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八卦

人蛇恋(为啥蛇妖多美女,且看灵蛇变形记)

2023年12月21日 靓嘟嘟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起其他动物,仿佛蛇和狐狸往往最容易修炼成美丽的蛇精和狐妖。

按理来说,狐狸的长相颇有古代美女的标准:细长的眼睛,小巧的鼻子,弯弯的嘴巴,匀称的四肢,轻盈的体态。

但是,蛇给人的感觉十有八九是丑陋,是恐惧,是发自心底的不舒服。可是,为什么蛇却和狐狸一样最容易修炼成娇滴滴的美女呢?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聊聊蛇被妖化的全过程。

‬创世女神是蛇身

在上古神话中,女娲娘娘被称为大地之母,她不仅抟土造人,而且还熔彩石补苍天,斩鳖足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按照《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的记载,“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可见,女娲娘娘虽为女帝,却是以半人半蛇的形象出现。

在汉代的夫妻合葬墓中,常常会有女娲和伏羲的帛画、绢画,以及画像石的出土。

伏羲女娲图 唐 1928年新疆吐鲁番采集 国家博物馆藏

他们的形象都是以人首蛇身,上身相拥,下身缠绕为主题。这里的女娲和伏羲不仅是兄妹,而且还是夫妻。

据说,这样的形象表现的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有关人类起源的一个主要内容。

由于上古时期,一场毁灭性的洪水过后,广袤的大地只剩女娲和伏羲兄妹两人,为了人类的繁衍,他们只能兄妹成亲,繁衍子孙。

而作为人首蛇身的神人首,在上古神话中还不仅仅只有女娲和伏羲,另外还有九头蛇身的相柳、人首赤发蛇身的共工、人头赤色蛇身的烛龙等。

为什么在上古神话中会有如此多的人首蛇身的上神呢?

或许在原始人的认识里,凡是能力强大的人,必定是强大动物和人的结合体。

在洪荒时代,女娲、盘古、伏羲等远古的大神们都肩负着造福人类的重任,因此,他们必须具备超强能力,才能担当此任。

青玉四蛇纹璧

蛇诞生于1.5亿年之前的侏罗纪,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蛇不仅有超强的生存能力,而且还有强悍的生殖能力。

因此,人们在想象女娲形象时,希望她能跟蛇一样,繁衍出更多的人类,让人类世界生生不息,万世长存。

另外,蛇作为图腾被原始人所敬畏,究其原因,原来在中华先民意识里蛇就是龙的前身。

无独有偶,和中国神话故事一样,在古印度神话故事中,也有一位大神,她的形象也是“人首蛇身”。

据古印度梵文史诗《摩柯婆罗多》的记载在苍茫的大海中有一位“人首蛇身”的大神,她名叫娜迦。

娜迦不仅人首蛇身,而且还长有鸟的翅膀,头顶有数量不等的眼镜蛇组成华盖。

另外,传说中的娜迦除了拥有剧毒和再生能力外,还有掌管人间生死的职能。

在印度很多神殿的入口处,都有娜迦的塑像,人们希望通过她的力量得到神的护佑。

总之,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蛇图腾的崇拜,就是对蛇的生殖能力和强大生命力的敬畏。

《金刚葫芦娃》中的蛇妖

‬走下神坛的圣蛇

在上古三代,人们对“蛇”依然保持着敬畏,可以说那时候是古人崇蛇的时期。

但是,随着“龙”地位的被提升。古人不仅不再崇拜蛇,而且还有了“践蛇”、“斩蛇”的举动。

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启。”

你看,夏启作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权的掌控者,他的领导能力是以操控“龙”、“蛇”等灵兽来证明的。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蛇不再以“令人敬畏”的面貌示人,反而是出现了越来越多对蛇“不尊敬”的现象。

匏壶 春秋 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在很多出土的战国青铜器中,就出现“鸟贱蛇”“兽贱蛇”的内容。

“践蛇”现象的出现,应该就是古人“厌蛇”的开始。而“践蛇”也恰恰是古代中国人征服对手、战胜邪恶的文化信号,也是蛇走下神坛的重要标志。

所以,从秦汉以后,蛇就渐渐变成了不太招人“待见”的动物,但凡与蛇有关的谚语、成语,以及歇后语大多都含有贬低之义。

再加上生肖开始纪年后,人们把蛇年与吉凶福祸联系到一起时,发现每逢蛇年的时候,年成就会不好,气候就会不调,荒年就会特别多。

于是,人们把这种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幸和苦难,统统记到蛇的头上,进而更加厌恶它。

就连宋代诗人苏舜钦在《吴越大旱》一诗中,也在埋怨“吴越龙蛇年,大旱千里赤”。

在《后汉书·郑玄传》中,经学家郑玄就有“岁在龙蛇”的观念,他认为遇到蛇年与龙年,势必会影响人的健康。

说来也巧,恰逢蛇年,郑玄因为身体的缘故,最终病逝于元城。

实际上以气候来说,它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恰巧坏气候的出现周期可能与蛇年、龙年碰到了一起,才使龙蛇背上了这口不该背的锅。

‬蛇蝎美人养成记

在佛教进入中国前,中国人一般只关心“生”,很少长篇大论谈及人的死亡问题。而佛教的传入,提出了灵魂不死,强调因果报应、鬼神显灵等思想。

因此,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南朝志怪小说得以发展,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再加上,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期,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寄希望于鬼怪妖神,从而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

像蛇、狐狸这些动物之所以能够修炼成精,也是佛教进入中国之后才有的观念。这种观念一传入中国,很快就成为文人墨客编写妖怪故事的最好题材。

但是,蛇在文化史上真正被“黑化”、被“妖魔化”却是在唐朝。

在文学作品上,唐朝有一部志怪小说集叫做《博异志》,其中《李黄》一篇中,就记载了蛇妖幻化美女,害人性命的故事。这篇故事也是目前可考的最早关于蛇变妖的版本了。

而在政治上,武则天在杀害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后,直接将两人的家族姓氏改为“蟒姓”和“枭姓”。

后来,还有唐宗室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起兵反武,失败后被赐为“虺姓”。

武则天的堂兄弟武惟良和武怀远曾经对武则天母亲杨氏不恭,也被她杀害,并改姓“蝮氏”。

这些姓氏除了“枭”是代表猫头鹰外,其他的“蟒”、“虺”、“蝮”,都是指蛇,尤其“虺”和“蝮”更是毒蛇之意,意指这些人心肠歹毒。

武则天把这样的姓氏赐于自己所痛恨的家族,不仅是对他们家族的侮辱,而且也从侧面坐实了蛇“妖魔化”的形象。

而在宋代小说《太平广记》中,御史中丞的姐姐,因为得了热疾而变成了一条有赤红斑点的大蛇。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姐姐性格暴戾恶毒,常常鞭挞婢仆的缘故。

宋元时期还有个话本叫《西湖三塔记》,这里面也是讲述了蛇妖化为美女诱惑男人,并且将之施害的故事。

这些故事之所以选择蛇做为故事的题材,可能因为蛇是爬虫类冷血动物,平常给人的感觉冷酷无情,诡异的眼睛加上频频吐出的蛇信子,影响到多数人对它的好感。

再加上,中国古代有“养物成精”的封建观念。蛇是阴毒之物,不似虎豹精壮,但却能害人于无形之中,这样的物什幻化人形,自然更贴近容貌姣好、心肠阴狠的妇人形象。

文人们把女性和蛇联系起来,用毒蛇的形象,用妖蛇的恶毒,用蛇血的凉薄,来警醒家族子弟,切勿贪恋女色。

其实,男子贪恋女子的美色,跟“蛇”有什么关系,只是当时的卫道士们,借用了蛇的“外衣”来做文章。

但是没想到的是,故事中的妖和人贴合地如此之好,以至于“蛇蝎美人”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学群像逐渐走进大众审美视野,并且被大众津津乐道。

妖蛇华丽洗白录‬

既然有人要抹黑蛇,自然也有人洗白蛇。于是,替蛇妖打抱不平的文人墨客出现了。

怎么洗白呢?当然还得用人,用人妖恋的凄美,求而不得爱情,来为蛇妖重新立传。

于是,可歌可泣的“人蛇恋”故事就此拉开了帷幕。

在南宋洪迈所创作的文言志怪集《夷坚志》中,这些人蛇恋的生活被描写的颇为惬意,文中的蛇妖们不仅不再有害人之心,而且还与人情意绵绵,恩恩爱爱。

可叹的是,她们一旦被识破蛇妖的身份,不是被道士诛杀,就是愤然离世,落得一个凄凄惨惨,悲悲凉凉的下场。

但是,不管怎样,这种“蛇不害人,却被人害”的文学作品,也确实给了蛇妖们翻盘的机会。

《警世通言》明 冯梦龙

说到人蛇恋,自然绕不开《白蛇传》。《白蛇传》最早成型于明末冯梦龙所著的《警世通言》中。

在这篇白话短篇小说中,白娘子与许仙不仅没有过多的爱恨情仇,而且白娘子还因为“盗取”官银赠与许仙,使许仙两次下狱。

最后,以许仙入佛门,修禅收妖,将白娘子压入雷峰塔而结束。

到了清代初期,由剧作家黄图珌编写的《白蛇传》正式登上舞台。此时的话本内容不但做了大的修改,而且传唱内容上也有大的突破。

白娘子不但有了自己的孩子,而且这孩子在她被压入雷峰塔后,还去拜母祭塔。

《雷峰塔传奇》

到了乾隆年间,由方成培改变的戏剧《雷峰塔传奇》在民间大受欢迎。

连一向挑剔的乾隆皇帝,对这种有悖于儒家传统观念的“人妖戏”也给予了肯定与赞赏。

于是,蛇妖白娘子的故事在“乾隆帝御览”的金字招牌下,而声名大噪。

你看,在文学作品中,白娘子由单纯迷人会盗窃的蛇妖,摇身一变成为了有情有义的新女性代表,这也是蛇妖最华丽的一次蜕变。


蛇,从被远古人崇拜的图腾,到春秋战国时神坛的跌落,再到唐宋时的被妖魔化,到明清时的重获新生。

可以说,蛇形象在中华文化中的演变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现象,更是中华文明漫长的成长历程。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