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影视(电影里的岭南:拍宏大题材,也从家庭吃喝入手)
2024年03月07日 靓嘟嘟
2023年12月18日,导演蔡杰的首部剧情长片《人海同游》官宣入选第53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这将是这部电影的欧洲首映。此前该片已相继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与平遥国际电影展。这部粤语片在穗港两地拍摄,讲述了广州女孩麦婉婷去香港寻找父亲的故事。麦婉婷即将进入婚姻,但在未婚夫的家族中,她是一个边缘人物。父亲是多年前从香港来内地经营果园的商人,就像英文片名Borrowed Time所暗示的,母亲的婚姻,是一段无法把握的“借来的时光”。
在香港,婉婷遇到同父异母的哥哥,哥哥讲起她小时候在广州的马场走丢的经历。她还跟年少时因为买打口碟认识、如今在香港读人类学博士的男孩重逢,他们跟随投影中热带丛林的画面,穿过亦真亦幻的结界。终于,婉婷在水果档见到父亲,两人对视良久,影片戛然而止。
广州与香港、过去与当下、现实与幻梦,《人海同游》在多重时空之间轻盈跳跃。由于是两个摄影师团队掌镜,粤港两地的段落,呈现出不同的影调。
影片监制是香港知名导演、《阮玲玉》《胭脂扣》的作者关锦鹏,美术指导潘燚森曾在《桃姐》等影片中多次与许鞍华合作,加上孙阳、太保等香港演员加入,《人海同游》与香港电影的渊源一目了然。
蔡杰1988年生于广东潮州,麦婉婷的饰演者林冬萍、影片的编剧王寅,都是他在广州大学读本科时的校友,他们在校园里一起参加社团,拍电影短片。2014年入围釜山国际短片电影节的《归省》,就是他们三人合作的产物。
2012年,蔡杰来到川西的藏区拍硕士毕业短片《云上佛童》,此后十余年间,蔡杰每年夏天都把来到川西、追踪两个佛童的成长作为一次特别的度假,如今两人已相继还俗。蔡杰曾做过记者,后来回到广州大学担任编导方向的老师,在课堂上,他给学生讲纪录片的历史和类型,做侯孝贤《童年往事》和是枝裕和《无人知晓》的拉片,他想通过《无人知晓》,给学生的创作一些启发:如何从身边的新闻事件或社会议题出发,发展出一个作品。
《人海同游》使用了大量广州街头的声音采样,风雨中摇撼的荔枝树、夜幕降临时灯火万家的城中村、有着旧照片质感的街区,这些空镜头也让人印象深刻。“影片巧妙地运用温暖的光线和灵动的摄影技巧,捕捉了这段内心之旅,穿梭于流转的界限之间。”釜山电影节组委会的官方推荐语写道。
电影《人海同游》里的荔枝林。片方供图
拍摄《人海同游》期间,蔡杰还完成了他在中央戏剧学院的博士学位论文,梳理1978年以来以岭南为背景的内地电影。如今,《人海同游》自然也置于这一脉络中。在平遥和广州,南方周末记者对蔡杰进行了专访。
在香港电影的美学脉络中创作
南方周末:你的第一部电影长片《人海同游》讲了一个女孩从广州去香港寻找父亲的故事,让人联想到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客途秋恨》,张曼玉饰演一位寻找母亲的女性。这两部影片都是散文化的,留白多,有很强的抒情性。而且片名也有些相似,“客途秋恨”这个题目来自一首著名的粤曲,“人海同游”有什么出处吗?
蔡杰:“人海同游”来自八九十年代的一本书,作者是黄霑和他当时的恋人林燕妮,他们俩都是香港鼎鼎大名的文化人,在报纸开了一个专栏,探讨情感话题,连载了一段时间,分别从男女两性的视角同题写作,结集出版了三本书,其中一本就叫《人海同游》。
南方周末:怪不得这个题目很有粤港味,我们看很多香港流行金曲,比如一些金庸武侠剧的片头、片尾曲,有诗词的韵味,也比较契合粤语的发音。《人海同游》的美术指导潘燚森也跟许鞍华导演合作过。
蔡杰:潘老师最早跟许鞍华导演合作,是1990年代的影片《千言万语》,获评台北金马影展最佳美术设计和最佳造型设计,后来潘老师还担任了《天水围的日与夜》和《桃姐》的美术指导。
潘老师就像《人海同游》审美层面的灵魂人物一样,你有什么觉得很难搞的问题,他给的意见都是一针见血的,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在三四年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会密集地在网上开会讨论,虽然他没来广州,但我们看景之后会给他看图片,听他的意见,包括麦当劳选一家新一点的还是旧一点的,街区的感觉、人物的穿着,他都会有一些倾向。
在香港拍摄的部分,影片中那个人类学博士的房间,他给了很多意见,包括桌子上放的英文书、角落里的打口碟,他都用各种方式搜集回来,这些打口碟的封面是世界各地的风景。当时我还蛮震惊的,因为那个场景在剧本里只有一句话。他最近几年一直在做香港一批新导演的片子,包括《叔·叔》和《白日之下》,他很擅长做这种市民视角、底层人物和写实题材,他的美术其实是有文学色彩的
电影《人海同游》中香港段落里的梦幻场景。片方供图
南方周末:香港电影在黄金时代还是以类型片为主,比如武侠片、警匪片、喜剧片、都市爱情片,许鞍华导演本身就比较另类,她的作品不是类型化的,像散文一样,比较反戏剧性。
蔡杰:香港电影有一个工业体系,面向亚洲市场,从这个工业体系里出来的艺术化的片子,像徐克、王家卫、杜琪峰、关锦鹏导演,也会用非常大的卡司,用大明星,视觉上肯定是华丽的,要去捣腾很多道具、服装、造型。许鞍华导演拍的平实的香港人的片子,会找潘老师合作,她还有一些更大制作的电影,比如《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就会找更工业体系的美术指导。但我恰恰喜欢许鞍华导演小制作、平民化的这部分作品。这是拍她熟悉的地方和人,带着对她来说最有感情、最日常的元素。
南方周末:你在一个访谈里谈到过南方电影、南方美学跟北方美学很大的区别,是注重感官经验,而不是宏大叙事。
蔡杰:我觉得南方电影比较重视直截了当的具身体验,会捕捉到一些琐碎的生活细节,把日常的形制串联起来。北方可能更有思辨性,形式感更强。前段时间我去香港看侯孝贤的《悲情城市》,香港的观众不算十分热衷艺术电影,但《悲情城市》上映35周年,在香港放了半年,还是很多观众去看。南方的电影更常见这种切入方式,哪怕是讲宏大的历史题材,也是从一个家庭的变故、普通人的吃吃喝喝入手。
南方周末:说到香港电影的美学体系,1980年代和1990年代,很多香港电影的拍摄周期非常短,不是以追求精致为主要目标,注重感官先行。
蔡杰:对,但不会因为制作周期短,就影响它的品相或者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如果一部电影像一幅画或一幅书法,最重要的是它呈现出来的精气神是什么样子。哪怕是很快速地生产出来的电影,也能看出那个时期香港的气象。
避开大众化取景地,拍城市的日常
南方周末:《人海同游》里有一个镜头,女主角在坐轮渡过海,玻璃反光上映照着海浪,好像船舱里的人都在海浪中,这是在天星小轮拍的吗?
蔡杰:不是天星小轮,天星小轮是从尖沙咀到中环,那是非常明显的一个香港的符号。我在筹备电影的时候就想写轮渡的戏,我和编剧去踩点,又跟美术探讨要找什么样的轮渡,最后选了从红磡到北角的一个普通的轮渡,那里更日常,普通香港人都会坐,没那么多游客。
南方周末:避开天星小轮这种太俗套的城市符号,是想寻找差异化吗?
蔡杰:对,这方面的选择,我跟潘老师不需要太多话,就能达成共识,包括前期跟编剧在调研的时候也确定了这一点。在广州我们也想尽量避开那种(大众化的取景地)。主要是我想在电影里面体现一些私人化的观察角度,我自己不太喜欢去人太多的地方,喜欢更日常化的城市空间。《人海同游》里广州的取景地,一个是五羊邨这一带,我比较熟悉,还有就是我在黄埔的家里从阳台看到的茅岗的城中村。
南方周末:你拍广州,也没有选“小蛮腰”或者骑楼。
蔡杰:我去西关找了一下,发现那个片区对广州的城市符号的指向太传统了,然后就想找一些平时可能会路过、停留,又有特征的地方,找到了五羊邨,跟我第一份工作去了南方都市报,在这一带出入有很大关系。有时候我其实在找一个平衡,因为电影是视听的艺术,如果取景地完全没有特征,很容易被“吃掉”,所以大家要找一些符号化的地方,比如想到中国就想到长城,因为这些符号特征明确,大家一下子就定位清晰,但是,又要避免太被滥用的符号。
南方周末:有一些导演很善于拍城市,比如伍迪·艾伦拍纽约,费里尼以及他的后继者索伦蒂诺拍罗马。前几年有两部电影,《呼吸正常》和《小伟》,对广州的城市空间表现得也比较多。
蔡杰:《呼吸正常》对广州空间的表现要比《人海同游》更丰富。我问过《小伟》的导演黄梓,那部电影里许多城市空间都是在他家附近取景,围绕他熟悉的生活半径来拍。
南方周末:你是潮州人,为什么第一部长片选择拍广州和香港,而不是家乡?
蔡杰:我出生在村子里头,离潮州市区不远,小学开始去市区读书,我的高中金山中学就在牌坊街尽头,那时候牌坊街还没改造,我经常骑车经过,现在变成旅游区了。2007年我来广州上大学,成年之后,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广州度过。因为我的影片在处理我二三十岁时的感受,所以就拍了广州和香港。如果将来我要拍自己的成长经历,或者自传性的电影,可能会拍潮汕地区吧。
蔡杰导演在片场。受访者供图
不该被遗忘的“南国都市电影”
南方周末:你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了电影艺术研究方向的博士,博士论文研究“中国电影中的岭南想象”,为什么会选择做这个题目?
蔡杰:我在找博士论文题目的时候,刚好也在筹拍《人海同游》这样一个粤港题材的电影,我就想把论文当作一个必备的功课,能同步最好,去梳理之前电影的样貌,这样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创作的坐标系。我需要找到一些支点把它们串联起来。2023年6月份刚答辩完,然后电影也进入了后期,又去了釜山电影节和平遥影展。
南方周末:在你的研究里,香港电影占的比重大吗?
蔡杰:我主要梳理的是中国内地1978年以来拍岭南的片子。有一小部分章节涉及到香港电影,比方说粤港边界题材。它更像一个研究参照系所在。如果把香港电影都容纳进来的话,样本有点太多了,可能会失调。而且香港电影的产生机制很不一样,要研究的话完全是不同的路线。
南方周末:《人海同游》里,出现了荔枝、煲汤、肠粉、台风、树林这些岭南意象。你的论文里,有什么关于岭南电影的观点?
蔡杰:在回答1978到2022年中国电影怎么拍岭南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梳理了长时段的历史,从古到今一个稳固的岭南区域有什么特点,对南方或岭南有一些既定的描绘,涉及它的气候、地形、饮食、风俗、语言模式。短时段里面才是看当下的社会文本怎么进入电影里面。因此这个论文的视点挺有趣,它会让我看到巨大的一场社会变革(改革开放史)是如何与一个稳固而深远的地域文化(岭南)发生互动,最终完成一种视觉想象。比如《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就是在回望改革开放时,在中国南方城市找到了一个典型样本。我还关注了一些创作集群,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珠影厂的“南国都市电影”。
南方周末:是《雅马哈鱼档》那类影片吗?
蔡杰:《雅马哈鱼档》在当年是非常卖座的,五毛钱或者两毛钱一张电影票,放在今天换算起来,可能相当于那种票房破二三十亿元的片子。除了《雅马哈鱼档》,在当时国营厂的机制里,还包容了一些作者型电影,导演有广州本土的,也有南下的北方导演,他们聚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拍现代都市生活新的形态。
南方周末:“南国都市电影”有什么代表性的作品?
蔡杰:比如广州导演张泽鸣,他有好几部电影是围绕广州的生活来拍的,1985年的《绝响》、1987年的《太阳雨》,《太阳雨》拍摄了一个在都市上下班的女性,讲了她跟家庭的关系,若即若离的爱情,包括她的人生理想到底有没有实现的模棱两可的状态。这部电影的结局是在夜幕降临的广州街头,女孩渐行渐远消失在路灯下,没有给任何答案。这批导演可能看了一些欧洲艺术片,想把那种都市电影带进中国来。
刚好那个时候的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大家都在体验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歌舞厅,比如开始出现个体户、广告业,有人去港商的企业里面做文员。哪怕用白描的方式去描摹这些人的生活,对很多北方观众来说,也是全新的一种状态。
在当时的大趋势里,第五代导演在国际电影节亮相,《黄土地》《红高粱》使用了强形式的中国符号,创造了古老的、民族性的中国形象。“南国都市电影”在当时有很多业界期刊在讨论,但再过几年就不被记得了,观众也不熟悉了。然后随着国营厂的改制,这条脉络就断了。
岭南电影的方法与主题
南方周末:欧宁、曹斐拍的《三元里》这种实验风格的纪录片,也是南方电影的一条支线吧?
蔡杰:对,2000年也是一个节点,DV开始盛行,就有一些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当时全国很多地方有独立影展。欧宁、黄伟凯导演是从画画或广告转到独立电影来的,他们跟社群联系得比较密切,有个“缘影会”,会一起放片子,讨论片子,后来干脆慢慢协同拍片。还有摄影记者出身的周浩导演拍的纪录片。
南方周末:还有甘小二导演在粤北韶关拍的《山清水秀》,五条人、阿茂他们当时去华南师大听甘小二的课,还去做了他的群演。我看到的《雅马哈鱼档》是普通话的版本,有粤语版吗?
蔡杰:我后来看史料,其实有普通话和广州话两个版本,但是现在能在网上找到的都是普通话版,当时他们要发拷贝给全国的电影院,那个时候院线都是统一的普通话,还没有所谓的方言电影。方言变成一种宣发的可能性,去到院线,其实也就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我记得2012年我在北京读书时去看彭浩翔的《春娇与志明》,整个北京只有百老汇电影中心有放粤语版。后来很多文艺片有四川话、贵州话、杭州话都无所谓了,其实这是很有趣的电影面向整个市场的一个变化,大家越来越能接受它。
南方周末:电影观众本身也分众化了,相对小众一点的作者电影,它的方言表达本身就是你说的具身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蔡杰:对,你如果拍一个潮汕电影,里面的人都讲普通话,其实就背离了真实性。我的论文里也专门写了潮汕电影,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互动,岭南本来就有几大民系,有广府话、潮汕话、客家话。
到了2014、2015年之后,拍电影变得更容易了,设备不再是垄断性的,不一定要用昂贵的设备。在这之前,内地电影环境比较泾渭分明的一点是,有独立电影的一些影展,比如云之南影展、北京独立影像展去讨论,也有一些大的商业片,或者一些改制后的国营厂孵化的电影作品。后来分明的界限被打破,开始融合。同时中国的电影市场壮大,又有了提案、创投的机制,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电影形态。
南方周末:确实2014、2015年之后,出现了一批以岭南为背景的电影,除了前面提到的《呼吸正常》《小伟》,还有《过春天》《热带往事》等等。
蔡杰:还有杨平道的《好友》、蓝鸿春的潮汕话电影《带你去见我妈》。这些电影呈现的岭南的样貌和形态千差万别。回头看1980年代的《雅马哈鱼档》这些影片,除了把它当成一个剧情片看里面的人物之外,还可以看到很多史料性的东西:那个时代的都市广州是一个什么样貌,那时候人的生活方式、工作、饮食、家庭结构,电影天然地带有这种纪实性。所以2015年之后这些年轻导演的作品,除了有艺术表达,也有这种纪实性价值。
南方周末:岭南地区有哪些特征会反映到电影中?
蔡杰:岭南的气候是亚热带、热带的。南方是水性文化,北方是土性文化,在电影中去拍岭南,比如拍潮汕难免会拍到水域,拍粤港会拍海和珠江。水的形态成为视听语言的表征,自然就会与北方的空间和地域元素有不一样的表意符号。另外粤港之间是两套制度,还有一个跨境的属性和边界的感觉。
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商的,在饮食上,民俗的仪式感、生活的形式感上,也都体现了更重视日常趣味和更享乐的一面。这些很自然地会呈现在艺术作品里。
南方周末:是的,许鞍华就特别会拍吃饭。近几年有一些以广东为背景的影片,比如娄烨在广州拍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李睿珺在深圳拍的《路过未来》,还有孙海鹏的动画长片《雄狮少年》,这些导演都不是广东人,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蔡杰:拍南方、拍岭南的这些电影,有两条分支,本地导演会把他们的趣味点和表达放在很个体化的日常体验方面,外来的导演更多是从这个区域的议题性去切入。比如娄烨关注的是改革开放的视觉符号,李睿珺关注农民工二代、深圳作为世界工厂的一面,文牧野拍《奇迹》关注的是华强北的电子商业城,有一个关于创业奋斗的命题框架。而长期生活在深圳的导演高鸣,他拍《回南天》就有不同的方式,从气候带来的情绪、气氛和男女的情欲出发。我还看过95后导演陆晓浩拍潮汕乡镇的电影《之后的一周》,整部电影趋于生活流,讲两个即将离乡去广州打拼的少女在韩江水域小镇间的游荡,那种在地体验的视点是十分内部的,但也因此,岭南地缘就不再是电影中的一种背景。
南方周末记者 黎衡
责编 刘悠翔
- mc仁(10位中国最具影响力说唱歌手,你知道几位?热狗只排第四)
- 韩国电影18(韩国影后金惠秀为艺术献身的大尺度电影《初恋》)
- 李熙媛(一人毁掉整部剧《潜行者》里的关系户演员,演技差到让人想骂)
- 海清电视剧(《甜蜜》首曝剧照 海清任重携手“甜蜜人生”)
- 留白影视(揭秘《狂飙》对话投资方、制片人、导演、演员)
- 真探第二季剧情(全程无尿点致敬神作真探,剧情堪比福尔摩斯,国产电影学学吧)
- 韩国美女毛片(韩国CGV影院经营压力大,电影票价将上涨约5至11元)
- 过界的爱(狗血泰剧《过界的爱》刷新我的认知,儿媳爱上婆婆这是什么节奏?)
- 歌剧魅影音乐剧(海派芭蕾演绎《歌剧魅影》,足尖舞出“戏剧力量”)
- 国产剧情(不止五毛钱特效,国产剧那些没有边界感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