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新闻

科程(古生物学家耗时七八年,修复了两只“坦克龙”)

2024年05月09日 靓嘟嘟 浏览量:

两只叠压保存的达泰龙复原图(绘图Kaitlin T Lindblad)

甲辰龙年到来之际,两只晚白垩世的甲龙登上了专业期刊《脊椎动物解剖学·形态学·古生物学》。它们发现于2016年江西升会昌县贡水河沿岸的道路施工工地,古生物学家整整花了七八年,才成功将其破碎不堪的化石骨骼拼接复原。


甲龙是一类非常著名的恐龙,生活在晚白垩世的北美和亚洲。从头到尾有大量的骨板覆盖,是甲龙类的最大特点,因此常被称之为“坦克龙”。其中,甲龙亚科成员尺寸较大、头身都较宽,并具有发达而酷炫的尾锤。既有铠甲又有大锤,这种“攻防一体”的威武形象,使它经常出现在影视荧幕上与霸王龙对抗的场景中。


今年2月15日发表的这两件甲龙亚科标本,发现于江西会昌县上白垩统周田组地层中。为庆祝中国甲辰龙年新春,古生物学家将其命名为“英良达泰龙”。论文主要作者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介绍,属名达泰龙中的“达泰”取自中文“通达、安泰”之意。


2016年,会昌县贡水河沿岸正进行道路开挖施工。当地有细心村民注意到,散落在路边的紫红色碎石块中,隐约可见一些白色骨质物体。于是,这些村民将其拍照上网询问。


时任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化石吧大吧主的钮科程告知村民,这些可能是恐龙化石,建议联系相关科研机构现场勘察。直至2018年,钮科程偶然发现,这些碎石块由于过于破碎而无人问津,后被村民捡拾收集起来,并保留在当地。在钮科程的努力下,这些碎石块被捐赠至博物馆,并开始了后续清修保护与科研工作。


达泰龙化石标本破碎不堪的原始状态(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该博物馆供图)


经过长达数年的耐心拼合修复,两只叠压在一起的甲龙标本逐步呈现出来:两件标本均是亚成年个体,体长约3.5至4米。


该论文的两位作者、加拿大自然博物馆乔丹·马伦教授和宫下哲人教授认为,达泰龙的发现是对晚白垩世早期甲龙亚科化石记录的重要补充,为解释甲龙亚科与非甲龙亚科的甲龙科恐龙的分异提供了新的证据。


达泰龙的前颌骨突出,有与其他大部分甲龙亚科相似的、标志性的颅部突起,而覆盖在下颌和喉部的多边形骨片,就像锁子甲一样保护着动物的咽喉。其尾椎骨被骨化的肌腱包裹,大概率是为了支撑尾锤。


“达泰龙独有的特征是脸颊两侧有一对小型的轭骨/方轭骨角,并向外伸展。”邢立达介绍,达泰龙的形态学特征介于早期的甲龙科和后期衍生的甲龙亚科之间,经过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团队认为达泰龙处于亚洲甲龙亚科的衍生类群或与发现于蒙古和中国北部的绘龙构成一个姊妹类群。


叠压在一起埋藏的达泰龙也为甲龙类的行为学方面提供了额外的信息。这种埋藏姿态也在发现于蒙古和中国北部的绘龙身上出现过,间接说明了绘龙的群居行为。不过,由于两件达泰龙标本是沉积在河流或者湖泊之中,无法确凿是否原地埋藏,研究团队认为这也很可能也和甲龙类的群居行为相关。




<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