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频道

潘金(他是一代“顶流小生”,俞振飞对他的一句评价震动圈内外)

2024年03月08日 靓嘟嘟

温州是南戏故里,旧时地方戏剧活动活跃,明姜准《岐海琐谈》有“永嘉每岁元夕后,戏剧盛行”的描述,可见,节庆看戏是温州人的传统。


临近春节,随着“戏从温州来”的文化品牌不断打响,温州各地戏曲迎新的氛围愈加浓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位以“小生”角色名扬全浙,据说连纱帽都有戏的瑞安籍戏曲名伶——杨银友。


梨园世家走出永昆小生


杨银友(1910或1911-1993),出生在瑞安东山上埠的梨园世家。他的父亲杨金水,是晚清时期“新益奇”乱弹班的正旦,大哥杨裕友、二哥杨友娒也都在戏班工作,一位是戏班掌班,一位是正生演员。


杨银友


杨银友自幼随戏班辗转,在戏剧文化的耳濡目染中长大。13岁时,他进温州“新高升”乱弹班习艺,拜卓子卿为师,习正生;15岁时进“新凤玉”乱弹班,开始登台表演;16岁时,他进入“大三升”乱弹班,改演小生。民国时温州戏班新旧交替很快,杨银友相继在“大三庆”“新润玉”等乱弹班及“二二剧团”演正生和小生,戏路较宽。


温州人旧时热衷看戏 叶新人/摄


1934年左右,杨银友拜昆剧戏班“新品玉”的潘金池为师,专攻小生,此后更以永昆小生应工,先后在“新品福”“新同福”“一品春”等昆班戏社搭班,赴浙南各地演出。他的粉墨生涯随之进入新阶段。因善取百家之长,且对艺术精益求精,兼具天赋和努力的杨银友,作为“小生”声名鹊起。


名家剧团的“小生专业户”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温州昆班的演绎活动一度停止。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原“新同福”“新品玉”“江南春”“一品春”等班社的流散艺人共同磋商,成立巨轮昆剧团(永嘉昆剧团前身,后简称永昆)。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温州昆剧硕果仅存的唯一建制剧团,巨轮昆剧团吸纳了当时一批戏曲名家,有生角杨银友、杨永棠,旦角陈雪宝、周云娟、孙彩凤,老旦章兴娒,老外徐金宝,净角周介麟,丑角缪立周,正吹徐剑鸣及导演李冰等约30多人,堪称卧虎藏龙。


鹿城区公园路上的“南戏故里”碑刻


杨银友加盟巨轮时已逾四十,经过多年生活磨砺和舞台实践,他的演绎达臻成熟,成为剧团的当家小生,演过《荆钗记》王十朋、《琵琶记》蔡伯喈、《连环记》吕布、《十五贯》况钟、《八义记》程婴、《跪池变羊》陈季常等40多个大戏的主角,可谓新中国成立后,温州戏曲界的第一代“顶流小生”。


为人谦逊的他,对艺术有着很高追求。他不断学习新思潮,在传统永昆的风格上,继续对唱腔、形体动作等进行创新,比如眼神变换和细腻的形体动作,刻划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在情绪,使观众身临其境。因此杨银友演绎的小生,不仅有成熟的艺术表达,还具有十分鲜明的个人风格。


俞振飞评价“南昆北昆,不如永昆”


杨银友的作品中,以《荆钗记·见娘》最为有名。


这折戏讲的是王十朋考中状元后,因拒绝万侯丞相招婿,被调到偏僻地方做官。他写信到家乡让妻子钱玉莲一同赴任,却被人偷改书信,致钱玉莲误解、投江自尽。王十朋后与母亲相见,得知妻子投江后,悲痛欲绝。


《荆钗记·见娘》剧照,杨银友饰演王十朋 江文成/摄


杨银友将王十朋见母过程中的思念、期盼、喜悦、疑虑、惊诧、悲痛等复杂情绪一一呈现,他细腻的表演刻画了王十朋敬母爱妻的情感,塑造了主角淳朴却坚韧的形象。


1957年5月,温州市举办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杨银友、章兴娒等人主演的《荆钗记·见娘》斩获大奖。他凭借层次感强烈的表演,收到极佳的舞台效果,获表演一等奖。


同年10月,该戏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杨银友精湛的演绎再次让观众倾倒,令中国戏曲界同行为之侧目。当时,中国昆剧大师俞振飞也在台下看戏。终场后,他特意到后台称赞杨银友:“表演细腻,叠步很美,甚至连纱帽翼上都有戏。”他还说出一句震动戏曲界的评价:“南昆北昆,不如永昆。”此话一出,《浙江日报》《戏剧报》等媒体相继发表评论文章,永昆因此在全国名声大噪。


1957年,杨银友等永昆演员和俞振飞及浙江昆苏剧团成员合影,前排左三为杨银友,前排右二为俞振飞


戏曲名家、曾任上海昆剧团团长的蔡正仁年轻时也曾看过杨银友的《荆钗记·见娘》。杨银友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表演,给蔡正仁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王十朋迎接母亲时,用“麻雀步”急促的方式奔前跪迎。这种步伐有别于昆剧小生常见的抖袖整冠、踏步徐行、正礼参见的标准表演,却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角色百交加的情绪。后来,蔡正仁在自己的表演中有意识地吸收了这种“麻雀步”的表演手法。


他为永昆传承、振兴而奔走


1957年秋,温州市文化处主导成立新中国温州第一个戏曲训练班。杨银友、杨永棠等永昆艺术家担当班级导师,将一身本事悉数传授。


当时的昆剧学员有叶德远、陈崇明、陈欣欣、林媚媚、王友圭等人,其中不少人成为永昆舞台上的名角。


《张协状元》剧照,林媚媚扮演张协


说起恩师杨银友那一辈戏曲人,如今已是永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林媚媚回忆:“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是永昆艺术顶峰时期代表人物。他们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和人格魅力至今仍让我念念不忘。”


杨银友在退休后的数年里,积极去全国各地传艺,并出任永嘉昆剧振兴会会长,为振兴永昆奔走。他的弟子林媚媚也将传承昆曲视为使命。永昆传习所成立之后,她和一众热爱永昆的戏曲人义无反顾地参与其中,编排经典、培养弟子,用自己的一生见证永昆这一文化瑰宝的再次繁荣。


参考资料:
1.《东山上埠有个梨园世家》沈洪保

2.《温昆的历史启示》孙崇涛

3.《昆曲摭忆》朱锦华

4.《大先生 大朋友——俞振飞与浙昆人的情缘》张一帆

5.《生活气息浓郁的永嘉昆剧<见娘>》曾一知


编辑:倪 曲

美编:小 叶

审读:何光明

终审:陈锦海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