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八卦

电影天仙配(管弦乐曲《马车》是经典老电影《天仙配》的顾问所写,你了解吗?)

2024年01月11日 靓嘟嘟

风景如画的村落,幸福美好的生活

——葛炎管弦乐曲《马车》美学分析

一、作品简介

《马车》是著名电影作曲家葛炎先生在建国初期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小品,是一幅描绘秀美农村的交响音画:“春风吹动了麦浪,

山谷里响起了幽静的歌唱。远方奔驰过来一辆马车,小伙子在车上挥动皮鞭,马蹄扬起了尘土,马铃响彻了晴空,马车越跑越远……最后消失在田野上。”

二、美学分析

管弦乐曲《马车》的结构形式,为带有引子的复三部曲式特点,其结构图式:引子+A+B+A。

引子是用钢琴高音区的密集和弦,发出银铃般的节奏,模仿马铃。

同时伴随着弦乐器轻轻的拨奏,即将出现的“马车”主题旋律在此隐约可闻,由弱到强,自远而近,宛如在幽静山谷的道路上,从远处飘来清脆的铃铛声和马蹄声。

第一部分A段)为C徵调,2/4 拍子,这是大、小串铃烘托板胡的主旋律。也就是说,在大、小串铃的“ xxx xx | xx xx |”节奏伴奏下,板胡奏出了非常活泼且有生气的“马车”主题旋律:

接着,小提琴在其他声部愉快的伴奏下,重复这一音乐主题,马铃与马蹄声交融一片,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情绪。在这个乐段快结束时,中提琴、大提琴与木管连续三个八度的半音阶上行,

再次出现欢快的旋律,好似马车奔驰而过,小伙子用力挥舞着皮鞭,马蹄扬起了尘土,马铃清脆声音,响彻云天。这部分主要是描述马车疾驰的心象,以及赶车的小伙子面对丰收景象的喜悦心情。

第二部分B段)为D 宫调,转入4/4 拍子,速度减慢,在平稳的象征马车“辘辘声”那行走的节奏音型衬托下,赶车的小伙子唱起了优美抒情的“赞歌”,它仿佛是在歌颂人们愉快而幸福的生活:

当小提琴八度重复这一主题之后,上述两个音乐主题重叠出现,并进一步在单簧管、小号与圆号、长号上作卡农式的模仿。显然,作者调动多种手段重复这个宽广乐观的音调,其目的主要是描绘秀美的农村景象,表现人们喜悦的心情和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随着板胡上“马车”主题旋律的再现,乐曲进入第三个段落——再现部。

第三部分A段),这个乐段是主题旋律的再现,小号的旋律使抒情的音调发展得更加宽广辽阔。接着,主题转移到小提琴上,

同时又听到那熟悉的钢琴的叮当声,音乐由强渐弱,“2161 2151”这样十六分音符的音型,渐次伸开,直到四分音符。当板胡的主题旋律重现时,仿佛是这一辆飞奔的马车,驰向山谷大道,越跑越远了,飘忽在晴空的银铃声随着白云渐逝,马车消失在绿色的田野上……。可是那小伙子喜悦的笑脸、优美的歌声乃至满载丰收果实的马车形象,却给人们留下了久久难忘的印象。

通过管弦乐曲《马车》的聆赏、分析与研究,孩子们不但弄清了A+B+A的曲式结构,而且明确了各种乐器与伴奏功能的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分析与综合能力,又掌握了伴奏织体中各种要素为深化音乐主题和揭示音乐意境的表现作用,还深化了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人物概述

葛炎(1922—2003),中国电影作曲家,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组组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曾参加过第二、三、四次全国文代会。


祖籍浙江杭州,1922年生于上海。少年时,曾在上海积极参加救亡歌咏活动,从事抗日宣传。1936年2月,他在读初中时参加上海市职业界救国联合会,专心学习小提琴演奏。1938年随“我们的孩子剧团”到延安。开始音乐创作生涯。这年冬月,16岁的葛炎已是八路军129师的先锋剧团的音乐队长兼指挥了。那些日子,他常有机会见到师长刘伯承和师政委邓小平。邓政委与卓琳同志举行婚礼时,葛炎还表演了小提琴独奏祝贺呢!后在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文工团、东北军政大学任音乐队队长、指挥和作曲。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时期,葛炎先生写过《春耕曲》等救亡歌曲。1948年调往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建国后,他致力于电影音乐创作,1950年,调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该厂作曲组组长,并为上海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在这个阶段,葛炎进入了音乐创作的黄金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于“葛炎”这个名字,也许大家还不熟悉,也许大家还不了解他。但是,只要提起他谱写音乐的一部部电影,他一定会在你的脑际闪回……半个世纪的音乐生涯,为六十七岁的葛炎先生染上了缕缕白发,在丰富的革命阅历和卓越的艺术成就面前,他总是甘愿默默无闻,犹如一颗明亮的星星隐没在夜空里,又好像是一片碧绿的草叶融合在春色中。四十个春夏,四十载秋冬,他用一支永不停歇的笔,一颗永远搏击的心,为《中华女儿》、《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天仙配》(任顾问)、

《农家乐》、《洞箫横吹》、《女司机》、《老兵新传》、《聂耳》(与黎英海、刘福安合作)、《阿诗玛》(编剧、音乐与罗宗贤合作)、《从奴隶到将军》、《天云山传奇》、《笔中情》、《秋瑾》、《高山下的花环》等30余部故事影片作曲。他在电影音乐创作中,十分注重民族化、群众化。其他作品有管弦乐曲《百万雄师过大江》(集体创作)、民乐合奏《枯木逢春》等。同时,还创作了《秧歌舞曲》、《欢乐的火把节》等优秀乐曲。其中《南征北战》获1957年国务院、文化部颁发的一等奖,《中华女儿》与《天仙配》获二等奖;《聂耳》获1960年捷克国际电影传记片奖;《从奴隶到将军》获文化部及解放军文艺优秀奖;《天云山传奇》获1981年“金鸡奖”;《高山下的花环》获得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一等奖,随后又获得了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编剧奖,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奖,获1986年第三届解放军文艺奖等;《阿诗玛》获西班牙最佳舞蹈片奖;《芙蓉镇》获上海文艺创作优秀创作奖、影片奖、音乐创作奖,“金鸡奖”最佳音乐奖提名、上影“小百花”最佳音乐奖。他创作的音乐朴实无华、感情真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少电影插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谱写电影音乐的同时,葛炎还创作了《山西民歌联奏》等。

197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了《青春》,年轻的陈冲在这部影片中初上银幕而崭露头角,该片由谢晋导演、葛炎作曲,这是葛炎首次与谢晋的合作。谢晋是一位孜孜于寻求艺术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的电影导演,这位有强烈“巨片”意识、眼光瞄准“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艺术家,深谙葛炎的音乐风格和功力,曾多次主动找上门去,请葛炎与他合作,自从为《青春》这部影片作曲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天云山传奇》是谢晋带着超前性、真正唤醒其社会意识的影片,是一部控诉极“左”路线的深刻悲剧。

在这部影片的作曲中,葛炎致力于用音乐深深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影片到了悲剧美的境地。在女主人公宋薇含着泪花与吴遥结婚的一场戏中,葛炎摒弃了通常影片中惯用的充满热烈喜庆的曲调,而采用了低沉哀婉的旋律,使热闹的婚礼与低吟的音乐,形成了场面气氛与背景音乐的强烈反差。由是,使该影片的内容产生了悲剧美学意味,饱含了悲剧美学色彩。这样,用音乐深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引发了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体现了悲剧美的蕴藉。这种“蕴藉”构成了悲剧的意蕴美,使之具有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这种悲剧性的美的感受,反而使《天云山传奇》这部影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就是著名电影作曲家葛炎的绝妙之处、高超技法,也正是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对电影艺术的审美理念。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