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八卦

追美女英语(开学第一课︱姚新中:哲学的虚与实、大与小、无用与有用)

2023年11月29日 靓嘟嘟

编者按:又是一年开学季。大一新生们在开启大学生活的欣喜之余,对于所学专业或许还比较陌生。如何快速进入专业,学习相关知识,对学科形成全面的系统认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特别推出系列讲座,邀请历史学、哲学、传播学以及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的专家学者,分享专业知识、入门技巧,希望学子们上好“开学第一课”,尽快进入状态,拥抱丰富多彩的人生新阶段。该系列讲座首播于B站,由B站相关UP主担任主持人,经授权,澎湃新闻·思想市场择其精要整理成文。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姚新中谈哲学,内容已经由主讲人审定。

姚新中教授

中国有哲学吗?

什么是哲学?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开篇写道:“哲学贯穿人的始终。哲学可以给你带来力量。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一定是哲学的。”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马克思说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讲哲学必须要从西方哲学讲起。英文单词philosophy实际上是从希腊语而来。philo是爱,是一种追求; Sophia(索菲亚)是一个英文中的常见名,意思是“智慧”。philosophy这个词本身就是爱智慧。哲学和宗教所提出的问题是相同的,都是关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不同之处在于如何追求智慧、怎么样回答这些根本问题。哲学认为这些问题是可以回答的,因为通过人的理性能够得到对于世界、人生和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但是宗教认为人不能回答那些超越了人生的问题,只能依靠神性指示,需要依靠信仰。尽管哲学和宗教都是伴随着人类文明所产生的,但是它们有根本性的区别。哲学实际上是对于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于世界规律性的总结和归纳。

在哲学上,人类面临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永恒的问题,只要人类存在,这些问题就存在。2500年前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时代,这些问题存在,在今天和未来依旧存在,即永远“在场”的问题。另外一类就是实践的问题,是具有未来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实际上在应用哲学里面都会进行探讨。古希腊哲学从泰勒斯对于万物始基的追求,到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认识你自己,这些问题成为了贯穿西方哲学发展的、对永恒问题的追问。这是西方哲学的起源。谈到中国哲学,我们必须要提到,中国哲学有没有合法的地位?这个问题源于2001年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访问中国。德里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其实这个观点我们可以追溯到黑格尔,黑格尔当时也认为中国没有哲学,但是和黑格尔完全不同,德里达实际上是从赞扬、肯定的角度来谈中国是没有西方的哲学而是有中国的思想。但是这个问题在当时的特殊语境之下引起了一场大讨论。2001年开始,学界对于“中国哲学合法性”进行了非常细致深入的探讨。这种讨论引起了很多争议,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是从否定的意义上来考虑这个问题的。也有很多学者从肯定的意义上提出,中国有哲学。这是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背景。

中国哲学学科

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实际上涉及我们对于哲学的理解,那么我们就要进入另一个问题,即中国哲学学科的问题。中国的古代是没有哲学学科的。孔孟老庄等思想家作为轴心时代中国的杰出思想家,他们已经提出了哲学的根本问题,并且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解答。但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学科,是从1912年开始的。1912年,北京大学开设了“哲学门”这一学科,1914年开始招生,这就是现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前身。“哲学门”之内分两小门,一个是中国哲学,一个是西洋哲学。开设的课程包括西方现代哲学、西洋近代哲学、中国哲学史、哲学概论,还有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哲学等,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后来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等都开设了哲学系,按照英美哲学体系建构起来。

在北大哲学系开设后,有几个人对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影响很大,需要我们注意。第一个就是谢无量,他出版了第一本从哲学史的角度系统梳理中国哲学的著作。第二个人就是胡适,胡适在1918年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在中国哲学学科发展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第三位是冯友兰,1934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的世界影响力非常大,直到现在,这本书还是西方人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资料。第四个人就是张岱年,张岱年1935年写的《中国哲学大纲》,虽然当时没有正式出版,但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这本书出版后,又翻译成英文等多种语言,形成了世界性的影响。现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到今天蓬勃发展、各个主要大学都有这样一个中国学科的建制,经历了一段长久的历史过程,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它的核心就是中国哲学。如果你的传统里面没有哲学,那么传统只能是一种文化习俗礼仪规范。哲学是传统的精髓、文化的要义。如何来复兴中国哲学?振兴中国哲学?这个问题也引起了非常大的讨论。有人提出我们要应该发展如德语哲学、法语哲学一样的“汉语哲学”。冯友兰提出振兴中国哲学要“接着讲”,但是这个问题就在于接着谁来讲?是接着孔子讲还是接着庄子讲?选择的接头不一样,讲的也不一样,那么怎么去讲呢?需要有一个参照系,这参照系不可避免的就是西方哲学。张立文老师提出来中国哲学要“自己讲,讲自己”,不参照别人。我觉得张老师的提法是在一个背景之下,就是在现代中国思想实际上已经是传统中国的思想和西方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在一起的背景下,我们现在该怎么样发展中国哲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比较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时候必须看到,二者在体系上有非常重要的区别。西方哲学最核心的内容是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再发展出政治哲学、心灵哲学、宗教哲学等。但中国哲学是以人生哲学为主,比如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就把人生哲学作为主要的基点。在人生哲学之上是道德哲学,因为中国人思考人生是不可能不考虑道德的,道德哲学之上是政治哲学,因为中国的政治和伦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之后是历史哲学,最后才是自然哲学。

为什么要学哲学?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有没有必要学习哲学?这里我们要谈到三个问题。第一是关于哲学的“虚”与“实”的问题。什么是“虚”?我们前文提到,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是对世界“规律性的认识”,“科学”的“科学”,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这些听上去都很“虚”。而哲学有“实”的一面,我们所学的哲学最终一定要落实到人本身。因此,哲学涉及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涉及我们对于世界的本质、对人生的意义、对价值的选择。大家现在常说与三观不合的人无法交流,这其实就是哲学“实”的表现。

第二个问题,我们必须要谈到关于哲学“有用”还是“无用”。哲学家的著作,比如孔孟老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著作,读起来当然很有意思,但学了这些不能直接给你带来物质的回报,因为哲学学习的是思想而不是技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无用”。从“有用”的方面来看,哲学的学习能培养人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能让你辨别善恶、帮助你明确人生的意义。比如当代西方伦理学所提出的著名“电车难题”,关于 5个人的价值与1个人价值怎么样来比较?5个普通人和1个能改变世界的科学家的价值如何比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了解功利主义、后果论、义务论等等,通过个人的感觉是无法回答的,因为哲学是要讲“理”的,需要论证你的结论。这是哲学“有用”的一面。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小哲学”和“大哲学”的问题。什么叫小哲学?我的理解就是象牙塔里的学问,即在书斋里面谈论孔、孟、老、庄、谈论康德、谈论黑格尔、谈论历史的演化、谈论概念的分析,我认为这是小哲学。那么还有一种大哲学,这也是我这几年一直在讲的philosophy+,即哲学一定要走出哲学,成为一种方法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命方式,成为一种交叉科学,我觉得这是“大哲学”。PPE就是在这样一种大哲学背景下产生的。

PPE的时代背景

大家在网上可以看到这样的解释,“PPE(Philosophy,Politics and Economics),通译政经哲,被誉为人文社科类最顶尖的专业之一”。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的专业,PPE需要了解哲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学科前沿及热点问题、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我们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PPE导论”为题的教材,就是为了让学生增进对PPE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良好的专业精神与学术志趣,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跨学科视角看PPE,理解PPE学习的重点所在,理解交叉学科的要求。

我们知道,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国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大学。在教学上包括神学、哲学、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天文、几何、音乐、 医学、法学等专业,为欧洲文明、文化和学术的传续、发展提供了学术框架和课程体系保障,对14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7世纪及随后的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经济、技术、思想、文化变革推动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新一轮改革,其标志是1810年创办的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at zu Berlin),其校训是“哲学家应当改变世界而不只是思考世界”。但一战之后的世界新格局对于人才的需求冲击着老传统与新传统的教育理念,也对人才培养的形式与内容提出了改革。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与历史机缘下,PPE作为新型本科教育的专业得以在牛津大学正式登场。

1920年10月,有着近80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在其伯里奥尔(Balliol)学院迎来了一批独特的新生:同时要学习三门“现代经典学科”(“Modern Greats”):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也即PPE专业。现在全世界有约140多所大学开设了PPE或PPE的衍生专业,在中国,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陆续开设了PPE专业。

哲学是核心和基础,政治学和经济学是应用,三者既独立又交叉,相互循环,相互作用。当今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政治人物都是PPE专业的毕业生。

这里必须提到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即20世纪本科高等教育的三大转向:从专注于希腊文、拉丁文、历史学、文学、神学等专业学习,熟悉古代思想世界、经典文献,转向打通古今但更为专注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从强调单一学科的深耕细作转向提倡多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的多维知识与素质能力并重;从培养追求纯学问的学术精英转向培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应用和实践参与的复合型人才。大学教育已经普及化的今天,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要改变。PPE专业的出现正好适应了这三大转向。因此,PPE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兼具深厚学理基础和宽阔学科视野的跨学科人才,兼具知识深度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受到良好多学科、交叉学科训练的领导型人才。这也是PPE专业成为“人文社科类最顶尖的专业之一”的原因。它的底层逻辑是通过哲学、 政治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交叉,实现在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融、互补、互鉴。

从现实角度考虑,一战之后,全世界急需具有多方面综合创新素质、知识与技能的人才来应对和解决日益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从教育改革的需求方面来看,20世纪,世界日益复杂,理论日益丰富,单一学科教育在新形势下暴露出一些明显的弊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过分强调单一专业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影响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学如何在知识爆炸的新时代通过学科交叉克服这样的弊端、提升本科教育水平?因此,我们说PPE专业的开设是有其现实需求的。

对新生的寄语

无论是有志于钻研经典哲学还是着眼于“应用”哲学,哲学系或哲学院的新生们都需要具备几种最基本的素质。第一要有开阔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汲取马、中、西哲学的营养,形成扎实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第二,要能够统括传统与现代,既要深入领会古典哲学的要旨,又能理解当代哲学的思路,在古今结合上把握历史与当下;第三,要深谙哲学的要义在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性论证能力,只有理性地审视书本知识、现实现象和人生态度,才能无愧于哲学学生的称号,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哲学智慧。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