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频道

牖(《老子》第四十七章读书笔记-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2024年03月07日 靓嘟嘟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通行本原文:

不出户,以知天下;

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其出弥远者,其知弥鲜。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译文:

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天下的大事;

眼不望窗,就能推理世界的规律。

如果背离了心中的“道”,即使远途奔忙,所知道的道理却很少。

所以,有“道”的圣人即使不远行也能知悉天下,不窥见也能明晓事理,不妄为而能有所成就。

逐句解释:

不出户,以知天下;

足不出户,便能知道天下事情。这是说心中明了,内心清净。通过外界消息和蛛丝马迹,稍加分析,便能够掌握天下大事了。

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窥牖:窥,从小孔隙里看;牖,音yǒu,窗户。

不透过窗户瞭望,也能掌握天下的规律。这是做到了明心见性,不再受困于内心的狭隘,从而洞悉了万物的运行规律。

其出弥远者,其知弥鲜。

弥:更加、极甚。

出行得越远,对于“道”的理解就越少。这是因为背离了失去了“道”,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就会南辕北辙。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不见而明:也有写不见而名,意为不窥而明天道。 弗为:不为,无为、不妄为。

所以圣人(或统治者)即使不出门,也知道天下的大事,不亲眼所见也能够心中明白,不任意妄为而能够取得成就。

心得总结:

本章老子讲的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笃守内心的宁静,反而可以知晓天下大事,洞悉万物的运行规律,最后终有所成。这与前面章节提到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一脉相承的。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不是因为秀才聪明或有特异功能。而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通过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思想,后来的读书人结合自己的分析和总结,就可以掌握事物的运行规律。掌握了天下事物的运行规律,就可以推理出当前的形势。世界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过去的历史事件就是当前形势的一面镜子,足以让我们看得清楚。

万事万物是都有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当我们的行为合乎于“道”,保持质朴、摒弃私欲杂念,顺天应人,便可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需要你打开窗户向外看,也不需要你涉足远行,只需做到内观其心,致虚极、守静笃。这时候对于世间万千事物,就都能了然于胸,不再有困顿迷惑了。

当然“足不出户、不窥于牖”这只是比喻,并非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通过书本的知识和对外部消息的观察,把两者结合,即使身处象牙塔中,也可以理清事物的发展脉络。秀才不出门是在学习,在用功,也在倾听,不是真的漠不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读书人虽然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对于家国天下,依然时刻牵挂在心。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如果背离了“道”,那么人走出去越远,知道得就越少,这就好比贪婪之辈走再多的路,过再多的桥,也只是看看风景而已,最后“乱花渐欲迷人眼”,反而变得昏聩迷糊。而有“道”之人,以开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即使眼无所见,耳无所闻,也能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

如果人的心智活动向外奔逐,就会使思绪纷杂、精神散乱,就好像镜子上面蒙上灰尘。老子认为,人应该加强对自身的修养,摒弃私欲杂念,清除心灵的污垢,保持内心的清净,这样对于一切事物就能清晰明了。“身为心之宅,心为神之舍”,只有心不外驰,神守于舍,不忘初心,不为外物所惑,保持清静无为,才能终有所成。

附帛书版: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