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花(“凤凰花”绽放在六盘山上)
2024年01月11日 靓嘟嘟 浏览量:次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11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凤凰花”绽放在六盘山上》的报道。
打开中国地图,东海之滨的厦门大学与六盘山下的宁夏隆德县,相距数千里的两个坐标,在东西部协作与定点帮扶的契机下,10年携手前行。自此,五老峰与六盘山并肩,鹭江水和黄河水相连,帮扶协作的“凤凰花”种子在六盘山播撒植根。
10年间,厦门大学跨越山海,将理念、资金、技术、人才源源不断输入隆德,一批批挂职干部、企业、研究生支教团、医疗队接续帮扶。2019年4月,在共同见证下,隆德县脱贫摘帽,迎来新起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在新征程上,校地双方继续秉持“隆德所需、厦大所能”的合作理念,创新帮扶路径,降低帮扶落差,扩大合作平台,让火红的凤凰花在“山海情”新画卷中夺目绽放。
千里奔赴,扎根黄土
凤凰花花开火红,花落其色不褪。作为厦门大学的校花,盛放的凤凰花象征着坚韧与热情。10年来,厦门大学的帮扶干部如凤凰花般,把根深深扎进了祖国大西北的泥土。
在六盘山工业园区的办公室内,“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厦门大学校训格外醒目,简单的办公桌椅,一些绿植装点,这里就是厦门大学促进隆德县乡村振兴工作站。
“我们工作的驿站就像厦门大学的‘隆德校区’,让大家感觉亲切,仿佛回到家一样。”隆德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君彬说。去年4月,刘君彬从厦门大学奔赴隆德挂职,工作迅速铺开。去年5月他们打造了“多功能”站点,以此为平台将挂职干部、西部计划志愿者、校友、企业家等凝聚起来,共同服务乡村振兴。
帮扶“一竿子插到底”。和刘君彬一同扎根的,还有厦门大学选派的驻村干部。戴立欣今年4月从厦门大学来到隆德县沙塘镇张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离家数千里,却被淳朴的大爷大妈暖到心窝。“进村入户走访时,他们听说我是厦门大学来帮扶的,都很关心我,说‘我们全村500多人照顾你一个人,不信照顾不好你’,听到这句话感觉特别温暖,比起他们的关爱,驻村的辛苦算不了什么,就想为他们多做些事。”他说。
驻村帮扶始于2015年,3名年轻人参与“组队接力”。与戴立欣交接完工作返回厦门大学的胡雄依然惦记着这个小山村,忘不了这3年他们从零开始为村上筹建牛肉加工厂、力争自治区项目支持、联系厦门大学捐赠仪器,走了好多弯路,也干成不少事,即使离开也对那山那水依依不舍。
据了解,2012年12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厦门大学与隆德县建立定点帮扶结对关系。10年来,厦门大学向隆德县累计直接投入资金2600万元,引进帮扶资金1.2亿余元,选派挂职干部6名,培训基层干部4500余名、技术人员5300余名,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近5800万元……
在隆德县如期脱贫摘帽后,厦门大学继续全力以赴积极融入闽宁协作大局,扎实推进帮扶任务,抓牢巩固脱贫攻坚“第一棒”,跑好衔接乡村振兴“第一程”,使精准帮扶更加“接地气”“解真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我们开展帮扶工作指明了方向。”刘君彬说,厦门大学将持续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上发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激发振兴内生动力。
播撒技术,生根发芽
肉牛养殖产业是隆德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当地群众尤其是贫困户增收立下汗马功劳。然而,饲料长时间存放容易霉变的问题成为困扰产业发展的顽疾,村民们储存的饲料经常是存一半烂一半。
“变质的草料,牛吃了经常拉肚子,还容易导致母牛早产,而市场上售卖的其他防霉药品一袋就要2000多元,每年花在防霉上的钱就得1万多元。”隆德县沙塘镇张树村的养殖户张登红说。
针对产业发展难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卢英华及其团队为张树村栽下“科技树”。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卢英华团队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一款“青贮饲料微生物发酵剂”。这种发酵剂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饲料中黄曲霉素的含量,起到保鲜防霉作用,还能提升饲料适口性,促进肉牛的食欲。
发酵剂研制之初,由于张树村并不具备发酵剂的生产条件,卢英华团队只能在厦门找厂家生产,然后把发酵剂寄给村民,这让卢英华内心萌生了在隆德建立微生物发酵剂生产线的想法。卢英华说:“我们不仅要把新技术送过去,还要让它留下来。”
在厦门大学的帮助下,今年7月,张树村微生物发酵剂生产车间正式建成,首批发酵剂产品也在不久后生产下线。
与此同时,张树村的高产胡萝卜喜获丰收。去年,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田惠桥将自主培育的新型高产胡萝卜技术引进到张树村,解决了当地胡萝卜种植的种源瓶颈。
10年来,厦门大学在隆德县援助建设了日光大棚、果蔬分拣储存中心、叶面肥车间、肉牛深加工包装车间等一系列产业项目,引进土壤改良技术,开展马铃薯深加工技术研发,共建食品药品检测中心,为破解产业难题、助推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和智力支撑。
“一头牛、一株菜,改变了我们村传承几百年的简单农业生产方式,让我们摆脱了‘种了菜没人管、养了牛没人要’的困境。”张树村党支部书记张建龙说。
知无央,爱无疆
今年7月初,林芊颖和3名厦门大学的同学一起来到隆德,成为厦门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接过支教接力棒时,正值暑假,研究生支教团隆德分队在隆德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了“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为孩子们打造趣味公益课堂。啦啦操、花样跳绳、钢琴、泥塑……支教队员们尽全力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在林芊颖支教的隆德四中,支教队员们在完成教学主业的基础上,发挥专业所长,开展编程、数独等课程和活动,丰富孩子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支教团还为留守儿童和遇到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他们答疑解惑。
从1999年至今,厦门大学先后选派了24届共345名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赴宁夏支教。“每一届支教队员在支教期满时,常对孩子们说‘我们在厦门大学等你’。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到来,帮助孩子们开阔眼界,也播撒下了追逐梦想的种子。”隆德县第四中学副校长石忠义说。
与教育帮扶一样,隆德老百姓尤其渴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厦门大学附属医院和隆德县医院连续8年开展“门对门”服务,建立医疗互助帮扶群,使“所需所能”无缝衔接。隆德县人民医院院长康慧琴告诉记者,由于去大城市做手术路途远、花费多,一些生活在村里的老年人得病一直拖着,现在厦门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家亲自来治疗,帮了大忙。
结对认亲,帮扶一直在延续。“每年奔赴隆德支援已经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副院长邵晨说,8年来,双方定期互访沟通,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从以前的短时线下诊疗到现在实时线上诊疗,推进科室共建,逐步开展远程教学查房、疑难病例会诊、培训等多项工作。
隆德县委书记刘斌说,一直以来,厦门大学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教育等优势,围绕党建、科技、人才、产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多方面开展全方位精准帮扶,将厦大资源与隆德实际有效结合,用真情和实意助力隆德脱贫攻坚,用技术和人才助推隆德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朵朵“凤凰花”嫣红火热,为山区带来了向上的活力,注入了奋斗的热情,厦门大学与隆德县跨越山海的情谊也将历久弥新,笃定深厚……
- 贵州天岛湖(这里是天岛湖,不是千岛湖,来这里居住据说会长寿。)
- 丰泽电器(金融面皮下的暗规则,把金融投机的窍门说透了,值得去看)
- 澳大利亚珀斯(我在澳洲珀斯砌砖,这里对女性很友好,老太太头发五颜六色没人说)
- 佐餐(有一道佐餐小菜,味似芥末,又比芥末爽口,它就是远安冲菜)
- 七盛角(传承大宋中原民风民俗内涵的七盛角)
- 美则(刘慈欣:科幻文学之美体现在科学美和技术美)
- 巴黎塞纳河(“塞纳河不能游泳”将成历史法媒:迎奥运,巴黎加快治理塞纳河步伐)
- 固始县(固始县城市管理局开展健康巡讲“五进”活动)
- 威海神雕山动物园(从日本刚回来的大熊猫“香香”有望与在山东的“舅舅”认亲)
- 天津西站属于哪个区(天津西站附近景点,天津西站行李寄存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