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八卦

快翻(百里挑粮挣学费)

2023年12月03日 靓嘟嘟

文/覃盟

1

上世纪五十年代,湘西北大庸县教字垭乡七家坪村西南部的齐家岗,有一蔸四人合抱不住的桂花树,枝繁叶茂。远远望去,就像一把绿色的天堂伞。中秋时节,桂花盛开,香飘千里。雨天,百多人挤在树下避雨,外层人还不会被雨淋湿。

大树北约百米,有一栋气势宏伟的五间大木板房。少年覃东荣就住在这里。

覃东荣做梦都想读书。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四年,十五岁大龄少的覃东荣,终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走进学堂发蒙读书识字。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发愤学习,连跳三级,小学提前三年毕业。1956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教字垭乡中心完小附设初中班。

那一届是首次招生,两个班招一百一十人,他分到初一(一)班。他心里该有多高兴呀,再也不用和几岁的小朋友为伴了。他昂首阔步走在学校的操场上,要做真正的“解放大哥”,为曾经的同学做榜样。

生活上的困难能克服,求学欲望丝毫不减,可学费从哪里来呢?自从考上初中后,他一直在为学费发愁,为此他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家里若供养不起,上初中岂不成难事?自己的梦想难道就要化为泡影?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天黄昏,父亲覃服周在外打听到了一个消息,说去大庸沅古坪粮店挑“死库粮”,可挣一些钱。

“太好了,天上掉馅饼了!”

覃服周喜不自胜,立刻走回家,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长子东荣、次子正柏,问他们愿不愿去干这苦活挣钱。

兄弟俩异口同声回答:“有钱挣,我们一百个愿意!”

覃服周笑着说:“这个,你俩要想清楚,挑粮不是一般的体力活,那是要挑一百二十里的山路,你们吃得这个苦吗?”

两兄弟齐回答:“不怕!”

覃服周拍了拍两孩子的肩膀:“好,那就这么定了!早点睡,养精蓄锐……”

覃东荣见父亲要离开,就问:“爹,这‘死库粮’是何意?”

覃服周道:“是这样的,我们大庸县东部有个乡叫沅古坪,这一一带人富粮足,交通闭塞,不通马路、公路,粮食运不出去,只能靠人工挑运。沅古坪离大庸县城较远,约有六十公里,道路崎岖难走,两天一个来回,往返一百二十公里。挑一百斤谷子,有二十斤的谷物报酬。”

这对覃东荣一家人来说,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得好好把握住。

当晚屋外一片漆黑,覃东荣心情激动,一夜睡不踏实。几次惊醒,在心里反复地叨念这句话。

“我可以挣钱了,真是太好了!”

2

第二天凌晨三点,母亲吴幺妹早早的为挑粮的三父子煮饭、炒菜。父子三人起床洗把脸,狼吞虎咽地吃饱早饭。

吴幺妹不让他们中午挨饿,为他们备好了午饭,交给长子带着。覃东荣接过午饭,放在布包袱里系好,轻轻搁在进了箩筐里。

于是,父子三人挑着箩筐、带着水壶,打着火把走出岩槽门。几十个挑粮的同村人也打着火把出发了,只见长龙似的星星点点,向这边涌来。

一眼望去,齐家岗覃东荣家岩槽门外亮堂堂,火光如白昼,难得一见的夜景!

挑粮队伍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有的是兄弟、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叔侄、有的是祖孙、有的是翁婿、有的是伙伴。他们说说笑笑,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大伙浩浩荡荡地经过大桂花树、扒龙潭,沿着茹水河西岸向南走去。路上,打着火把涌来的挑粮人络绎不绝,挑粮队伍不断增多。到达教字垭集镇后,队伍终于汇齐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

干这挑粮的苦力活,为了安全,每个乡都推选出一个负责人,即挑粮队长。挑粮队长清点完人数后,一声令下,大家一齐向东,往大庸县城方向奔去。

一路上,大伙打着火把,挑着箩筐走着笑着,三步并作两步,急匆匆往前赶路,生怕耽误了时间。对于他们来说,体力就是资本,时间就是金钱。

上午九点,经过三个时辰的长途跋涉,一行人抵达大庸县城最繁华的南门口。挑粮队长吩咐大家稍息片刻,喝水、装水,然后继续向东赶路。

正午时分,太阳升到头顶。一行人走到了三岔乡的一个河滩边。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于是,大家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坐在鹅卵石上,吃着自带的午饭,吃得津津有味。劳动人民最美,劳动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覃东荣三父子走到紧靠河边一块巨石上,坐了下来。

“开饭啰——”

满头大汗的覃东荣从箩筐中取出三份午饭,递给父亲与二弟。

父子三人急急地吃起饭来,和身边的其他人一样,虽然觉得这饭菜有点凉,但有吃的就不错了。

饭毕,覃东荣跑到河里,迅速洗好了碗筷,甩了甩水,再放回布包袱里系好,装进箩筐里。

“出发啰——”

不一会儿,挑粮队长大喊一声,一行人又继续赶路了。

不甘落后的覃东荣挑着箩筐,与同村大伙一起,一鼓作气向目的地走去。

晚上九点,夜幕降临多时了,挑粮队伍才赶到沅古坪集镇,接着就是吃饭、住宿、睡觉。明儿正式挑粮,养足精神才是硬道理!

3

第二天凌晨三点,装粮的人起床吃好饭,挑着箩筐,前往沅古坪粮店前坪排队,等候粮店工作人员给大家发粮。

明月当空,月光如水,人影晃动,排队装粮的人很多。装粮的人排成长长的队伍。人人都懂规矩,没人吵闹,也没人插队。这乡里乡亲的,遇见就是一种缘份啊,默契是一种说不出的幸福。

覃东荣与二弟站累了,同伙伴们干脆将扁担放在箩筐上,坐在扁担上,静静地等待着。前面装好几担走几人,后面等候的人就往前移一截。随着队伍的不断挪动,等候的人们在逐渐减少。

约摸等了一个时辰,轮到覃东荣父子三人装粮了!

先是父亲装,再是二弟装,覃东荣最后装。三十八岁的父亲装一百斤,十四岁的二弟装七十斤,十八岁的覃东荣装九十斤。

粮食装好后,开好票。为防止路上粮食被雨水淋湿,粮食局要求挑粮人用薄膜纸将箩筐封上,用麻绳捆紧。规定当天下午七点之前,必须赶到大庸县粮食局交货。

这一百二十里路程,十二个小时的挑粮,基本上没有休息的时间。当然,体力好的劳力,还是可以坚持干这活的;体力不好的话,根本就接不了这活儿。

现在的人,你就是给他一万块钱,让他空着手,什么也不带,走一百二十里的路程,恐怕没有几个人敢接钱的!好在那时,覃东荣父子仨的体力都还不错,吃得消,这点苦算不了什么。

当日下午五点前,父子三人都提前赶到县粮食局交粮了,虽然很累,兄弟俩可高兴坏了。

覃东荣算了一笔账,父子三人每两天挑一回,每回可挑二百六十斤,就有五十二斤的谷物报酬。除去下雨天,这样挑下去,一个暑假过去,可以挑二十个来回,可以得到一千多斤的谷物报酬。这就足可解决三兄弟的学费之难,剩下的钱,还可补贴家用,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就这样,父子三人一如既往,来来回回挑了数日。

4

一天中午,阳光暴射,气温很高,在家歇凉打蒲扇都出汗。陡峭崎岖的山路上,没有一丝儿风,只听见树上密密麻麻的蝉鸣声。

汗流浃背的覃东荣挑着九十斤重的担子,艰难地行走在崎岖山路上,觉得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走着走着,他落伍了,一个人在后边慢慢地挑着。

山路两旁,尽是矮矮的树,一片茅草地。蟋蟀尽情地歌唱,像是给覃东荣打气助威呐喊似的,鼓励他加把劲,往前去追赶父亲与二弟。

美妙的歌声入耳,覃东荣顿时心旷神怡,浑身便来了劲。他鼓起腿肚子、撇咧腮帮子,两只箩筐随着蟋蟀的曲调有节奏地上下波动,一鼓作气,快速翻上一段上坡台阶路,气喘吁吁。

刚上完坡,他神清气爽地将担子挑到一棵水桶粗大枞树下的阴凉处,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黑色的四方小东西躺在那里,像个钱包。

他走近一看,果真是一个钱包!

他马上放下担子,捡起来打开一看,哦,一数,我的天啊,有七十多块钱!

他举目四望,路上竟无行人。

这七十多块钱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哦!

有点小惊喜的覃东荣深呼吸了几口气,耳畔响起母亲和老师经常教导他的话:“人穷志气强,财富靠双手创造,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要……”

“这钱或许是失主拿来急用的,他一定在焦急地寻找。我要是占为己有,可以解决一时之急,但是……”

他思虑片刻,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钱包交给县粮食局,做一个拾金不昧的好青年。

他顾不得汗湿打湿了衬衫,收好钱包,用破汗手巾揩了揩汗,深吸一口气,快步下坡,追赶父亲、二弟及伙伴们。

往前赶了五里路,终于追上了父亲他们几个。覃东荣心里一阵欢喜,把捡钱包的事儿小声告诉了父亲。父亲当即赞成儿子的做法。

当日下午五点前,覃东荣三父子挑到县粮食局,办好了交粮手续。

“叔叔,我在挑粮路上捡到一个钱包,请您帮忙寻找失主……”

覃东荣双手把钱包交到收粮食的工作人员手中,如释重负。

工作人员数了数,收好了钱包,竖起大拇指夸赞:“小伙子,拾金不昧,好样的,真是毛主席的好学生!”

恰好县粮食局一个戴眼镜的领导在场,当即表扬了他,并问他叫什么名字。

覃东荣急切道:“我的名字不重要,你们不要问了,只拜托您们赶快找到失主就好!”

看着捡钱人焦急的神情,那领导哈哈大笑起来:“真是船上人不急,岸上人急啊。好好好,我们会尽全力寻找失主的。”

覃东荣这才乐呵呵地挑着箩筐离开了……

第二天,县粮食局领导经多方打听,找到了失主。

心急如焚的失主取回钱包,激动得热泪盈眶,打开钱包一看,里面的钱一分不少!于是他想拿点钱感谢捡钱人,却不晓得捡钱者的姓名与地住。只知道拾金不昧者是一个十七、八岁挑粮费学的穷苦学生!他只好作罢。

此事传开后,覃东荣的一些伙伴、同乡纷纷责怪他。

邻居明忠哥鼓起眼睛对他说:“唉!世上只有你最憨、最傻、最蠢!蠢得哟真没药整!当时又没人看见,你父子三人就是挑一个暑假的‘死库粮’,也得不到那么多钱呀!你说你蠢不蠢?”

覃东荣不屑道:“人穷要穷得有骨气,穷得有志气!不知丢钱的人有多着急,说不定人家正等着这笔钱急用呢,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坚决不要!”

旁边的父亲听了长子这一番话后,很是欣慰,当即支持长子的做法!二弟也认为大哥做得对,做人应该这样,不能贪便宜!心里更加佩服大哥的为人。

暑假结束,靠勤工俭学得来的收入,覃东荣与两个弟弟得以高高兴兴地返校学习。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