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频道

益德成鼻烟(津云调查】闻一闻品一品,药香浸染天津卫……)

2024年03月07日 靓嘟嘟

  中医中药,伴随祖祖辈辈中国人数千年,从药材到医理,无不表述着对生命真谛的探寻与尊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那么在天津,中医药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这是中药老味道

  走近天津益德成闻药鼻烟文化博物馆,药香透过葱郁的树荫、飘出高大的院墙扑面而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马卫东介绍,据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将鼻烟进贡给朝廷,当时鼻烟的成分主要是烟草粉末,吸闻后能起到提神的作用,因此风靡一时,只不过当年鼻烟十分稀有,仅供皇宫贵族享用,寻常百姓几乎是见不到的,直到康熙年间,吸闻鼻烟的习俗才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公元1710年,也就是康熙49年,鼻烟字号益德成在天津创立,数百年间,益德成一代又一代传人不断对鼻烟进行配料改良,不仅掺入鲜花提香,还加入沉香、檀香、薄荷等芳香类中药材,增强其醒脑开窍、活血防病的功效,后来又研制出了一些不含烟草,只含有香料和中药成分的闻药配方。

  在众多闻药当中,茉莉香型闻药算是比较经典的一种,而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传说当年宫里看管烟库的太监,不小心将几十盆茉莉花放在烟库里,跟存放在里面的鼻烟串了味儿,康熙皇帝闻过之后顿感芳香沁润、绵长不散,因此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很是高兴,由此也就诞生了这款茉莉香型鼻烟。作为津门百年老字号,益德成在继承这些老配方的同时,始终坚守着复杂的传统制作工艺,从挑拣药材、晾晒、熏制,再到封存发酵,一个制作工期往往要九十天以上,陈化储放期更是达到了四年以上。

  除了闻药,马卫东还对药酒十分有研究。京万红药业与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堂“乐家老铺”一脉相承,1914年,北京同仁堂第12世传人乐达仁先生在天津估衣街开设药铺“达仁堂”,后来专门分出一个车间用于生产药酒、黑膏药等剂型,这个车间就是京万红药业的前身。2008年,马卫东被调入京万红药业做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刚一进厂,他就注意到了一间用于储存药酒的大厂房,里面浓郁的酒香和半闲置的状态,令马卫东产生了因地制宜、把这里打造成一座药酒博物馆的想法,两年后,他跟同事们齐心协力,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而这也是全国第一家以药酒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数千年来,中国人对酒的研究与运用可谓炉火炖青,自从有了酒,这杯中之物就被老祖宗们演绎出了无数的精彩故事,而药酒,则堪称其中的精华。对汉字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酉”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是酒器,以“酉”为部首的字多与酒或因发酵而制成的食物有关,而繁体的医字同样以酉为部首,那这酒跟医存在什么关联呢?有学者认为,我们的祖先很可能是无意中食用了发酵后的瓜果汁,发现可以治疗一些虚寒腹痛之症,从而让酒与原始医疗活动结了缘。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汤液醪醴论篇”,专门讨论用药之道,所谓“汤液”指的是中药汤煎剂,而“醪醴”就是药酒,由此看来,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祖们就对药酒的医疗作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患病日久必将导致正气亏虚、脉络瘀阻,药酒将中药与酒溶于一体,其中药材可以补血益气、强身健体,酒可以辛散温通、舒筋活络,药借酒力、酒助药势更容易发挥药效,这些知识,都被马卫东依托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古籍方单和实物展品在馆中展示了出来。

  熠熠生辉的老字号

  今年76岁的王维申,曾经在天津中药饮片厂工作,研究了一辈子药材药方。早在清乾隆年间,王维申的祖辈就从山东来到天津,在老城里东门外的磨盘街,也就是今天的水阁大街上建起了宅院,并开设了一家名为广茂居的商铺,售卖自家生产的药酒和酱菜,人称广茂居王家。家里的老人告诉王维申说,当年他家酿造的药酒,大部分都是卖给那些常年在运河边上搬运货物的码头工人,不论是五加皮酒还是国公酒,主打的就是一个强筋健骨起效快,“天津卫过去卖苦力的人多,因为它有码头,那些码头工人在水面上,大冬天的不干活他凉,干活儿就出汗,能不中病吗?造成这个寒凉症、胳膊腿疼的太多了,所以就需要用这些药酒驱寒祛湿。”王维申说。

  1937年日军侵华期间,因为交通和原材料方面受到限制,广茂居的生意被迫中断,但他家位于水阁大街上的老宅却保留了下来,王维申从小在那里长大,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门口一家挨着一家的中药铺子,药香扑鼻令人沉醉,其中,赫赫有名的隆顺榕大药铺是他最常去的一家。

  据记载,隆顺榕药庄的创始人叫卞树榕,当年,这卞氏家族可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被称为津门八大家之一。为了更深入地探访卞家的历史,记者找到了今年七十岁的刘新生先生,刘新生的父亲刘华圃从十几岁就在隆顺榕当学徒,后来又连续多年担任隆顺榕药庄的经理,兢兢业业帮助东家打理药材生意。

刘新生的父亲刘华圃

  刘新生说,卞树榕1833年创办隆顺榕药庄的时候,卞氏家族已经在天津繁衍了近120年,生意做得非常大,布匹店、海货店样样经营的红红火火,根本不差钱,因此隆顺榕刚成立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对外营业赚钱,而是卞树榕自己出于对中医药的热爱,借着从南方进货的机会,倒来全国各地的药材用来给家人和亲朋好友抓药看病,店铺也不大,就设在三岔河口的针市街上,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登门求购好药材,卞树榕才盘下周围的几个小门市房,做起了药庄生意。

  卞树榕去世多年后,卞家分家,隆顺榕药庄作为家产的一部分,被分配给了卞树榕的重孙子卞俶成,1917年,留学归来的卞俶成将针市街上的老药房扩建成一栋三层楼房,作为隆顺榕成记药庄的总店,当年这栋楼一度是天津城里最高的建筑,刘新生的父亲刘华圃就曾在这里工作。

  凭借从国外带回来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卞俶成极大地推动了隆顺榕的发展,不仅使其成为了当时天津最大的中药材批发企业,还开了多家分店,说到这段历史,刘新生提到了一个人——卞俶成的孙子卞淞。见面后卞淞告诉记者说:“当年隆顺榕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它是天津第一个标准化生产的中药企业,比如做安宫牛黄,就会把安宫牛黄的生产工艺写在墙上,谁来都是按这个生产,不像以前都是师徒传承、口传心授的老模式,而这也是天津老中药企业开始转型的一个信号。另外隆顺榕的药材质量相当上乘,有些特别讲究新鲜度的药材,当天来的货当天卖不了就直接扔,而且售价还得比别人低一分。”。

卞俶成的孙子卞淞

  凭借优质的道地药材、亲民的价格,和一个个祖传经典名方,隆顺榕老字号获得了“卫药魁首”的美誉,与此同时身为中药企业,隆顺榕始终十分有担当,不论是发生战乱,还是遇到疫情,总会第一时间免费舍药,并将此作为一项传统延续了多年。

  对中医药文化的坚守、对国家和民族的爱,铸就了隆顺榕老字号漫长而灿烂的历史,作为跟卞俶成在中药领域并肩奋斗了一辈子的战友,刘华圃在新中国解放前后,不遗余力地推动中药剂型改革,1953年10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药提炼部——隆顺榕成记国药提炼部在天津竹竿巷成立,数十名全国顶尖的中药专家在刘华圃的带领下日夜钻研,先后研制出了中国第一粒中药片剂——银翘解毒片、第一个酊水剂——藿香正气水、第一个颗粒剂等数十种全新剂型的中药,既方便服用,又便于推广,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隆顺榕,这块浸染着药香的老招牌愈发熠熠生辉。(津云新闻记者 宋新新)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