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直播资讯

女主播曼妮种子(150多天隔离闭环结束,抗疫医生回家过年)

2023年11月21日 靓嘟嘟

2021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在隔离区过建党节的医护人员,他们有的从5月坚持到2022年1月,进行了多轮隔离闭环。

虎年春节就要来了,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有一批“闭环五轮”的医务工作人员终于能和家人们团聚了。

他们在2021年后半年的日子里,没有节假日,只有出环和闭环。有的人错过了陪伴孩子高考、中考,有的人错过了见家人的最后一面……他们吞咽下孤独和枯燥,守护着千万人的安宁祥和。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感染发生,进到隔离区的所有人员,都要接受闭环管理——红区28天+隔离14天+休整14天

以下,是一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隔离区闭环了五轮的医生自述。

1 圆父亲的医生梦 兄弟俩走上从医路

在那个小县城,两个儿子是医生,老父亲引以为傲。

我叫胡波涌,今年55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大外科行政副主任,一名骨科医生,疫情防控期间担任康复一区主任。大哥胡中伟今年58岁,大内科主任,负责嘉禾院区隔离病区的康复工作。

当医生,是父亲的梦想。我们老家是湖南省泸溪县,因为山地多,小县城被形容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直到2020年2月才摘掉“贫困县”帽子。20世纪50年代,爸爸考上贵阳医学院,因为经济困难,作为长子的他被迫退学,寻了份财务工作谋生。虽然工作跟医学不沾边,家里却常有中草药图谱、人体解剖学等书籍,儿时出于好奇,我们兄弟三人时不时会去翻一翻。

胡波涌儿时全家福,他坐在右前排父亲腿上。

就这样,父亲的医学梦悄悄然播下种子。年少多动,打篮球、追逐打闹、爬山都可以,但读书要刻苦,这是父亲唯一的要求。中学时代,每天早上6点前起床,锻炼半小时后,父亲陪着我们早读,睡前晚自习也要认真。

后来我和大哥都从医,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在那个小县城,两个儿子是医生,老父亲引以为傲。

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0余年,我的作息规律依旧雷打不动。清晨6点前起,操场慢跑5公里,吃过早饭7:40到医院科室,8点交班、查房、安排第二天的手术、指导诊疗工作,9点进手术室,午休一下,下午组织会议学习或者继续手术,多的时候一天2~3台手术。

这是一份平平稳稳的工作,虽然有段时间有些“医闹”,总体而言能治病救人心底里还是欣慰。在热爱的岗位上劳累,也是幸福的。

业余时间胡波涌最喜欢登山,享受大汗淋漓的畅快。

2 我进入“红区”抗疫 父亲查出癌症晚期

母亲因为肝衰竭在2019的大年初五走了,那年的除夕,一家十多口人曾围坐在一起吃了年饭。

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了,作为省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我们医院很多医护主动请缨进驻隔离区,我也报名了,成为广东第一批进“隔离病区”的一员。

2021年7月建党节,多才多艺的医护帮着大家在防护服上画卡通漫画、写加油语。右四是胡波涌。

2021年4月20日,父亲体检时CT查出肝内胆管癌,病发凶险已到癌症晚期,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因为抗疫走不开,我和大哥便提出把父亲接到广州方便照看。

一年两次体检。这是2019年母亲不明原因肝衰竭延续下来的习惯。跟父亲的严厉不同,妈妈没什么自己的想法,觉得日子能过下去就行,关心温饱比较多。当时也是在市八院住院,我白天出诊,中午只要有空就跑过去跟她一块吃饭,每次她都让我多吃点肉,有手术时便反复叮嘱安心工作。看到儿子媳妇都在身边,老太太很欣慰,对疾病反倒不担心。

那年大年三十,我们十几人围坐一块满满当当,家人做了妈妈爱吃的辣椒菜,包括腊肉、鸡、青菜,还有标配的鱼,寓意“年年有余”。大年初五上午10点左右,母亲突然心梗昏迷不醒,遵照她的遗愿落叶归根,救护车一路送回湖南老家,上呼吸机尽可能保留心跳,在当地医院过了两个小时,自主呼吸消失。

自此我们每年都要给父亲做体检。2021年5月21日,广州暴发本土疫情。父亲出现癌细胞广泛转移且基因测序显示肿瘤对靶向药物不敏感,疫情以来医院几次关停,我们预感这次医院会再次停诊,于是当天决定把父亲转回湖南当地做介入抗肿瘤化疗。

3 做完7台急诊手术 进入“隔离闭环”

一天完成这么多台手术,还是人生第一次,走出医院大门,腰酸背痛手麻心却是高兴的。只是不知道爸爸身体怎么样了

果不其然,科室接到5月31日全面停诊的通知,此前所有患者必须转到其他医院。前一天,从早上8点,我在手术室里一直待到凌晨2点,和时间赛跑,完成了7台艾滋病病人骨科急诊手术。其他艾滋病合并骨科患者,“限期手术”患者介绍到其他医院,“择期手术”患者等医院复工复产。

一天完成这么多台手术,还是人生第一次,走出医院大门,腰酸背痛手麻心却是高兴的。只是不知道爸爸身体怎么样了。有二哥在湖南照顾父亲,我和大哥在隔离区心里多少安慰些。希望这波疫情早日过去,医院复工复产,大家都回到正常岗位上,我也可以把父亲接到身边来。

在隔离区照顾病患的胡波涌。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感染发生,进到隔离区的所有人员,包括医务、管理、安保、保洁、餐饮、医疗废物收集转运等人员,以及其他接触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工作人员、闭环管理人员的通勤车司机等,均严格实行闭环管理,工作期间安排单人单间集中居住,所有人员在驻地与定点医院间两点一线出行,固定通勤车辆。

进入闭环以后,大家都过上“4+2+2”的“闭关修炼”生活,即4周往返医院和定点酒店、2周隔离健康监测、2周回家休整。

4 隔离病区没有节假日 只有出环和闭环

有时坐在通勤车里,透过一格一格的车窗,看着外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偶尔也心生羡慕。

早上五点半起床,6:50通勤车发车,8点早交班,跟骨科临床查房完全不同的是,交班信息细到患者入院渠道、车辆信息、情绪波动,必须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对于部分不理解防疫政策的入境人员,除了临床治疗外还要争取对方的理解配合,做好心理疏导解除对方的苦闷。

隔离区的工作两点一线。出医院上通勤车、下通勤车进酒店,出酒店上通勤车……第一天如此,第二天如此,每一天都如此。为了保证行程闭环,进出医院、上下车、进出酒店,每一步都要做好登记。有时坐在通勤车里,透过一格一格的车窗,看着外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偶尔也心生羡慕。

闭环里不运动不行,刚开始基本所有人都胖了一圈。除了“养膘”,工作上的负面情绪也无处宣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慢慢地,有人开始不修边幅、精神萎靡、表情冷漠。

为了打发八小时工作以外的孤独,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我找工作人员要来两块板砖,拿塑料袋简单包一下当哑铃做力量训练,浴巾铺在地上当瑜伽垫,对着手机跳减脂操出大汗。在我的“鼓动”下,隔离区不爱运动的医生也开始锻炼起来,分享开心的事情,调动大家积极的情绪。

2021年7月胡波涌在隔离病区度过建党节。

隔离病区没有节假日,只有出环和闭环。我2021年5月进环时穿着短袖,等到2022年1月出环已经冬天。去年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我都在隔离病区里度过。人手不够时,有些工作人员“熬到”出环,转身又扎进隔离区,进入下一个轮回。这样来来回回,我闭环管理了五轮,累计环内150多天(环内指的是“4+2”,即4周隔离区工作+2周隔离健康监测)。

“出环”那天是最开心的,可以去理发,可以漫无目的地走,走到人群里猛吸一口烟火气,或者跑到腿废,流一身大汗,享受被飘扬的阳光和自由的空气包裹着的感觉。

21年7月胡波涌所在的隔离病区撤区,隔离14天后即可出环休整,摆了个胜利的姿势。

5 不能送父亲最后一程,是一辈子的遗憾

事发突然,我当时还在闭环里,请假也需要经过14天的隔离观察。有缘的是,现在我儿子也在从事医疗相关工作。

2021年8月19日,父亲的病情出现变化,食道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休克,一脸盆一脸盆地呕血。一声痛都没喊,直到后来说不出话。因为癌细胞肺转移,8月27日凌晨1点多,83岁的老父亲抢救无效离世,知道小儿子远在广州隔离病区,只叫安心工作。

事发突然,我当时还在闭环里,请假也需要经过14天的隔离观察,不能送父亲一程,成了我一辈子的遗憾。

儿子去年刚刚博士毕业,在武汉念经济学,疫情暴发时去美国访问一年,后来美国也有疫情。兜兜转转,儿子看到招聘信息,入职了广州医科大学,成为一名老师,任教卫生经济管理学专业,研究各地医保政策等。

胡波涌一家三口全家福,中间是儿子。

————————————————

“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

有人说隔离区的医护无私奉献、勇敢无畏,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被认为是神秘低调、不被看见。疫情总会过去,隔离区的人和事也许会逐渐淡出人群视线。那些主动请缨进红区的勇敢、防护服里的汗水、喘气和拼命、错过家人重要时刻的遗憾、长期闭环两点一线的单调枯燥以及由此带来的难以避免的孤独消极情绪,当一切回归日常,在全国新冠抗疫人员这个长长的名单里,个体只会是渺小的一员。

“你怎么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

胡波涌没有正面回答,他说隔离区里听最多的一首歌是《只要平凡》,里面有句词很喜欢:

“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作为省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市卫健委各项工作部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进一步完善新冠患者救治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全体医务人员全力以赴、不畏艰难、舍生忘死、连续奋战,坚决守好祖国的南大门。截至目前,是广东省收治新冠确诊患者最多、收治新冠相关病例种类最全的医院,救治成功率99.8%。收治的患者来自全球多个国家,是全省乃至全国收治外籍患者最多的医院。

统筹:尹来 游曼妮 王道斌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刘琪莎 邓颖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