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频道

毛主席纪念堂图片(77年毛主席纪念堂落成,64个小伙组成方阵,将水晶棺抬进瞻仰大厅)

2024年03月07日 靓嘟嘟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以纪念毛主席的丰功伟绩。

图|毛主席

基于这个根本任务,国务院立即成立了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办公室,这个办公室下设三个小组,分别是建筑组、水晶棺组、遗体保护组。

尽管任务划分十分明确,但是想要实现上述目标,在技术手段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难点,而且基于全国人民瞻仰毛主席的热情,全部的工程必须在1977年9月9日前完成,无形中难度增大了不少。

在一开始的设计方案中,对建筑的设计多倾向于陵墓式,至于地点上,虽然有三个方案是建议设在天安门,但许多人都倾向于建立在香山。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率领党中央迁到了北平,一开始也是在香山的双清别墅。而且这里环境清幽,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整个北京城,便于民众瞻仰。

不过经过各种权衡考量,最终还是决定,建在天安门广场,不采用陵墓式的建筑风格。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曾强调了一点:

“在考虑设计方案时,要注意和剥削阶级统治者的陵墓建筑划清界限,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是对立的关系,在他们的陵墓中,重要现实他们是深深不可侵犯的统治者,因此从外国人的金字塔,到我国的地下宫殿,都给人以阴森的感觉,而现在我们是要设计建筑一座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一生的纪念堂,它既要庄严肃穆,又要雄伟开阔。”

思路打开以后,建筑设计师提交了“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方案。

图|毛主席纪念堂

从1976年11月开始施工,到1977年5月27日便已经完全建成。

尽管如此,毛主席的遗体并没有第一时间迁移到这个地方,一个更为关键的技术难题,还没有彻底地解决。

制造水晶板材

毛主席逝世的第二天,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便向有关部门传达了中央领导的指示:打造一副水晶棺。

水晶棺的结构看起来简单,但实际制造起来相当困难,之前我国从来没有设计制造过,所有技术设备手段全部为零。

1976年9月13日,中央领导办公室在谷牧的主持下,成立了水晶棺小组,北京市计委副主任韩伯平被任命为组长,北京玻璃总厂党委副书记肖秧为副族长。

图|北京香山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

为了在尽可能有限的条件下学习经验,当时工作人员考虑到,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以后,苏联曾送来一个水晶棺,但这个水晶棺后来没用上,停放在了香山碧云寺。

等到工作人员找到这个水晶棺的时候,却有些大失所望。

香山碧云寺的水晶棺,整体长度只有1.75米,高0.5米、棺头宽0.65米,棺尾宽0.53米,或许是考虑了孙中山先生的实际身高,量身定做的,整个水晶棺显得十分狭窄,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水晶棺外盖与外层均系钢制镀镍,仅内盖为玻璃制作,专家检查后发现,整个水晶棺材质脆弱,易于传热,不是个名副其实的水晶棺。

试制水晶棺样品的命令下达以后,全国各厂均进入到了紧张的忙碌阶段。

五机部所属的208厂职工几乎是昼夜不停,赶制了水晶棺模型和半球形水晶棺的方案,并组成了一个11人小组,专程到北京请战,要求将这一光荣的任务交给他们。

上海新沪玻璃厂是一个生产光学玻璃和石英玻璃的老厂,在接到任务的一瞬间,仅用的几天的时间,就完成了1:5的光学玻璃棺四只,石英玻璃棺两只,不仅迅速送到了北京,而且也想党中央提出请求,希望能承担这个光荣艰巨的任务。

肖秧作为水晶棺小组的副组长,几乎也是第一时间带着消息前往北京玻璃总厂,除了制成了与实物1:5的模型外,还涉及了黑色大理石的底座,整个棺体头簇拥在鲜花丛中。

……

图|位于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西侧的列宁墓

霎时间,全国20多家工厂,都各自提交了方案以及制作的样品。

不过生产制作水晶棺,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也不是一个厂光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够生产出来的,为了 克服技术上的难度,水晶棺小组决定将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

只有完成光学玻璃棺的试制,才能为接下来的真正水晶棺的制造打下基础。

连续经过数次试制作,光学玻璃棺的质量达到了全部的设计要求。

1976年11月25日,第一个用光学玻璃试制的水晶棺在北京问世,并成功抗住了八级地震的试验,未出现任何异常现象。

由于棺壁上出现遗体的影像反射,为了克服水晶棺壁倾斜角度的问题,依据实验结果,制造了第三个光学玻璃棺,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呈现效果上完全达到了要求。

光学玻璃棺的试制成功,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难的是真正水晶棺的制造。

真正的水晶棺是用水晶为原料制作的石英玻璃来制作的。

而党中央对水晶棺的尺寸要求是长2.4米、宽1米。

图|当年苏联赠送的水晶棺

首先是人工水晶的加工非常困难,在世界范围内,能够生产以水晶为主要原料的石英玻璃,也就只有几个国家而已,况且都没有生产过两米以上的水晶板件,而而当时国内根本就没有烧制2米长的熔炼炉,国内最大的水晶板材也就只有0.5米,长度远远达不到要求。

其次是天然水晶,但天然水晶能够达到2米以上的非常少,我国本来天然水晶的矿产储量就很少,优质的一级水晶仅占总数的10%,最大块的水晶也不过就三四十厘米长。

所以只能尽可能地寻找大块的天然水晶,将它们熔炼焊接在一起。

为了确保水晶棺的质量,国家地质总局最终选定,由全国最好的江苏省东海县105矿承担提供天然水晶的重任。

105矿工人加班加点,最终提供了约52吨的一级熔炼水晶,为水晶棺的生产制造奠定了基础。

1976年12月13日,水晶棺组在北京召开了石英玻璃专业会议。

北京玻璃总厂,北京605工厂,上海新沪玻璃厂,成都208厂,锦州115厂,四川157厂,北京建材研究院等众多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全部汇聚,解决研究水晶棺的制造问题。最终工作人员选定,在北京605工厂会战。

图|水晶

为了烧制出合格的水晶玻璃,许多的工装设备也是连夜生产出来的,为了给烧制水晶板材运送氢、氧等气体,工程兵和中建一局马不停蹄,仅花了六天的时间,便搭建了一条60公里的输送管道,将燕山石油化工总厂气输送到了施工现场,还准备了化工二厂等单位备用气源。

打造水晶棺

烧制水晶板件是工人师傅们要克服的第一道难关。

水晶的熔点在2000℃,工作人员必须依靠纯手工,将水晶原材料焊接起来,形成两米长的水晶板材。

北京六零五厂是生产石英玻璃和硅制材料的顶尖企业,所以整个水晶板件的烧制全部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北京玻璃总厂,北京六零三厂的技术工人师傅,也全部都参加了会战。

传统的熔炼大型的水晶件,一般退火后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完全消除水晶玻璃的内应力。

六零五厂老技师徐兆彩发明了一个办法,将细粉状的原料烧结成一块一块高纯度的水晶板,长度大约在20公分左右,然后在将这些一块块的水晶板焊接起来。这种“打砣、模压、拼接”的办法,在当时还是属于新工艺。

为了保证焊接一次成功,西城半导体设备厂连夜赶制了100多个高校过滤器,送到了现场亲自安装指导。

图|毛主席

老技工石维成在焊接技术上是一把好手,整个焊接的过程,交给他来办。

开始焊接后,两组灯具喷出了炽热的氢氧火焰,几十双眼睛紧紧地叮嘱寒风,操作人员石维脚泡在水里,炽热的高温将身上的防护服烤的“吱吱”作响,为了避免高温带给人的上海,后面的工人只能连续不断的往焊接工人身上浇水。

负责这一项目的曹金瑞工程师对此一幕有着很深的印象:

“那时,温度太高,徐兆彩的防护服时不时冒出烟,周围得有几个人提着水桶,不断朝他身上泼水,而他在冰火交加中岿然不动,凛凛然如天神下凡,使人不敢仰视。”

当时周围的人都亲眼目睹,这一批老一辈儿的工人师傅,用自己的高超技艺,将一个个小的水晶板,逐步地焊接成了两米多长,一米多宽的大型水晶板件,心目中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经过艰难的攻关,细致的挑选,水晶棺的板材选用了北京攻关生产的2米板件两块儿,还选用了上海工厂攻关生产的一大两小共五块板件。

水晶棺的板材生产出来以后,第一道工序还不是拼装,而是加工、打磨,保证生产的水晶玻璃板材整体的光洁度、平行度。

这又是一道技术难题。

图|1952年9月,毛泽东与国民党元老程潜在中南海划船

当时北京六零八工厂,虽然有着很先进的冷加工设备,但也只能加工一米长度的水晶板材,尚不能对水晶大板材进行切割、研磨和抛光等机械加工。

专家和技术工人最终在北京一机床厂,找到加工金属件的德国2米导轨精密磨床和8米龙门铣床。

尽管有了设备的加持,但工人师傅依然不敢麻痹大意。

首先是摹效过程,当时制作完成的水晶板材毛坯厚度达到了100毫米,需要研磨至45毫米以下才能使用,要反复地磨削,要把板材悬吊在半空中,吊车难以吊住,即便是能够吊的住,也难保中途不出现问题。

其次是水晶板材整体的研磨,要用直径一米,重达1000公斤的粗磨盘压上去的打磨,但水晶这种材料的硬度比金属还高,仅次于金刚石,大面积的水晶板材几乎又没有韧性,而且一碰就碎,整个研磨过程必须要小心翼翼。

最后,水晶板的抛光需要维持表面温度在80-100℃,要均匀维持2米以上板件表面温度不低于这个水平,难度也很大,稍微一遇冷,板材就会炸裂。

尽管遭遇了种种困难,但经过工人师傅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工人师傅终于成功完成了水晶棺的板材制造。

而剩下的事情,就是将几块水晶玻璃板材完成组装。

图|1954年,毛泽东与爱国华侨陈嘉庚、庄明理交谈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和玻璃研究所通过反复试验,前后研究了近300个配方,发明了一种高强度,化学与物理特性极佳的胶。

组装完成以后,工作人员还要给水晶棺完成真空镀膜,以消除反光,这也是水晶棺最后一道工序。

为了保证光线能够尽可能地投过去,北京玻璃研究所和各方面专家提出,用高真空技术蒸馏多层增透膜的办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国内外均没有现成的大型真空镀膜装置。

北京、兰州等地的真空设备制造厂和科研单位,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制造成了一台超大型的真空镀膜机。

镀膜完成以后,专家们对水晶棺各方面的参数指标进行实验,确保水晶棺能够经受住各方面极限条件的实验。

1977年8月,在北京六零五厂,水晶棺的整体组装正式完成。

64个小伙抬棺入瞻仰大厅

毛主席纪念堂在组建管理机构的同时,就成立了卫生保护室,负责毛主席遗体的保护工作,无论是修建毛主席纪念堂,还是制造水晶棺,本质上都是为了保护毛主席的遗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就曾强调:

“遗体保护要确保万无一失,否则,盖那么大的纪念堂还有什么用。”

对保护室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在遗体保护措施规定上,严格执行三不用,即:未经科学实验的不用、不是确有把握的不用、未经领导批准不用

水晶棺在抬进瞻仰大厅之前,有色金属南院就一比一设计还原了一个模拟瞻仰大厅的环境,对水晶棺置入其中以后,温度、湿度等各种环境指标进行了检测,工作人员24小时不停歇的轮班。

图|毛主席

为了让瞻仰群众,看到的是栩栩如生的毛主席,北京六零八厂也承担了最后一项任务,对水晶棺棺内照明设备以及光学配色整容方面进行实验。

水晶棺内的投光照明,是我国首次采用光导纤维和冷光疝气灯技术,光源灯具全部安装在水晶棺以外的地下,投过光导纤维和柱面镜把光输送到棺壁,经过棺顶几个反射棱镜,案一定的分部投射到毛主席遗体的连部,从外面看去,只会觉得棺内通体透亮,根本看不到等和光的来源。而且根据专家的设计,即便是有一盏灯熄灭,也不会显露出照明发生变化,而且疝气灯的使用寿命也非常长,完全不用担心损坏等情况。

为了隔绝氧气,北京氧气厂多年来负责向纪念堂提供两种形态的高质量惰性气体,纯度达到了99.99%在纪念堂的地下的一个专供这种气体的地方,还装备了一套完善的供气系统,确保置换棺内的氧气,以达到保护遗体的目的。

另外,当人们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时,确保毛主席处于水晶棺中可供瞻仰的位置,当瞻仰结束或者是不开放时,确保毛主席遗体进入到一个保护间,这也需要设计一套高度自动化的装置,来事先这一过程。

……

整个毛主席纪念堂内部的设施极为复杂,并且还有负责监控的设施,基本上就相当于一个小工厂,里面制冷、风动、升降等设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纪念堂这些设施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确保毛主席遗体的保护。

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在车队的护卫下,运送至毛主席纪念堂门口。

从北京各厂抽调来的年轻工人64名,组成方阵,喊着号子,将水晶棺抬进了瞻仰大厅。

就在水晶棺安放在瞻仰大厅的一刹那,各项准备工作便同时启动了。

1977年8月20日凌晨1时40分,毛主席的遗体被安放进了瞻仰大厅。当天上午11时,水晶棺被自动装置升入到一个可供瞻仰的位置。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对外开放,一位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工作人员,在当天上午8时拍下了群众排队进入瞻仰大厅的场景:

“从纪念堂北门入口的群众,四人一排前往向东南到正阳门,再折返至纪念碑,绕纪念碑北侧再向西南至正阳门,再往北折返……队伍绵延3公里多。”

在随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面,每天都会有人排队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

毛主席遗体的保护,也是群众热议的一个话题之一。

图|毛主席纪念堂里的毛泽东雕像

几十年以来,纪念堂管理处每天都要收到群众寄来的信询问,毛主席遗体的保护情况,有的还主动捐款捐物。

毛主席带着中国人民,从苦难的旧社会,逐渐走向了新中国,如今祖国繁荣昌盛,或许对毛主席而言,这才是最大的愿望。饮水思源,人民群众把对毛主席无尽的思念,都尽数寄托在这个地方,让人不禁感动。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