品种,稀饭、鸡蛋、粉面等。


“印象中第一天一共卖了16块钱,当时一个肉饼卖3毛钱。现在回想,累计卖出的肉饼个数可以绕地球一圈了。”


话语间,店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的食客们惬意地品尝美味。


别看三姐的门店不大却招了7名小工,“她们大多是超过10年工龄的长工,正因她们一直帮我,我才能坚持开店。”


“肉馅的调味最难的, 新鲜猪肉倒入容器里,放入调料不停地搅拌才能入味。”赵朝珍说,这样的重活现在都是儿子和小工在做,自己年纪大了就在旁边打下手。


前几年,赵朝珍把店面注册了公司,在政府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还申请了几万元小微企业扶持资金。谈及未来的打算,她腼腆地说:“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我们很关心很照顾,我们肉饼店也会一直坚持下去,同时慢慢地把门店转交给儿子和媳妇打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从名不见经传的早餐摊到现在小有名气的早餐门店、 从一个人的推车到现在8个人的门店,35年的坚持奋斗,35年不变的老味道,都离不开铁桥肉饼的“掌门人”——赵朝珍。


早餐经济看似“微小”,却是社会经济的毛细血管,一方面方便市民生活,另一方面提供劳动岗位,连着许多家庭的生计。赵朝珍一家凭借着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心里也都有说不完的幸福生活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权若青

编辑 曾书慧 胡岚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许邵庭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