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万世(《阿房宫赋》中“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的“可至”如何训释?)

2023年11月19日 靓嘟嘟 浏览量:

今天终于读完了《阿房宫赋》,我长吁了一口气,高中必修下册就只剩下最后一篇《六国论》了。

好开心。

短短一篇文章,知识点非常多,如果不认真读,就会流于表面。

以下一一详细说明之:

一、原文: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问题一:什么是“南亩”?

查字典可知,“南亩”就是“农田”。但为什么是“南亩”,却不是“北亩”?“东亩”?或者“西亩”呢?

有人说,南坡向阳,适合庄稼生长,故曰“南亩”。

真的是这样吗?

《古文观止》卷二《齐国佐不辱命》有这样的句子: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

杜预注“使垄亩东西行”。

也就是说,除“南亩”之外,还是有“东亩”的。

再查字典可知,此处的“亩”不是“田亩”的“亩”,而是“垄亩”的“亩”。

按照古代耕作制度,在农田里完成一条条排水沟,称为“畎”(quǎn),两畎之间的高地称为“垄”或“亩”,是用来种庄稼的。故“南亩”是说垄亩南北走向,又因为古代垄亩多数是南北走向,所以用“南亩”来泛指农田,并不是说南亩向阳。

问题二:“钉头磷磷”的“钉头”到底是什么呢?

查《辞源》,P3170注“钉头,钉之钝端”,并以“钉头磷磷”这一句为例。

但什么是“钉之钝端”呢?是我们日常见过的榔头敲击钉子的那一端吗?

反复检索资料,可知“钉头”并非如此。

原来,古代的门钉名字叫“浮沤钉”(fúōudīng),而“浮沤”是指门钉在大门上,如气泡一般漂浮在水面。

查图片可知,门钉外形为尖圆形,长约二寸,钉入门板内约一寸。钉头就是门上凸起的蘑菇形钉帽。

如图:

问题三:“直栏横槛”可译作“直的横的栏杆”吗?

教学参考书就是这么译的。

但“栏”和“槛”都是“栏杆”的意思,明显是互文修辞。前文不是有“朝歌夜弦”吗?不是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吗?

我们总不能把“朝歌夜弦”译作“早上唱歌晚上奏乐”吧?谁规定只能早上唱歌,只能晚上奏乐呢?小孩子才做选择,始皇帝当然是唱歌、奏乐、跳舞都要的。

我们也不能把“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译作“燕国赵国的藏宝,韩国魏国的搜刮,齐国楚国的瑰宝”吧?因为“收藏”、“经营”和“精英”说的都是一回事,就是六国诸侯从各国百姓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

因此,“直栏横槛”最后译作“纵横交错的栏杆”。

二、原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一”字怎么解?

如果“炬”作名词,那么“楚人一炬”不成句。这样,“炬”肯定是名词用作动词“放火”,那么“一”字定然是副词。那具体该译成什么呢?

译作“楚国人一旦放火”?不妥,这是表示假设。

译作“楚国人一放火”?也不妥,这是表示开始的时间。

译作“楚国人一经放火”?还是不妥,和“一旦”差不多。

译作“楚国人一把火”?读起来挺通顺,似乎“一”字是数词。但显然,这是明显的省略句,即“楚国人(放了)一把火”。可见“一”字并不是数词。

反复思考,仔细想了一天,既然“焦土”可以整体用如动词“为焦土”,那么,“一炬”也可以整体用如动词,即“放一把火”。

终于,完美训释了“一”字。

三、原文: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问题一:“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中的“可至”怎么译呢?

教学参考书译作“那么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把原文调整为“则可递三世至万世而为君”。

只是,为什么要这么调整字序呢?“至”译作“乃至”,为什么不径译为“甚至于”呢?

如果不调整字序,那句中的“可至”到底怎么译呢?

“可”译作“可以”。

“至”可作连词“甚至于”和动词“到”。

如果严格按照字序来译,译文则是“那么传递三世可以到万世做君王”。明显不通顺。

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通。遍查各种所谓全注全译版本,所有的编者都有意无意避开了对“可至”的解释。

想了几天,终于恍然。原来,这个句子是省略句,补充省略部分后,句子是:“则递三世可(为君)至万世而为君”。

译作:那么传递三代可以做君王甚至于万代做君王。

真是太完美了!

问题二:“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中的两个“而”字到底怎么解?

第一,“万世而为君”,其中的“而”字连接状语和谓语,按照杨伯峻的说法,这是起句读缓和作用,但这“而”字现代汉语难以译出,以不译为好,见杨伯峻《古汉语虚词》P28。

第二,“谁得而族灭也”,其中的“而”字也是连接状语“得”和谓语“族灭”,还是缓和句读,不译,也可以译作“就”。

当然,“而”字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谓语),很多时候还是能译作“着、地、就、才”等的。

解开这些疑惑,心里真是畅快极了!

以上。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