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八卦

汉尼拔吃人(为什么汉尼拔“杀人吃人”还有人崇拜?)

2023年12月13日 靓嘟嘟

首先需要从小说说起,作者是托马斯哈里斯,小说作品有:

《黑色星期天》(Black Sunday)(1975年)

《红龙》(Red Dragon) (1981年)

《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88年)

《汉尼拔》(Hannibal) (1999年)

《少年汉尼拔》(Hannibal Rising) (2006年)

所有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而且作者本人也参与了电视作品《汉尼拔》三季的编剧工作,包括最后一部《克拉丽斯》。

甚至其中还有一部1986年的电影《孽欲杀人夜》(Manhunter 猎人者)实际上是改编自《红龙》(但红龙后来又被重拍了),是最早一部涉及汉尼拔莱克特医生的故事的影视作品,其中汉尼拔莱克特医生由布莱恩考克斯主演。

但这部《孽欲杀人夜》影响力不足,到了1991的《沉默的羔羊》,就换了安东尼霍普金斯来出演著名的汉尼拔莱克特医生。

《沉默的羔羊》里仅仅出场21分钟,大部分时候戴面具,没有过多的动作(简单的坐下、站立、凝视)只露出双眼,靠一双深邃的眼睛,几乎毫无表演痕迹的表情牢牢抓住观众的心,让残忍的心理学教授汉尼拔变得介于神与魔鬼之间、充满魅力和智慧的形象。

就这21分钟,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影帝,然后一炮而红。

霍普金斯呈现了汉尼拔个性中杀人为理所当然的冷酷,以及谋杀他人当下时的狂喜。

他是前一秒还在自己幻想出来的未来世界聆听古典音乐,下一秒却已经嘴角着血,对着被咬死的警察狞笑。

他还为这个角色主动加戏,在说完吃掉调查人员的肝脏后发出“斯斯”声是霍普金斯临场添加的声音,这样更能突显出汉尼拔这个角色的个性扭曲,增加现场的恐惧感,并且也体现他对这种独特“美食”的享受。

而安东尼霍普金斯扮演的汉尼拔为什么能够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和崇拜?难道是因为吃人?

当然不是!

换句话说:“汉尼拔吃人”是用一种“美学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比如说吃饭环境的优雅与华丽,比如说汉尼拔吃饭时的绅士风度。

再比如说那些“菜肴”的造型、色彩与拍摄角度……所有这一切“美”的东西覆盖在“吃人”之上,为其蒙上了一层浪漫色彩。

如此,当暴力、变态的行为与美学上的色彩、构图以及演员表演混合到一起,便成了“暴力美学”。

此外,莱克特博士,本职是一名精神病医生。

在本职工作以外,据已知的范畴,他精通医学外科(因为他要选取人类身上最好吃的部分),在古典文学与音乐方面有极高的造诣。

他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对社会现实有自己独到的深刻理解。

优雅睿智从容深情,反抗愚蠢,惩罚愚蠢,这才是人们喜爱并崇拜汉尼拔的根本原因!

再次,每个人的内心都多多少少会有病态、暴力、偏执、猥琐的一面,这些东西在现实中可能会被传统道德以及法律所约束和压抑,刚好,“汉尼拔”这种片子从某种程度上让某些观众(或者说受众群体)得到了释放。

至于这种需求从何而来,那估计要求助弗洛伊德或荣格、胡佛之类专家啦,此不赘述。

最后是电影捆绑和象征化的概念,先说捆绑—— 大家仔细想想汉尼拔杀的吃的都什么些什么人。

就被人所看汉尼拔系列,基本上都是坏人、恶人以及有罪的人(这里的有罪多半是西方基督教下的罪),很少被吃的人有无辜的,更何况,汉尼拔绝对不会把女主角给吃了(否则电影也演不下去了)。这是第一层捆绑,即被吃者与“罪恶”的捆绑;

第二层是“汉尼拔”的身份与“吃人者”的捆绑。要知道,那可是个高智商、高学历、高素质的犯罪者呀,连FBI的探员、心理学医生都得拜他当老师。显然,“汉尼拔”更像是影视剧所塑造的一个“另类英雄”而非人人唾弃的“反角”。 于是,另类英雄被和“吃人魔头”捆绑到了一起;

当然还有明星捆绑的概念,要知道不管是安东尼·霍普演绎的汉尼拔,还是麦思·米克尔森演的汉尼拔,那可都是好莱坞的婉儿,更别说跟他们搭手的女演员啦(从朱迪·福斯特到朱利安·摩尔……),有这么些绅士美女助力“汉尼拔”,谁还会拒绝“崇拜”! 而所有这一切暴力美学也好,捆绑效应与“吃人文化”底蕴也罢,赋予这些“作品”以艺术上的象征意义。

你可以说“吃人者”象征的是某种“审判”,可以说“被吃掉的”是一种“罪恶”,总之,那已经完全不是“现实”概念了。

既然不是现实,“崇拜”一下又何妨!毕竟从作品角度而言,看“汉尼拔吃人”也算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啦!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