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从学好语文的源头出发)
2024年05月10日 靓嘟嘟 浏览量:次
要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带领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重视对学习主体的关注,使学生爱上语文学科,激发学习内驱力。
注重情境体悟,探究文本细节。情境体悟是架起学生与文本的一座桥。这座桥搭建得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中,我尝试设置过很多情境,如情境表演、情境绘画、方言改写等。
比如情境表演。如果教师把情境设置的重点放在表演环节,课堂教学就容易停在较浅的娱乐阶段。我们班在活动前有几方面要求,一是学生要精心准备,没有精心准备就不会对角色、细节有更深入的思考;二是全班学生都要参与活动,每个学生都有任务,要么是表演者,要么是提问者;三是表演者除了要揣摩相应角色,还要负责回答与这个角色相关的一切问题;四是提问者每人至少准备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所以整个情境表演活动最精彩和有价值的部分不是学生的表演环节,而是表演后的问答环节,这个环节很考验提问者和回答者的水平。比如一个学生问道:“文中出现了一个一笔带过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陈平,请问陈平这个时候是不是已经投靠刘邦了?樊哙能够顺利闯帐会不会与他有一定的关系?”学生还提出了几个其他问题,然后被要求回答的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讲错了也没有关系,我给他们调整、补充。这些表演、提问和回答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热闹是表象,质疑和深度思考才是内核,这样的情境体悟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关注学生需求,注重课堂生成。课堂上,教师还要关注课堂生成,关注学生主体需求,把我要教会学生学什么转变为学生想学什么。
《六国论》堪称议论文的典范,在讲这篇文章最后1课时的时候,我准备和学生一起分析《六国论》的论证特点。有个学生突然举手:“老师,我觉得《六国论》这篇议论文从考试的角度看有缺点。”见他如此有“鉴别力”,我决定改变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上一堂关于议论文的作文课。于是我让学生以高考阅卷者的身份,在假设论证切题的前提下给这篇文章打分。学生先自我静心思考文章的优劣,定好文章的等级,打出分数;然后分点说明得分和扣分的理由,这是重点。在后来的分析中,他们认为这篇议论文有论点鲜明、针砭时弊的优点,还认为文章的假设、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是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他们大多数给这篇文章打了50分左右,但也说了很多扣分的理由,如字数不够、旁征博引不丰富、论证逻辑不强……最后学生以这篇文章为基础写了一篇带有自我风格的《六国论》。
这堂课的重点看似给《六国论》打分,实则另含课堂任务:一要回顾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怎样拟中心论点、分论点、议论文的题目,怎样构思文章结构等;二要从这篇文章学习论证方法尤其是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三要让学生不仅能评判,而且能实际操作。
尊重个体差异,追求因材施教。语文教学要充满生命力,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内驱力,让他们主动去学。
例如在整本书阅读方面,高中学生除了新课标规定的两本必读书目《红楼梦》《乡土中国》之外,还需要阅读更多的经典书籍。
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我们尝试让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推荐自己阅读后喜欢的名家经典书目,然后在学生推选出的众多书目中,再有引导性地选择、编制出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阅读书目。以前的阅读书目是专家推荐,现在学生自己也能参与其中,学生的推荐兴趣浓厚。同时学生对别人推荐的书目也很感兴趣,在同龄人写的推荐词的助推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整本书阅读。
在整本书阅读后的创新写作方面形式也可以放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进行有选择的写作:可以是整本书阅读后的仿写、扩写、改写,也可以是读后感、读后评、读书札记的形式。这样,从阅读到写作过程的个性化,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很大提升。
什么是好的教育?作家林清玄这样说过:“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争第一,而是唤醒其内心的种子。”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不是去教学生争第一,而是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这才是学好语文的源头。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梁平红旗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2月28日第12版
作者:程红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