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新闻

白蓝红(迷失红蓝白:东欧国家的国旗为什么跟俄罗斯的那么像?)

2024年05月10日 靓嘟嘟 浏览量: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和立场

多年前的电影《战争之王》里有一个桥段,军火走私船为了逃避海关稽查,将法国国旗横置,摇身一变为一艘“荷兰”货船。欧洲国家国旗的雷同程度,就此也可窥豹一斑。只不过,西欧国家的国旗“撞车”,比起一些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国旗之间的纠葛,实在只是小巫见大巫了⋯⋯

令人抓狂的三色旗

众所周知,欧洲国家的人民,在历史上热衷于选择“三色旗”作为自己的国旗。大名鼎鼎的法国国旗的 “蓝白红”三色就代表着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至于中世纪德意志农民起义所用的“上黑、中红、下黄”三色旗,如今也成了德国的国旗。巧合的是,夹在法德两大国之间的“低地国家”,仿佛连国旗都无法逃脱强邻的影子,就像法国国旗转90度变成荷兰国旗一样。

相比之下,法国国旗的“蓝白红”,显然要比德国国旗的“黑红黄”三色更加“吃香”一点。在近代以来东欧国家的国旗里,“蓝白红”三色之多,几乎令人抓狂。比如,“上蓝中白下红”横条三色旗,是1992年以后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塞尔维亚与黑山)”国旗——

把其中的红色条纹放到最上边,就成了塞尔维亚曾经用过的“国旗”。这面旗帜,同时也是“黑山 (门的内格罗)”曾经使用过的国旗——

大概这样的“白蓝红”三色旗太过热门,保加利亚选择把其中的“蓝色”换成了“绿色”,这样的做法,倒是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之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至于历史上捷克斯洛伐克的国旗,在“白蓝红”三色的海洋里原本称得上是一股清流:左侧为蓝色三角形,右侧上方为白色,下方为红色——

特立独行的样式可以与周遭的诸多“三色旗”划清界限。但事情的发展有时候偏偏出乎意料,这面最不应该出现争议的国旗,最后还是惹出了麻烦。

冷战结束以后,“捷克”与“斯洛伐克”两个关系密切的民族渐行渐远,国名先从“捷克斯洛伐克”变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最终两族选择“和”而不“同”,于是在1992年底分道扬镳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为自己料理后事的“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议会曾颁布法律,否决了继任政权沿用其国旗、国徽的权利。新生的捷克共和国拒绝“履约”,仍采用原联邦的国旗,放了斯洛伐克人一个大白鸽。不肯买账的斯洛伐克指责说,捷克人的故乡波希米亚王国的国旗由红、白二色组成,而蓝色只在摩拉维亚省的省徽上才有,根本不该捷克国旗使用。捷克方面对此当然嗤之以鼻,宣称摩拉维亚和波希米亚、西里西亚一样,是捷克民族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蓝色理应属于全体捷克人民。

有趣的是,捷克人在为自己辩护之余,还来了个防守反击。原来,斯洛伐克人为自己的国旗选用了白、蓝、红三色作为底色,并在旗的左侧印上一枚红底盾形徽,徽上有一座银色双十字架插在三座蓝色山峰之巅——

据说,这是斯洛伐克民族的象征。但捷克报纸却对此大做文章,揶揄它就像是在俄罗斯国旗上烙上了匈牙利的印记(双十字架),简直不伦不类。

这场兄弟民族间的口舌之争当然是没有下文的,两国的国旗,也从20世纪90年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不过,捷克人在争论中提到的“俄罗斯国旗”这一点却像是歪打正着,道出了东欧国旗“蓝白红”三色旗“扎堆”的根源所在。

2000年12月27日,俄罗斯联邦新生效的 《国家标志法》里,正式将“白-蓝-红”三色旗规定为本国国旗——

当然,这面旗帜并不是“横空出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年前的沙皇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出海》,1698-1708年间,布面油画,纵72厘米,横96厘米,现藏阿姆斯特丹博物馆,船上挂着的“白-蓝-红”三色旗据说是为了与“全俄罗斯沙皇”的身份相配。所谓“全俄罗斯”,指的是崇尚红色的“大俄罗斯人”,崇尚白色的“白俄罗斯人”,再加上崇尚蓝色的“小俄罗斯(乌克兰)人”

这位俄罗斯帝国的第一位“大帝”以“俄国需要的是水域”为座右铭。为此,他不惜发动了北方战争(1700-1721年)并使俄国拥有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圣彼得堡)。1699年,热爱大海的彼得大帝在乘船视察白海时,第一次在座舰上挂上了“白-蓝-红”三色旗。

为什么要选择这三种颜色呢?至今尚无定论。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为了与“全俄罗斯沙皇”的身份相配。所谓“全俄罗斯”,指的就是崇尚红色的“大俄罗斯人”,崇尚白色的“白俄罗斯人”,再加上崇尚蓝色的“小俄罗斯(乌克兰)人”。在之后的沙俄时期,这面“白-蓝-红”三色旗先是作为俄国商船旗使用,到了19世纪后期 (1883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才首次将其定为俄罗斯帝国的国旗,并在苏联时代的间断之后,重新成为俄罗斯联邦的国旗。

“泛斯拉夫”的幻想

这面原本是俄罗斯帝国专属的“三色旗”,在19世纪以后衍生出了数量可观的“克隆”版本。

这是因为,19世纪同时也是欧洲民族主义情感迸发的年代,大大小小的民族都在充满热情地构建属于自己而排他的“想象的共同体”,在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斯拉夫各民族也不例外。1848年6月2日,由捷克历史学家帕拉茨基发起,奥地利帝国各地的斯拉夫领导人聚会布拉格,召开第一次斯拉夫人大会。与会代表来自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各个斯拉夫人分支,既有属于西部斯拉夫人的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也有属于东部斯拉夫人的乌克兰人;还包括南部斯拉夫人的各个支系: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当时包括黑山人)。

这些民族,虽然名为 “斯拉夫人”,其实互相差别已经变得很大。在人口方面,当时的波兰人有2200万,塞尔维亚人和保加利亚人共有800万,捷克人有550万,而其他民族最多不过200万人,有的斯拉夫小民族只有几千人。在经济方面的差异同样悬殊,有的民族,像捷克人已经具有了相当发达的现代工业和较先进的文化,而塞尔维亚人和保加利亚人几乎还处在“游牧性质的野蛮状态”⋯⋯至于斯拉夫人之间的语言分歧,更是使得这次布拉格会议出现了令人感到讽刺的场面。用恩格斯的话说,“那些发言人都无法讲一种大家都能听懂的共同的斯拉夫语言⋯⋯于是,这些可怜的斯拉夫族狂热分子⋯⋯最后不得不采用与会人都懂的唯一语言,即可恨的德语(奥地利帝国官方语言)来表达意见。”

不过,这个语言上的小波澜并没有妨碍“泛斯拉夫主义”的成型。布拉格大会通过了《对斯拉夫人的宣言》,呼吁不论是捷克人、波兰人,还是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都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斯拉夫民族所面对的问题。

当然,与其他民族主义运动一样,“泛斯拉夫主义”也要有一面象征性的旗帜。斯拉夫人大会最终选择了“蓝-白-红”三色旗作为 “泛斯拉夫”旗帜。这是对俄罗斯帝国“白-蓝-红”三色旗的直接模仿。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在当时的欧洲,相比当时名列欧洲“列强”之列的奥地利帝国,各斯拉夫民族的力量显得过于弱小。因此从18世纪下半叶起,喀尔巴阡山盆地、多瑙河地区和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各民族纷纷将民族独立的希望寄托于唯一真正独立的斯拉夫国家及欧洲的主要大国——俄罗斯帝国——身上。第十次“俄土战争”或许可以看作“泛斯拉夫主义”达到高潮的标志。1875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下的波黑爆发人民起义。

次年4月,保加利亚发生起义。同年6月30日,塞尔维亚和黑山向土耳其宣战。巴尔干半岛斯拉夫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风起云涌,导致俄国在1877年4月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帮助斯拉夫兄弟”的战争狂热席卷全俄, “斯拉夫福利委员会”发起全国大募捐,“群众踊跃捐献,个人、城市或村社都慷慨解囊,捐钱赠物给军队和南部斯拉夫人⋯⋯”就连列夫·托尔斯泰这样倡导非暴力的伟大人道主义作家在《安娜·卡列琳娜》中也不惜重墨描述了男主人公沃伦斯基开赴俄土战争前线时的场景。而且,在历次对外战争中,沙皇的军队恐怕还未如此受欢迎过,俄军被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人视为自己的“解放者”,2.5万黑山士兵和5.6万塞尔维亚军队都宣布加入俄军一方参战⋯⋯

正是“泛斯拉夫主义”思潮的泛滥,导致在19世纪后期与20世纪初期新诞生的各斯拉夫人国家纷纷以1848年的“泛斯拉夫”旗帜衍生出自己的民族版本——从捷克、斯洛伐克,到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乃至不复存在的南斯拉夫,以及黑山曾经用过的国旗,莫不与俄罗斯国旗迹近孪生。如此一来,既然各斯拉夫民族无不都热衷采用“泛斯拉夫”色彩,而“三色旗”在数学上的排列最多不过六种。为了与其他国家的国旗区别,一些国家就不得不在国旗上加上独特的徽记。譬如斯洛文尼亚与斯洛伐克两国,不但国名相近,彼此国旗也很类似,都是以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为底色,再加上自己专属的国徽而已。

“三色旗”上的盾牌

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国旗之中,属于南部斯拉夫人的克罗地亚国旗的经历显得比较独特。

与其他斯拉夫人的国旗做法类似——克罗地亚国旗 (“红-白-蓝”三色旗)中央,是一个红白格子(昵称“棋盘”)的盾形徽记。克罗地亚国旗上的这样一块红白之盾,倒是与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的身份有些相符。彼时的克罗地亚,的确称得上是一块“天主教”之盾。

中世纪早期的法兰克—查理曼帝国崛起后,克罗地亚的大部分地区又变成查理大帝的属地。这是决定性的时刻。克罗地亚人从宗主国那里接受了罗马教皇的“福音”,当后来的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时,克罗地亚人也就成了天主教徒。从此,宗教将克罗地亚人与东方的近亲——皈依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永远地区别开来。尽管直到距今30年前,他们还被认为说的还是同一种语言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天主教的信仰使得克罗地亚坚决倒向西欧,这使其成为西方天主教文化在巴尔干半岛上的边缘地带。1075年,罗马教皇格雷哥里七世为兹沃尼米尔 (1075—1089在位)加冕。这是第一个正式由教皇加封的克罗地亚国王,此举无疑进一步确认了克罗地亚的“西方”属性。

兹沃尼米尔死后不久,克罗地亚人失去了自己政治独立。1097年,匈牙利国王卡洛曼击溃克罗地亚人的抵抗。从此,克罗地亚开始了近900年的异族统治史。直到一战末期的1918年10月29日,克罗地亚地方议会才宣布中断与哈布斯堡君主国的一切联系,随后加入了新生的南斯拉夫王国 (最初称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王国”)。但克罗地亚人始终认为自己“在历史上代表着西方世界的军事边界,克罗地亚一直以来都为这样世界的存在而努力奋斗”。

仿佛是为了验证这一点,罗马教皇利奥十世(1475—1521年)也曾明确表示,不能让克罗地亚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因为它是基督教文明防御其他文明的一块最坚实的盾牌和堡垒。

另一方面,细心的人们也会发现。今天的克罗地亚共和国的国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短暂出现过的“克罗地亚独立国”的国旗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后者在三色旗的左上方,增加了一个“U”字母的徽记。这个“U”代表“乌斯塔沙”。这个词虽然在克罗地亚—塞尔维亚语里是“起义者”的意思,但实际上他们是一群不折不扣的法西斯匪徒。

1941年4月,德、意法西斯入侵并肢解了南斯拉夫,并炮制出一个“克罗地亚独立国”的傀儡政权。意大利斯波莱托公爵奉命出任该国 “国王”。但这位“国王”因害怕地位不稳,一直没有迁到萨格勒布 (克罗地亚首都)居住。于是政权就落到了法西斯组织“乌斯塔沙”党魁安特·帕韦利奇手里。这个“独立国”其实并不独立,德国驻克罗地亚的全权将军才是帕韦利奇的太上皇,而克罗地亚境内的德语居民更享有治外法权,根本不受克罗地亚独立国的管辖。

毫无疑问,“乌斯塔沙”与“克罗地亚独立国”是克罗地亚民族历史上的最大污点。在1991年宣布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独立的克罗地亚共和国终究是没有颜面将“乌斯塔沙”的罪恶徽记,继续放在自己的国旗里去的。

取而代之的则是,新的克罗地亚国旗在传统的红白格子盾牌徽记上方新增了五个构成皇冠图案的小徽记,分别代表克罗地亚国土上的五个历史区域。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所谓“斯拉沃尼亚”,它指的是夹在拉瓦河和萨瓦河之间、一块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的战乱中,塞尔维亚族武装占领了这里,并宣布成立独立的“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直到1998年,塞族占据的最后一块土地——“东斯拉沃尼亚”(面积约2580平方公里,与塞尔维亚接壤)才以和平方式重归萨格勒布政府管辖。换言之,当达沃·苏克率领的克罗地亚足球队第一次在法兰西世界杯上展现“格子军团”的惊人实力时,这个国家的国旗才刚刚变得“名副其实”不久。

1942年4月10日,法西斯组织“乌斯塔沙”党魁安特·帕韦利奇在萨格勒布圣马可教堂庆祝“克罗地亚独立国”成立一周年,“克罗地亚独立国”1945年终结,安特·帕韦利奇是实际统治者

身边特例

白罗斯国旗完全称得上是一个特例,它几乎就是苏联时代的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的“克隆”版本,由于苏联时代各加盟共和国的国旗毫无“泛斯拉夫”的色彩,如今白俄罗斯国旗的特立独行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波兰国旗不采用“泛斯拉夫”三色的原因就更加简单——在欧洲历史上,波兰封建国家的成熟远比俄罗斯的前身——莫斯科大公国的出现更早。早在国王瓦迪斯瓦夫一世在位时(1320年—1333年),红底上缀着象征波兰武力的白鹰所构成的旗帜就被确立为波兰王旗。到了波兰与立陶宛合并为一个联邦 (1569—1795年)之后,结合了波兰和立陶宛大公国纹章元素的联邦旗也开始出现。起初,它是在白色旗底上,附有融合波兰的“白鹰”及立陶宛的“白骑士”纹章图案。由于两者都有白色的纹章图案和红底,故而红白条纹旗帜就成了整个国家的象征,并在日后演变成为波兰的“白红”两色国旗。

乌克兰独立战争期间(1917-1921年)的宣传画,有女士挥舞着蓝黄旗。俄十月革命之后,“独立、自由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以蓝黄两色旗作为乌克兰民族历史上的第一面“国旗”

相比之下,乌克兰的 “蓝黄旗”的出现就显得颇为耐人寻味。它的历史并不长久,距今不过一个世纪多一点而已。

历时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古老的罗曼诺夫王朝走到了末路。1917年二月革命宣告沙皇政体的崩溃。当年4月份,乌克兰首府基辅召开了中央亚拉达大会,著名乌克兰历史学家格鲁雪夫斯基在圣索菲亚教堂广场上向游行队伍发表了演说“乌克兰人!千年的枷锁已被打破,你们解放的时刻到了!”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独立、自由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并以蓝黄两色旗作为乌克兰民族历史上的第一面“国旗”。

几乎在此同时,听命于莫斯科的乌克兰布尔什维克宣布成立“苏维埃共和国”,乌克兰随即陷入内战,局势一片混乱。1919年前后,在欧洲国家的近代史上还不曾有哪一个国家经历如此激烈的内战、政府权力如此彻底的瘫痪。在乌克兰同时存在多达6种互相仇视的武装力量: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军队——也就是人们熟知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佩特留拉匪帮”、布尔什维克的红军、反布尔什维克的邓尼金白军、协约国军队、波兰军队和形形色色的无政府主义者武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古城基辅竟然在“佩特留拉匪帮”、白军、红军、波兰军队间五次易手。

内战的最终结果是,保尔·柯察金为之奋斗的苏维埃红旗战胜了“佩特留拉匪帮”的蓝黄旗和其他的势力。可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绝不会想到,70年之后,苏联红旗落地,选择独立的乌克兰共和国,重新拾起了当年的“蓝黄旗”作为自己的国旗。

在未来的365天,东亚君将与各位朋友一起去分享110本曾在全球知识界产生过广泛影响、同时也曾给予我诸多刺激的名作。

希望能以此为各位读者带去新的冲击与启示。期待各位加入东评学社,我们不见不散!

END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