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八卦

天颜(走向共和:同样是“咫尺天颜”,袁世凯为何害怕慈禧却不害怕光绪)

2023年12月04日 靓嘟嘟

因为“维新变法”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为防万一,慈禧太后同意了荣禄出任“北洋大臣”掌握大清兵权的奏请;于是,手握七千新军的袁世凯便成了光绪皇帝唯一可能拉拢的武装力量。再加上慈禧太后要求光绪皇帝陪同自己前往天津阅兵,为防止阅兵过程中发生意外,光绪皇帝决定提前召见袁世凯,拉拢之。

只是,继光绪皇帝以后,慈禧太后亦召见了袁世凯。按照袁世凯的话说,皇帝和太后的召见都是“咫尺天颜”,可第一次见到光绪,袁世凯反应平平;但第一次见到慈禧,袁世凯却直言被吓到疯狂出汗。

那么,同样是“咫尺天颜”,袁世凯为何如此畏惧慈禧太后却不害怕光绪皇帝呢?

我们先来看下光绪皇帝召见袁世凯的现场——见到袁世凯,光绪皇帝第一句话就表现出了拉拢的意图,先予以夸赞:

“朕很知道你,都说你兵练得好,学堂办得也好,连洋人都称赞!”

按照正常流程,接下来是常规的谦虚谨慎的时候,更是趁机逢迎拍马的绝佳机会,袁世凯能轻松应对李鸿章和荣禄这两位老妖怪,应对光绪这位年轻的皇帝自然也是得心应手。

如何回应领导的夸赞是有标准答案的,大致不离“上有英明领导,下有实干部属”,你自己的功劳何在,领导心中有数,不用提也不能提。本着这个基本原则,袁世凯给出了无可挑剔的回答:

“这是皇上圣恩,将士用命,臣何功之有!”

注意,这一问一答乃系标准的君前奏对,并无特殊之处,袁世凯甚至在心中已然演练了很多遍。既然对话都在自己的预料之中,自然毫无压力,就算心存敬畏也只是因为初见天颜的紧张所致。

可光绪皇帝接下来的一段话,则让袁世凯心中的敬畏全部消失。

“你要多练些精兵,以备国家之需!这样吧,以后,那个直隶按察使就不要做了,朕命你为兵部候补侍郎,以后专管练兵的事。”

先是正面夸赞,又是加官进爵,光绪皇帝到底年轻,第二句话就急切表明了自己的拉拢意图。如此一来,光绪皇帝就立马从“绝对权威”变成了“有求于人”,威慑力、压迫感顿时消失。既然你都有求于我了,我还怕你干什么,袁世凯心中的畏惧感进一步消失,给出的回答也更为官方和敷衍:

“臣一定要兵练好,不负皇上期许!”

完成拉拢以后,光绪皇帝自然要提出具体条件:

“下个月,朕要陪太后到天津阅兵,到时候你用西法练的兵,朕要好好看看!”

朕已经对你加官进爵了,下个月的“天津阅兵”希望你心里有点数,好好掂量掂量自己的站位。

袁世凯一听,机会来了,这个时候正是伸手要权力的绝佳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袁世凯赶紧给予光绪皇帝暗示:

“荣中堂已有训示,让臣做好准备!”

“小站新军”在编制上归“北洋大臣”荣禄节制,就算我对皇上忠心耿耿,我也不敢违背荣禄的命令。

光绪皇帝会意,立马满足了袁世凯的条件:

“你既是兵部侍郎,以后小站军便不受荣中堂节制,你与荣禄可各行其是!”

一句话,袁世凯不再受荣禄节制,直接向光绪皇帝负责。区区几个来回的对话,袁世凯不但荣升二品大员,手中权力还脱离了地方约束,成为了手握精兵的实权诸侯。虽然,这一切恩典均来自光绪皇帝,但因为目的性太过明显反倒让袁世凯忽略了恩典而只记住了目的。

总之,此时的袁世凯不认为光绪皇帝是皇恩浩荡,是为了利用自己而进行的针对性封赏。所以,光绪皇帝这一特殊恩宠,袁世凯并没有“谢主隆恩”,而是再次给予了官方回应——“臣遵旨”。

好了,看完了光绪皇帝召见袁世凯的现场,我们再来看下慈禧太后召见袁世凯的过程:

和光绪皇帝等待袁世凯觐见不同,慈禧太后让袁世凯跪了许久才姗姗来迟;慈禧太后出现以后,并没有急着说话,而是拿着眼镜仔仔细细地给袁世凯相了一会面。

慈禧太后这接连的操作就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制造紧张气氛,让袁世凯先处在一种未知的恐慌中。权威来自神秘感,而这种神秘感就是慈禧太后今日震慑袁世凯的主要工具。

气氛的营造、神秘感的维护已经让袁世凯开始发抖,但慈禧太后震慑袁世凯的过程尚未结束。

看了袁世凯一会后,慈禧太后说道:

你就是那个袁……

慈禧太后虽然从未见过袁世凯,但“袁世凯”这个名字已经无数次出现在了她的耳朵里;更何况,慈禧太后召见袁世凯是主动为之,绝对不可能出现忘记名字的低级错误。她之所以有此表现,和前面制造的紧张气氛一样,也是为了让袁世凯清楚一个事实:你一个小小的“练兵统领”还没资格让我记住名字!

“权力的权威”造成了“高高在上的姿态”,“高高在上的姿态”同样维护了“权力的权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慈禧太后假装不识袁世凯的表现就是为了营造“高高在上”的形象,也就是维护自己的权威。

袁世凯赶紧报上自己的名字以后,慈禧太后给出了第一个问题:

袁世凯,皇上召见你时都说了些什么呀?

没有评价,没有态度,甚至连点召见外臣的寒暄都没有,上来就直奔主题,直击命门,这种简单粗暴的提问方式只会让袁世凯产生一种想法——我是不是做错啥事了?

心存疑惑就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会心生忌惮;袁世凯心生忌惮,慈禧太后才能掌握对话的主动权,始终压制并威慑住袁世凯。

不明白慈禧太后提问的真正意图,袁世凯只能赶紧回答:

皇上问微臣有关练兵的情形,皇上让微臣为了朝廷好好练兵!

这里, 袁世凯刻意隐瞒了自己不再归属荣禄节制的内容,因为这是光绪皇帝拉拢自己的条件,更是慈禧太后必然会产生猜忌的所在。只是,这种事情怎么可能瞒得过慈禧太后遍及各个角落的眼线。

一听袁世凯不老实,慈禧太后并并没有发作,只是轻描淡写地追问了一句:

就这些吗?

职场生活中,需要记住这样一句话:脾气暴躁、点火就着的领导并不可怕,和蔼可亲、沉默寡言的领导才是真正的老虎,猜不透、摸不清、惹不得!袁世凯隐瞒了关键信息,慈禧太后就立马发作,大声呵斥;如果袁世凯再有更大的过错,慈禧太后难道命人将其拉出去砍了?

曾国藩《挺经》中的第一条就是“势不可用尽”,使用权力的过程中,始终留有未知空间才能让人真正的心生忌惮。慈禧太后虽然只是轻声问了一句,但袁世凯并不清楚这句问话背后到底有多危险,这种未知的恐惧才是真正的无解。

很明显,这句问话让袁世凯倍感压力,赶紧给出解释:

就这些!啊,禀太后,皇上还问了微臣一些情况,但主旨确实和练兵有关!

先强调“就这些”是为了表明自己上一句回答并没有说谎;给予追加说明是为了回应慈禧太后的不信任。袁世凯的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告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召见我只是为了询问练兵事宜,就算皇上有别的意思,我也只认为仅和练兵相关,我没听出来也不会听出来有别的意思。

意思很明确:皇上拉拢我了,但我不答应,请太后给予最终指示!

我们再来看慈禧太后的操作——让李莲英交给了袁世凯一本书,然后问道:

这本书读过吗?

随时改变对话内容,让对方跟不上自己的逻辑思维,也是掌握对话主动权的有效办法。此时的袁世凯还在思考慈禧太后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说谎,慈禧太后就立马转变了话题,问及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这陡然的转变更让袁世凯陷入未知的恐慌中。

职场生活中,领导营造神秘感、权威性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找些养生冷知识、冷门小故事或者小受众书籍来卖弄自己的博学和见多识广。慈禧太后的这本书乃系张之洞的呈贡,外人很少触及,袁世凯当然没有读过。

眼前这位老太后的神秘感进一步抬升,权威形象甚至悄然塑造完成了。

接着,慈禧太后下达了命令:

随便找一段,念念!

袁世凯读完这段书以后,慈禧太后给出了问题:

张之洞这新旧之论,说的是什么意思?

随便找一段都能让慈禧太后找到话题,而且还恰巧和正在进行的“维新变法”息息相关,这样的慈禧太后已经不是人了,已经成精了!只是,请注意,这本书已经翻好了位置;而且,根据镜头画面显示,慈禧太后想听到的“新旧之论”正是这页书上的单独标题;也就是说,慈禧太后虽然让袁世凯“随便找一段”,但袁世凯会读哪一段,慈禧太后早就心中有数了。

所以,哪有什么“未卜先知”、“大智近妖”,只是处处留心、处处用心、处处精细处理而已!

袁世凯虽然没有读过这本书,但却知道张之洞是慈禧太后的人,所以,就算他不清楚这段书的真正意思,就算他不清楚慈禧太后的真正态度,也肯定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回禀太后,在臣看来,都是至理名言!

慈禧太后对袁世凯的回答非常满意,终于进入了这场对话的主题:

你有这个见识还算是聪明!变法自然是要变新,但是维新也还是要知旧,虽说是破旧才能辟新,但是没有旧,这新又从何而说呢!

一句话,慈禧太后已经对“维新变法”不满了,甚至已经对坚持“破旧推新”的光绪皇帝不满了!

只是,慈禧太后为什么说这些呢?她转向李莲英,问及了这本书的写作时间,李莲英回应“一年前就开始写了”。注意这里的关键点——张之洞写书的时间,要早于“维新变法”。

也就是说,张之洞的见识要领先于“维新派”,慈禧太后手下的老臣才是真正的国之肱股。

然后,慈禧太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袁世凯,你听见了吧,这才叫老成谋国,你要多学着点!

没有拉拢、没有示恩、更没有冠冕堂皇的官方要求,只是建议袁世凯向一位封疆前辈学习;但慈禧太后的暗示却非常明确,那就是让袁世凯跟随张之洞的脚步,认清“维新派”的真实面目,向自己靠拢。

光绪皇帝的“说了等于没说”和慈禧太后的“没说等于什么都说了”,压根就不在一个境界,给袁世凯造成的影响力和压迫感自然不能相提并论。

袁世凯随后给出的“臣谨遵懿训”,虽然类似于回应光绪皇帝的“臣遵旨”,但从其颤抖的语气中我们也能感觉到明显的区别——“遵旨”,只是敷衍,只是照流程给出标准回答;“谨遵懿训”却是发自内心的臣服,坚决执行的态度!

最后,慈禧太后不但没再给予另外的指示,甚至连个招呼都没打就径直离去。再一次让袁世凯认清了自己压根就不算一根葱,根本不值得慈禧太后主动拉拢的现实。如此慈禧太后,袁世凯必然会由衷给出了一句感叹:

天颜咫尺,咫尺天颜,我今儿个算是领教了太后的威严!

一个是势单力薄,尚需寻求自己帮助的光绪皇帝,一个是势力强大,甚至不将自己放在眼里的慈禧太后,袁世凯想要寻求进一步发展自然要抱一个更粗的大腿。很明显,慈禧太后更符合袁世凯的要求。

(文章仅依据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情节展开,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烦请读者辨识!)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