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八卦

铁血铮铮-河北农村老太去世,遗物发现八路军借据,惊动政府查明她真实身份

2024年01月25日 靓嘟嘟

在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的一个小山村里面,住着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她看起来和中国普遍的农村老人都差不多,每天都下地干活,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务农生活。

然而,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这位普通的农村老太太,其实她还有着一重特殊的身份,在她的身上,曾经发生了一段历史的惊变。

1982年,老太太因病去世了,她的儿子朱海青在给她收拾遗物的时候,除了一些旧衣服以外,还发现了一大沓纸张。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洗礼,这些纸张早已经破旧泛黄,似乎稍微一用力就会破碎一般。

儿子小心翼翼地把它们铺开来以后,发现大多数纸张上面的字迹都已经模糊了。但是经过仔细辨认,还是能发现这是一张张借据,而且是当年八路军部队开出的借据。

八路军的借据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从来都没有听老人提到过这些东西?儿子觉得有必要弄清楚这件事情,于是他拿着这些借据找到了当地政府,希望他们能帮忙查询一下这些东西的来源。

然而,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当地政府将这些借据留下来以后,并没有找到这些借据的来源,直到六年后的某一天,一辆军车开到了朱海青上班的公司门口,从上面下来了好几位政府和军区的领导。

“小伙子,你叫朱海青,你的小名是不是叫“冰儿”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朱海青的面前轻声问道。

“嗯,老人家,我妈妈一直喊我‘冰儿’。”朱海青客气地回答道。

这时,这位老人突然激动了起来,他对身边的人说道:“是了,是了,就是他,小名就叫‘冰儿’。”

这位来找朱海青的老人叫李运昌,他的身份十分显赫,以前曾担任过冀东地区的红军总司令员。

李运昌

“你能告诉我你母亲现在好吗?我们找了她很多年,近期我才无意中听说了她的消息。”李运昌再次对朱海青说道。

不过,李运昌却在朱海青口中得知,自己苦苦寻找的人早在六年前就已经去世了,现场一下子就陷入了沉默之中。

良久以后,李运昌才用十分伤感的语气说道:“我们来迟了,恩人已经去世了,她当年可是救了我和所有红军的命啊!”

临行之际,李运昌询问朱海青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承诺只要他提出来,国家就一定会尽力帮忙的。

然而,朱海青却摇了摇头,说道:“母亲在世的时候,一直教育我要自力更生,我没有什么要麻烦国家的。”

同年6月,当地的县政府领导、民政局领导,以及人武部领导,大家一起到这位老太太的墓前进行了吊唁,并且敬献了花圈。

这位农村老太太名字叫“张翠萍”,那么她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政府领导会对她如此关心?当年红军借了她什么东西?

这一切的一切,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遭逢大难

1912年,张翠萍出生在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的一户贫农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由于贫困,所以张翠萍四、五岁的时候,她就显得比同龄人更加的懂事了。每天她都会帮助父母捡拾柴火、打猪草、喂鸡喂鸭,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稍微大一点以后,她开始帮助村里的大户人家放牛,跟着母亲上山挖野菜、干农活,以此来减轻一点点家庭的负担。

旧社会的穷苦老百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兵荒马乱的年代到来了,无数的中国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1930年,年仅18岁的张翠萍经人介绍后,嫁给了同村的一位村民朱殿昆,次年冬天生下一子,取名朱海青。

那个时候的农村人,都相信一件事情,那就是给男孩子取一个女娃的名字,会更加好养活。

所以,借着那年冬天格外寒冷的原因,张翠萍和丈夫朱殿昆商议以后,给孩子取了一个小名“冰儿”。

本来靠着夫妻二人的辛苦耕种,一家人的日子虽然过得紧巴巴的,但是最起码能吃饱穿暖,不用为了生计发愁。

然而,好景不长,战乱却不期而至了!

1931年9月18日,侵华日军单方面挑起战争,进攻沈阳。由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很快就沦陷了。

918事变

随着战火的蔓延,继东北沦陷以后,侵华日军又开始对华北地区虎视眈眈,企图在极短的时间里占领中国全境。

1933年3月4日,侵华日军川原挺进队进攻承德,热河沦陷,导致华北门户大开,日寇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了承德全境。

在这场日本帝国主义发起的罪恶之战中,侵华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承德的老百姓开始过上了朝不保夕的悲惨生活。

然而,在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时,中华大地涌现出无数英雄儿女,他们坚持和日寇长期作斗争。

当时在承德周边,也有一支抗日游击队在频繁活动,他们拿着简陋的武器,坚持不懈地和日寇进行着游击战斗。

抗日游击队

1933年年底,张翠萍的丈夫朱殿昆在地里干活的时候,突然看到几名日寇路过,于是他赶紧跑到了草堆里面躲藏了起来。

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了一个重大的情报,日寇已经摸清了抗日游击队的所在地,打算在近期对其实施“扫荡”计划。

朱殿昆直到傍晚才回到了家,他赶紧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妻子张翠萍。夫妻二人经过商议后决定,一定要把这个情报送到游击队驻地,告诉他们赶紧转移。

就这样,当晚朱殿昆匆匆扒了两口饭,他辞别了妻儿,然后摸黑往山里走去。

直到第二天凌晨天刚蒙蒙亮,朱殿昆已经临近了游击队的驻地。突然,他的背后响起了一声枪声,原来上百名的日寇,已经从后面摸了过来。

日寇进村

此时距离游击队驻地大概还有半里路程,游击队员们在听到枪响以后,他们赶紧打起了精神,哨兵随后报告发现了大股日寇,游击队立刻进行了紧急的转移。

过了两天,有游击队员发现了朱殿昆的遗体,经过打听以后,将其送回了张翠萍的家中。此时他们才知道,这个人是因为给游击队送信才被日寇打死了。

游击队队长十分感动,他深深明白,如果那天不是因为这一声枪响,在面对日寇的“扫荡”时,游击队即便能够突围,也必然是损失惨重。

所以,为了保护朱殿昆妻儿的安全,他们将张翠萍母子二人接到了游击队驻地,以便能够随时随地照顾他们。

年轻时候的张翠萍(左1)和游击队员们的珍贵合影

在跟随游击队的期间,张翠萍学习到了很多进步思想,而且由于丈夫被日寇打死,她的内心深处也充满了对日寇的痛恨,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够为丈夫报仇。

随着抗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游击队也被改编成了八路军队伍,开始全面、有计划地和日寇开展战斗。

1938年,全国抗战进入白热化,国民政府在和侵华日军的战斗中节节败退,随着太原沦陷,整个以国军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全面溃败。

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共中央领导人提出了“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正确指导,八路军队伍开进了兴隆等地区,先后在多地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和游击区。

眼看八路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日益壮大,侵华日军如临大敌。他们把曾经在东北实行的“无人区”政策推行到了华北地区,制造了世界战争史中都骇人听闻的“千里无人区”。

抗战时期日寇制造的无人区

当时在兴隆县传唱这样一首民谣,由此可见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无村不戴孝,满山布新坟。火光蔽日月,家园不复存。”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国家危亡之际,国民党统治集团却依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更是和侵华日军签署了一系列的丧国辱权的条约,双方沆瀣一气,对八路军部队实施封锁和“围剿”。

前有日寇的疯狂“扫荡”,后有国民党军的大力“围剿”。但是八路军战士们却毫不畏惧,他们化身到人民群众之中,没有敌人的时候就帮助老百姓种地,有敌人的时候就英勇杀敌。

在此期间,张翠萍也被分配到了任务,她成为了队伍里面的一名妇女代表,负责每到一地就动员当地的妇女们做后勤工作。

张翠萍

在此期间,张翠萍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妇女们一起给前线的战士们缝补衣服、编织草鞋、制作干粮。粮食不够吃的时候,就漫山遍野地挖野菜,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贡献着自己所有的力量。

1941年,日寇开始对八路军红色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战士们损失惨重。为了保存实力,部队开始缩小根据地面积,扩大游击范围。

与此同时,蒋介石依然对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实施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最艰苦的抗战阶段。

张翠萍对此是看在眼中、急在心中,为了让战士们能喝上一口稀粥,她把自己装扮成了一名老太太,开始奔走在周边各个城镇,在敌人的封锁区开展妇女动员活动,想尽一切办法为八路军队伍筹集粮食。

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张翠萍整整筹集到了3000多斤的粮食,并且将它们全部安全运回了抗日根据地,交给了八路军的领导们。

对于这些粮食,八路军领导们刚开始是不愿意收的,因为人民的军队是绝不会拿人民“一针一线”的。

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张翠萍总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你们都饿得没有力气了,怎么能扛得动枪啊?这些都是大家一起支援的,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了早日赶跑日本鬼子,你们就一定要收下。”

八路军战士

这些粮食都是部队无比急需的,虽然有政策在前,但是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士们饿死啊。

最后部队领导们经过商议以后,决定收下这些救命的粮食,同时他们也联名给张翠萍开了借据,并且承诺等打跑了日寇,她可以随时随地拿着这些借据去政府换粮食。

1942年年底,李运昌率领的冀东军区三百余人,在经历了三个月和敌人的周旋之后,来到了兴隆县附近,晚上部队驻扎在了张翠萍的老家裕达村。

有人透露了八路军部队的行踪,两天后的下午,李运昌突然收到了一封情报,说在承德县城内的日军部队,集结了7000余人的重兵,已经距离裕达村很近了,而且所有出村的路口都被封死了。

抗战时期的李运昌

300对7000,这仗怎么打?李运昌当时就急坏了。万般无奈之下,他下达了命令:“把所有文件通通烧毁,不给敌人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

面对集结在一起的三百名战士,李运昌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动员,他神情肃穆地说道:“兄弟们,来的敌人有7000多个,横竖都是一个死,大家跟着我杀出去,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杀”战士们发出了震天怒吼,李运昌第一个带头往外冲去。

就在所有人都视死如归之际,前来给八路军送饭的张翠萍拦住了李运昌,她说道:“大家先别急,我知道一条小路,只要走过去,敌人就找不到我们了。”

绝处逢生,要说不兴奋是不可能的,听到有转机,李运昌高兴地说道:“这条路在哪里?我们现在就走!”

“那条路是悬崖上的小路,特别滑,不好走,我给你们带路吧!”张翠萍说道。

李运昌看着面前柔柔弱弱的张翠萍,他连忙说道:“不行、不行,你一个姑娘家的,我不能让你替我们冒险,你就告诉我怎么走吧!”

然而,面对李运昌的要求,张翠萍并没有理会,她率先带路,飞快地往山脚下跑去。

就这样,在那个冰天雪地的环境下,张翠萍带着李运昌等三百战士,大家爬上了后山的小路,在悬崖峭壁之间,艰难地挪动着脚步。

八路军战士在艰难地急行军

经历了1个多小时的行军,穿过7、8个山洞,大部队终于翻越了这一片大山,成功转移到了附近的一片抗日根据地。

分别之际,李运昌无比感激地对张翠萍说道:“你的大恩大德,我们冀东军区全体战士永生难忘,以后有机会一定报答。”

大敌当前,还不是想这些的时候,李运昌把这件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里。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直到四十多年以后,自己在无意中打听到了张翠萍的消息,却不料她却早已过世六年了。

张翠萍和李运昌分别之后,继续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之中,先后又为八路军队伍筹集到了4000多斤粮食,加上之前筹集的,总重量超过了7000余斤。

至于八路军的借据,张翠萍也是越收越多,直到最后变成了厚厚的一沓,全部被她摞在一起,装在了一个小木盒子里面。

张翠萍家中的八路军借据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张翠萍留在了家乡,她和所有的老百姓们都一样,以为能过上和平安稳的生活了,然而解放战争很快就爆发了。

解放战争时期,张翠萍深深知道,如果自己在抗战时期的身份曝光,那么绝对难逃一死。

于是,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张翠萍开始带着年仅12岁的儿子,踏上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但是在那个战争的年代,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想要填饱肚子、养活自己,必然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

旧社会的流浪者

直到1948年5月承德解放以后,张翠萍回到了家乡,开始当起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有邻居来找张翠萍说道:“政府发了通告,可以拿八路军的欠条去兑换小米,你快去吧!”

然而,面对邻居的好心提醒和催促,张翠萍却摇了摇头说道:“我哪有什么欠条?早就弄丢了。”

要知道,建国后的十几年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都不是太好,即便是在最困难的那三年,张翠萍宁愿带着儿子吃野菜、啃树皮,她也没有拿这些借据去兑过一粒粮食。

张翠萍的儿子朱海清拿出了母亲收藏的借据

勤劳俭朴的张翠萍,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默默生活着,她从来没有想过向国家提任何一个要求,也没有开口向任何人透露过自己的经历,关于她的一切,仿佛都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

1986年,距离张翠萍去世已经六年,曾担任过冀东军区司令员的李运昌,找到了她的儿子朱海青。

在李运昌的执意要求下,朱海青同意带他去母亲的墓地看看。

不料,这件事情还是惊动了相关部门,后来在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一起前去吊唁张翠萍。

看着眼前破旧不堪、简陋矮小的墓碑,这位昔日在战场上铁血铮铮的汉子却泣不成声。

随后,他轻轻地抬起头,无限悲痛地对朱海青说道:“你的母亲张翠萍同志深明大义,她一心为了国家,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巾帼英雄。”

谨以此文,向张翠萍老人,以及千千万万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英雄先烈们致敬!

注:行文看似有些混乱,却是为了叙事力求清晰,如有写得不好的,还请大家斧正,不胜感激!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