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八卦

王晓鸥(一座“森林”与它的“七年之痒”)

2023年11月19日 靓嘟嘟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格外提醒我们:

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

爱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至关重要。

而事实上,

为了让大家在日积月累中改变,

一项绿色公益行动早已默默坚持了7年。


时光倒回7年前,也就是那个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日新月异的2016年,恐怕很多人也难以相信:

一个手机里的App可以变身成一道“任意门”,门的一侧是繁华大都市中忙碌奔波的男男女女,而打开门的另一侧,则是位于中国大西北地区,内蒙古茫茫沙漠中顽强生长着的一棵棵小树苗。每当都市人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做出一点点绿色、低碳的贡献,在门的那一头就会有一棵小树苗长出一片新的枝丫和绿叶。


而在2016年,一片“蚂蚁森林”的诞生让这样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变成了现实,而这片森林一转眼就成长了7年,日渐茂密。

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言说,人之所以会有“七年之痒”,是因为人的细胞会在七年时间全部更换一次。虽然这一说法的科学性尚无定论,但蚂蚁森林7年的坚守,实实在在地让越来越多人把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写进自己的“细胞”里,每个人每天都为绿色的地球主动去贡献一点点,这或许正是蚂蚁森林的坚守背后最大的意义。


沙尘暴“刷屏” 蚂蚁森林在干啥?

就在前几天,一场近十年来最强的沙尘暴天气,影响了全国十多个省份。沙尘天气甚至罕见地跨过长江影响到了江南地区,各种“沙尘段子”在微博和朋友圈刷屏的同时,作为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生态类公益项目,蚂蚁森林也被网友们高频cue到:“我在蚂蚁森林种的树怎么没管用吗?”


带着同样的疑问,在“世界地球日”这一天,小锦作为“森林探访团”的一员,来到位于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的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见证“蚂蚁森林春种活动”又种下4万多棵沙地云杉的同时,也见证了蚂蚁森林的小树苗为防治沙尘暴发挥的大作用。

站在林场外围往远处眺望,虽然时不时有大风把微粒的尘埃吹来,但蓝蓝的天空下,高高低低的树木、排排树苗,那一抹绿显得尤其美。绿色,承载着未来这里环境逐步改善的希望,而这些新种下的树,也将和“前辈们”一起,在这里承担起“防风固沙”的职责。

事实上,这次沙尘暴天气刷屏,一方面是因为确实过于强劲、影响面太大,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年来植树造林在沙尘治理上所取得的成果,大家的普遍感受是“好多年没见过这么严重的沙尘暴了”。

国家林草局规划院荒漠化监测处处长孙涛说,近年来社会公众对沙尘天气越来越“无感”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北方植被大为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让侵袭我国的沙尘次数逐步减少。而这样的植被改善,得益于从1978年来我们就开始实施的“三北防护林”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同时也得益于以“蚂蚁森林”为代表的社会公益力量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一组数据显示,在过去7年内,蚂蚁森林吸引了全国6亿多网友的参与,蚂蚁集团捐资参与了全国19个省份的生态建设,种下真树超4亿棵,同时参与共建保护地20多个。其中,约一半在内蒙古,通过“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向内蒙古各地的生态修复项目累计捐资就已经超过10亿元。在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9个盟市的35个旗县区,有广大网友熟悉的梭梭、沙柳、花棒、沙棘、红柳、杨柴、柠条、榆树、樟子松、云杉、胡杨等树种超过2亿株已经种下。


“看得见的绿色” 激励绿色成长

不过,对于沙尘暴治理来说,种树防风只是“治标”之策,而真正想要“治本”,还需要从沙尘暴的成因去分析。

这次席卷国内的沙尘暴,其实是从蒙古国“进口”而来,而它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反常春季升温。因此,只有坚持减排降碳,减缓“温室效应”才是防治沙尘暴、改善环境的长久之策。

而这也正是蚂蚁森林成立时的初衷:在“任意门”的两侧,一端“种树”,一端“低碳”。

蚂蚁森林成立于2016年8月,彼时G20峰会即将在杭州召开,为了响应峰会的绿色主题,来自蚂蚁各部门的创意,汇成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以“帮用户种下一棵真树”作为激励点,带动社会公众去认识“低碳”理念,将人们守护自然的美好心愿,变成每个人减少自身碳足迹的实际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蚂蚁森林成为了培育大家低碳理念的最佳载体:通过搜集绿色能量种树这种“看得见的绿色”,很快就在公众中间产生了明显的激励效果:自己做出的任何一项符合要求的低碳行为,都能准时在第二天变成自己的绿色能量,而只要搜集足够多的能量,就可以足不出户在远方种一棵小树、守护一平方米公益保护地,这成为了激励参与其中的个人做出低碳生活选择的强大动力。

如今7年过去,在门的一侧种下的树苗越来越多的同时,门的另一侧通过蚂蚁森林在都市人心里种下的“低碳理念”,也早已生根发芽。

打开手机,进入蚂蚁森林,先看看自己昨天的碳减排情况,把自家林子里的“能量球”收入囊中,再到好友们的林子里去逛一圈,收一收大家的“绿色能量”,这已经是许多人每天起床后必做的第一件事。

而经过7年的发展,接入蚂蚁森林可获取“绿色能量”奖励的低碳场景也越来越多,包括绿色出行、减纸减塑、线上办事、循环利用、节能降耗等多个方面,涉及超过50种低碳场景。


热心“种树”背后 种下的是绿色生活习惯

大量的低碳场景,激励着蚂蚁森林人们,一步步去主动尝试低碳生活方式:

出行尽量少开车,多坐公交;长期在单位备一套餐具,点外卖都选“无需餐具”;缴纳水电煤气费、充话费,都在支付宝完成,尽量实现无纸化;有空的时候多去走走路,既锻炼了身体又累积了能量……

久而久之,他们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许许多多的身边人。


“低碳达人”刘双明

刘双明,是蚂蚁森林达人圈中公认的“大神”。这位来自陕西一家机械公司的车间主任,也是蚂蚁森林成立后的第一批用户。在过去7年间,刘双明尝试了各种“攻略”来攒绿色能量,时间长了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每天走够18000步可以获得296克能量、坐公交一次80克、坐地铁54克……说起每一项低碳行为能兑换多少克能量,刘双明背得是滚瓜烂熟,而他自己也是把一件件低碳减排的小事坚持了一天又一天,在成长为蚂蚁森林达人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低碳达人。

在被问到已经在蚂蚁森林里种了多少棵树时,种树“大魔王”刘双明带着一丝“凡尔赛”的表情笑了笑:“不多不多,才种了2000多棵。”


周轶君实地采访体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对于这种改变的力量,纪录片导演兼作家周轶君感受十分深刻。在过去两年时间内,她一直在为纪录片《碳路森林》做着艰难的筹备工作,为了让自己也让观众对于“减碳”这件事的紧迫性、对于目前生态环境正在经历的危机能够有一种“真切的肌肤上的”感受,她在两年的拍摄时间里陆续走访山西、内蒙古、四川、浙江等地调研,从水土流失治理现场,到自然保护区的高海拔地区;从繁华大都市的垃圾填埋处理现场,到普通市民的日常低碳生活……她用镜头记录了由蚂蚁森林所带来的、涉及无数人的小改变,以及由此累积起来的,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大变化。

“蚂蚁森林是绿色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善举,更应该看到社会各方都在自己的角色上积极推动着绿色环保,用实际行动贡献着自己哪怕微弱的力量。”周轶君说。

在这次蚂蚁森林春种活动中,刘双明和周轶君都来到了现场。已经在蚂蚁森林中种下2000多棵树的刘双明,第一次亲手种下了一棵沙地云杉,他还带来了一幅女儿画的低碳环保主题的画,送给跟他一样支持和关注生态环境、践行低碳生活的老朋友们;周轶君把她即将公映的《碳路森林》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了参加蚂蚁森林春种活动的所有人,希望能让大家在看完影片后有所触动,并对绿色低碳有新的认知,让更多人了解到,有那么多人正在为保护地球而做出努力。


蚂蚁森林的每一步成长,都在见证着“绿色低碳”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据统计,蚂蚁森林已经见证了超过6.5亿人的低碳生活,累计产生“绿色能量”2600多万吨(数据截至2022年8月)。

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蚂蚁森林人”,正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更多人、影响下一代,推动更多人一起去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为实现“双碳”目标而努力。


记者手记

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举行的“蚂蚁森林春种活动”上,小锦第一次在沙漠里,亲手种下了一棵绿色的云杉树苗。一起参与种树的人,来自天南海北,强光烈日之下,挥铲、填土,看着这片“绿色北疆共建林”在“世界地球日”当天,正式成为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的一部分,奇妙际遇之中,所有人都无比开心。

因为,实地看到的这抹“绿海”,孕育着种树人和网友共同的希望。

增加步行、乘坐公交地铁、骑共享单车、在线缴费、绿色回收……每一棵树苗的背后,是鲜活的人和故事。

“快看,这批沙地云杉是由全国3400多万名网友在今年植树节期间,用日常低碳生活积累的‘绿色能量’,线上‘浇水’1亿人次申请种下的,里面肯定有你的那一棵树!”“你知道吗?沙漠地区自然条件有好恶劣,种树难度有多大,面前这棵1米多高的云杉,居然要6-7年的时间才能长成,第一年才长了5-7公分。”现场,许多人激动地跟平日里一起“浇水”的小伙伴开启了“验收视频”,隔着手机屏幕诉说着,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仿佛这些树苗,就是一面大家日常低碳生活的奖牌,挂在中国的大地上。

争当“碳”路者,普通人也可以做些什么,不如从用手机攒下“能量”种一棵树开始。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鑫 王晓鸥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