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八卦

韩国黄漫(杨振宁说中国搞半导体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孙,为人低调奖金分给他人)

2024年01月11日 靓嘟嘟

去年中国公司在芯片进口上,被美国卡了脖子,令国人惊呼国产芯片竟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巨大差距,警醒芯片行业不能只靠买买买,必须自主研发才有话语权。


实际上,中国半导体事业起步并不晚,在上世纪60年代,依然能看到美国的影子,与日本的水平不相上下,这皆因他在其中开拓创新。


可是在动乱的年代中,他被迫放弃了科研,半导体研发不被重视,导致中国半导体与世界强国差距越拉越大,慢慢被很多国家和地区超过。


等到他二度出山,他主持建成了中国半导体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从国家层面奋起直追,不断缩小差距。


他就是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开山鼻祖——黄昆。


黄昆(1919-2005)

鉴于巨大贡献,黄昆在36岁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讲台上耕耘26载,培养出中国第一代本土半导体专业人才,中国因为他的存在而变得不同。


杨振宁说,中国搞半导体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他一生低调朴素,虽然获得巨大荣誉,但是没有太多人了解他。在芯片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重温黄昆的爱国奉献精神,尤为重要。


01


1919年,黄昆出生在北京,原籍浙江嘉兴。自幼聪慧好学,是不折不扣的学霸,成绩连年第一。


1941年,黄昆从燕京大学物理系后,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攻读理论物理研究生,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在西南联大,黄昆和杨振宁、张守廉同住一间寝室,三个年轻人喜欢讨论各种问题,甚至争吵,同学就送了一个绰号:“物理系三剑客”。


从左至右:黄昆、邓稼先、黄宛、周光召、杨振宁

据杨振宁回忆,黄昆非常喜欢较真,彻夜查找资料,就是为了弄清楚一个小问题。而黄昆对杨振宁的评价是,思想活跃,二人在一起交流是享受。


硕士毕业后,黄昆考取了中英庚子赔款奖学金,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继续深造,确立了“固体物理”的研究方向。


青年黄昆

布里斯托大学在中国的名气虽然不如剑桥、牛津,但实力不俗,是英国排名前十的牛校,在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享誉世界,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固体物理学权威莫特。


勤奋好学的黄昆很快做出成绩,在莫特教授的指导下,提出了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光漫散射的理论,这篇论文在二十年后,即20世纪60年代得到证实并应用,被称为“黄漫散射”。


突然冒出的黄昆受到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的著名教授马克斯·玻恩教授的邀请,合著《晶格动力学理论》,5年之后出版,成了半导体领域的权威著作,影响了一代代半导体科学家。


马克斯·玻恩是中国科学界的大伯乐,先后培养了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程开甲等大师。


有了玻恩教授的推荐和背书,黄昆的学术之路走得非常顺利,成为欧洲物理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获得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学位后,他前往利物浦大学工作,结识了英国女同事里斯,成为一生的伴侣。


黄昆与妻子李爱扶

在黄昆的求学之路上,遇到了吴大猷、莫特和玻恩三位世界物理学大师,后面两位更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站在大师的肩膀上,黄昆在30岁左右就走在了大多数同龄科学家的前面。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中国的幸福。


02


专注于学术研究的黄昆,突然听到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新中国成立了。


他给远在美国的杨振宁写信,表达了自己想回国的想法:“虽然我难以想象我们一介儒生能影响多少国运……但我们如果在国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违良心。我还是觉得,中国有我们和没我们,有些区别。”


这一阶段,黄昆与威尔士女友里斯合作发表文章,首次提出多声子无辐射跃迁理论--“黄-里斯理论”,让我们相信爱情的力量真伟大。


1951年,32岁的黄昆终于回到中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他的使命是帮助新中国尽快培养高级物理人才。他的到来让北大学子如沐春风,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功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变成了“网红教授”。一年后,里斯来到中国与黄昆结婚,中文名字李爱扶,也在北大物理系工作。


他在北大开设了半导体物理学专业,编写了《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等教材,让学生开始有了学习体系。他在学术上,要求非常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在他的努力下,涌现了甘子钊、夏建白等后来成为院士的栋梁。教学之余,黄昆也没有中断自己的研究,首次提出描述晶体中光学位移,宏观电场与电极化三者关系的“黄方程”,1963年被实验证实。


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喜欢随大流,喜欢另辟蹊径,走创新的道路,黄昆走得既扎实又创新,树起一座座丰碑。


而在生活上,黄昆又是一个特别简单和热情的人。一身洗的褪色的卡其布中山装,一顶黑色绒线帽,就是黄昆的标准形象。别人请他吃饭,他只点最便宜的菜,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条件不好,他就把自己分得的牛奶让给体弱的同事喝。


1955年,黄昆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6岁。


03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半导体事业发展。


在苏联的帮助下,成立了中科院半导体所,地方上建设了十个电子厂,走上了半导体研发加生产的道路。


可苏联在1959年撤走全部专家,中国半导体事业还能靠谁?


就是得益于一批海外归来的半导体人才,如黄昆、谢希德、王守武等等,他们在困境中的努力,让中国的半导体事业能够紧跟美国的步伐,与日本不相上下。


这有多重要?当时中国“两弹一星”研制如火如荼,靠着半导体保障了电子和计算配套。更加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本土的半导体人才体系。


而在世界上,半导体技术更加风起云涌。就在1958年9月,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成功实现了把电子器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仅仅一年后,美国仙童公司又突破了集成电路的平面制作工艺,为大规模工业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随后到来的十年动乱,像谢希德、王守武等科学家都被安排扫厕所去了,让中国芯片被世界强国拉大差距,直到今天也没追上。


04


在“科学的春天”来临前夜,国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恢复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因为短短十年,全国600多家半导体厂集成电路年产量总和仅为是日本一家工厂的月产量的十分之一,触目惊心。


到了80年代,中国大陆半导体行业不仅落后美国和日本10年以上,后来连韩国和中国台湾都超了过去。芯片行业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中国发起了多项计划、工程追赶,黄昆也“二度出山”,调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任所长,主持建设了中国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201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创立了黄昆英才班,平日由半导体所派高水平教授到校授课,从大三开始,学生则进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进行专业训练,希冀通过国家科技力量与大学结合,培养优秀的半导体专业人才。


黄昆授课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芯片行业是个培养周期相当长的行业,不是我们投入巨大资金就能够马上见效的,所以才有了去年中国芯片被美国卡脖子的情况。


半导体人才需要像黄昆院士那样,耐得住寂寞,久久为功,方能缩小差距,逐渐赶上来。好在一大批参与过世界强国半导体科研的海归人才回国创业,从民间的维度推动我国芯片事业的发展。


05


有人问黄昆,当初放弃留英的锦瑟前途,而回到国内,有没有后悔?


黄昆说,这条路没有走错,回来后教书育人,“建立我国自己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人才远远比个人取得学术上的成就更有意义。”当年他培养的“徒子徒孙”,如今已成了中国半导体事业版图的中坚力量。


许多材料学专业的大学生,都学着黄昆院士当年编写的《固体物理》,践行前辈走过的道路。黄昆是学生们在这个领域接触到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足见黄昆院士的学术成就。


2002年,因对我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黄昆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大奖。他从500万奖金中,拿出绝大部分用来奖励半导体物理优秀人才,支持中国半导体事业发展。


尽管做出了卓越贡献,但黄昆从不愿意宣扬自己,他总说:“我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没有什么神奇和惊人的地方。”甚至觉得国家把科学技术大奖给他,有点大了。


2005年7月6日,黄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他毕生辛劳,提出“黄漫散射”、“黄-里斯理论”、“黄方程”等影响深远的理论,成为中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事业的重要开创者,用他的默默无闻支撑起了中国的强国梦。


他在青年时期毅然归国,虽以“一介儒生”自称,却让中国因他而不同。二十六年的教学生涯,桃李满天下,“徒子徒孙”们已经茁壮成长,默默努力缩短着中国半导体与世界强国的差距。


他身上流露出的高洁品行和中国精神,让这个国家有了更强的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需要每一个中国人传递和付诸行动,特别是讲给中国的孩子们听。他才是最值得我们崇拜的中国脊梁。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


致敬黄昆院士!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