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八卦

幸福终点站豆瓣(《幸福终点站》,人生是一场稍纵即逝的旅程,幸福背后的哲理反思)

2023年12月21日 靓嘟嘟 浏览量:

汤姆·汉克斯曾经两次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他生来喜欢挑战,不喜欢类型化的人物风格,这让他饰演的形象千变万化,可以将《阿甘正传》中患有先天智障的福瑞斯特饰演的惟妙惟肖,也可以成为《拯救大兵瑞恩》中雷厉风行的约翰·米勒上尉,还成功饰演过《萨利机长》、《菲利普船长》这种极难刻画内心的英雄式人物,这些人物因为各自背景、职业的不同而性格姿态各异,对各阶层人物的成功塑造来源于汉克斯从影以来对自身的不断挑战和尝试。

近期,他因拍摄猫王电影感染上新冠肺炎,和妻子丽塔·威尔逊共同进行隔离观察,这让我想起一部他2004年主演的一部电影:《幸福终点站》,影片中,他因为国籍问题而滞留在美国肯尼迪机场长达九个月之久,尽管机场庞大,但对于主角维克多来说,仍然具有一种孤独的”绝望心理”,他渴望与外界接触,表达自己的心声,希望国家内乱平息,成为“有家能回、有国能归”的正常国民,这与当年的心态何其相似。

《幸福终点站》,人生是一场稍纵即逝的旅程,幸福背后的哲理反思

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有时候也难以达成,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通过机场这个封闭空间,为我们采用了“拉片式”的全景式视角,展现出属于现代人“隐居式”的独居生活,其中流露出关于人生、时间、人性等多重反思主题,在“轻喜剧”的外衣包裹下让观众将喜怒外化于行,成为每个人夜晚孤独灵魂的写照。

斯皮尔伯格的流浪之旅,个人化的“孤独呈现”

众所众知,斯皮尔伯格是一位犹太人,尽管我们常常感叹于他天真的儿童视角、天马行空的无穷想象力和强悍的艺术表现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生活仍然是孤独寂寞的,这种情绪的渲染来源于他的童年和经历。

二战中法西斯对于犹太人的屠杀是人类不堪回首的苦难史,这是多数人对于少数人的一种道德凌辱,却让那些原本弱小的灵魂无法享受到公正的待遇,埋下了自卑的隐患,斯皮尔伯格就是其一,他从小就有这种耻辱的感觉,认为自己是无家可归的人,这恰恰构成了影片中维克多的心理原型,也是拍摄本片的动力所在。

《幸福终点站》,人生是一场稍纵即逝的旅程,幸福背后的哲理反思

对于这段经历,斯皮尔伯格说“凡是经历过的人要彻底从心理方面忘记是不可能的,而没有经历过的人却很难想象”,维克多面临着同样的境遇,在戏剧表现上,斯皮尔伯格给维克多设置了双重困境,一层就是他内心对于美国陌生文化的疏离感。维克多从一个英语完全听不懂的状态在逼迫状态下自学英语,学习美国的“强国思维”,这是文化困境的一层体现,也是斯皮尔伯格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中的真实心声,他要做的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还有文化以及心理的冲击和矛盾。

第二层障碍则是人们心中的歧视隔阂,以弗兰克为首的强权势力代表了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为了驱赶维克多,他不断采用各种手段想要迫害维克多,目的仅仅是为了升职加薪,这表现出真实语境下人人自危的处境,可是如果强权者都在考虑权利的升级,那么谁又来保护那些平民的安危呢?

《幸福终点站》,人生是一场稍纵即逝的旅程,幸福背后的哲理反思

斯皮尔伯格率先成为全球第一位票房过百亿美元的导演,这背后的孤独守望只有他自己最能体会,但是他并不想通过悲剧的形式进行展现,尽管这种形式才是最接近于社会现实的表现手法,同样他也不甘心于喜剧的夸大表现,这样会失去影片的戏剧张力,于是带有“寓言性质”的平民化写实风格出现,“轻喜剧”是对现实的映射,又通过喜剧元素化悲痛为力量,启迪观众思考现象背后的实质。

平民化的写实风格,向《等待戈多》致敬的诚意之作

贾努兹·卡明斯基是斯皮尔伯格的御用摄像师,也是奥斯卡奖获得者,在本片中,卡明斯基使用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来凸显机场中维克多焦虑又无可奈何的表现,采用大量的自然光对人物侧面进行展现,比如当维克多想要踏出机场时,镜头围绕在摄像头和维克多的侧面作为主视角,映射出维克多彷徨无助的心理状态,这种风格和文学作品《等待戈多》都表明了同样的主旨:等待。

《幸福终点站》,人生是一场稍纵即逝的旅程,幸福背后的哲理反思

影片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反复出现“lifeis waiting”,这与《等待戈多》中的“我是在等待我的戈多,我却真的不知道他会什么时候来”,维克多呈现出的就是等待的过程。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等待,维克多等待着签证的放行,弗兰克等待职位的升迁,艾米莉亚等待情人的召唤,恩里克等待求婚的时机,古普塔等待救赎的到来。正如日本小说家野坂昭在《萤火虫之墓》说的“珍惜今天,珍惜现在,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等待戈多》讲述的是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对于“戈多”的等待,它不仅是文学作品,还多次改编成舞台剧、电影,两位流浪汉明明不认识戈多,却总在无尽荒芜的时间废墟上构建起戈多完整的形象,有人说戈多象征着死亡,也有人说戈多代表着欲望,但归根结底探讨的主题仍然是现代人身上的生存状态和哲学反思,通过荒诞的戏剧表现张力让观众体会到人类的苦难、人格的丧失、生命的无奈和生存的意义。

本片无论从故事形式还是内涵外延上,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互文色彩,维克多的执着正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等待的变形与延伸,与等待相对应的是对未来的期许,“等待使生活充满了玫瑰色的希望,也使生活充斥着变数和事与愿违的荒诞”,艾米莉亚和维克多扔掉了传呼机,代表着现实与理想的决裂,可是艾米莉亚在如此“意志坚定”的情况下仍然回到了情人的怀抱,这体现出强烈的反讽效果,人每一天都面临选择,而人的实质就在选择中积极主动地拥抱生活。

《幸福终点站》,人生是一场稍纵即逝的旅程,幸福背后的哲理反思

与艾米莉亚放弃理想重回现实相对应的则是这九个月中维克多的成长,最开始的他就如同拿破仑送给约瑟芬的金匣子,上面刻着“命运”的字样,维克多信命吗?我认为开始是相信的,多灾多难的国家命运和个人紧紧绑定在一起,窥探出对于美好明天的渴望,可是就像影片最后他踏出了机场等候区,完成了父亲的遗愿,维克多在等待中发现了选择机会的自主性,所以他选择了更加积极的应对方式,展现出的就是迷茫过后内心的笃定,与艾米莉亚的再度迷茫形成鲜明映射,借此来隐喻自主选择权的重要性。

不同于《等待戈多》那种痛彻心灵的孤独感,斯皮尔伯格在呈现孤独形式上是有所保留的,他不愿过多展现“边界”的概念,即使每位观众都清楚的知道维克多就像是笼子里待宰的羔羊。赋予维克多积极向上的力量正是斯皮尔伯格与众不同之处,等待具有两面性,有可能等待之后是死亡的临近、心愿的破灭,也有可能是美好的姻缘,生命的重生,愿望的实现,而影片圆满的结局指向也表明了导演的心意,留下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小人物也有大情怀,影片成功背后的“反英雄”主义和英雄平民化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类型包罗万象,和汉克斯选择饰演的角色同样千变万化,从最早的《大白鲨》中释放出的悬疑恐怖氛围到随后《侏罗纪公园》奇思妙想的未来社会构想,他的众多影片都有一些共性的表现手法,善于从时间的细微末节处入手,给观众展现出关于历史、人性的宏观视角,本片表现的就是东欧剧变之下严峻国际形式背景下小人物的隐忍和无奈。

《幸福终点站》,人生是一场稍纵即逝的旅程,幸福背后的哲理反思

斯皮尔伯格之所以能成为好莱坞顶尖的著名导演,除了深喑观众对于故事脉络的趣味性外,更加了解商业性元素加入给影片增添的戏剧张力和口碑增值。以往影片中,总会有典型的“好莱坞式”的英雄人物出现,比如《大白鲨》中敢于挑战市长权威的警长布罗迪,《侏罗纪公园》中正义化身的恐龙专家格兰特,《拯救大兵瑞恩》中体现人道主义和公平正义的米勒上尉,他们在救援的同时体现的就是美国建国三百多年来习以为常的“英雄主义”。

反观《幸福终点站》,维克多却具有跨文化式的“反英雄”主义倾向,反面人物设定在典型的美国人弗兰克身上,他贪婪自私、唯利是图,甚至保安队长都会送给维克多一件披风,而维克多却将其视为对自己权威的挑衅,但是站在全知视角的观众都能分辨出谁才是强权,谁才是弱势,维克多不是典型的美国式英雄,反而有些落魄,身无分文,语言障碍,无国可归,成为了类似”摆渡人”一样的中间人士。他与传统印象中身材高大威风凛凛的英雄形象相差较大,但身上却有着幽默风趣乐观向上的积极元素,这其实就是斯皮尔伯格的“英雄平民化”处理方式。

《幸福终点站》,人生是一场稍纵即逝的旅程,幸福背后的哲理反思

影片之所以能大获成功,在于这种英雄式的刻画方式是反常态的,所谓“一粒黄沙见证沧海桑田的变迁,一粒种子听见春去秋来的脚步”。维克多明明贫困,却在买汉堡时向姑娘说“不用找零了”,这表现的是一种绅士风度和乐观精神。在文学名著《飘》中有相似的一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苦中作乐、自力更生成为“平民英雄”维克多的人生写照,也让观众们意识到小人物身上展示出的普世价值。

有趣的是,这并不是汉克斯最长的一次等待,在2000年《荒岛余生》中,他一个人在无人岛屿甚至生存了4年,从快递公司高管进化为捕鱼达人,而整个拍摄过程就长达16个月,所以在承接《幸福终点站》时,汉克斯更能体会“等待”的含义,而由他来呈现这个人物复杂纠结的内心状态也就顺理成章。

《幸福终点站》,人生是一场稍纵即逝的旅程,幸福背后的哲理反思

写在最后:

时间往往是衡量人性的卡尺,艾米莉亚从18岁等到了39岁,古普塔在航站楼内等待了23年,维克多等待了9个月的时间,时间见证了人世间的世事变迁,也明心见性地让观众窥探到每个人心中对于自由、欲望、选择的挣扎变化。正是因为时间的刻度,才让一切都有了更深刻的含义。

最后送给读者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愿各位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