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新闻

王立刚(史鉴|王立刚:今天我们如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中小学传统经典教学的理论及相关问题)

2024年03月08日 靓嘟嘟 浏览量:

本文共7876字 预计阅读时间19分钟



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以下简称“传统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在中华文化发展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也有重要地位。在传统文化教育有关议题不断深入的新时期,传统经典在中小学教学中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许多从事教育实践的人忽略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区别,不正视传统经典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差异,传统经典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面临“可不可以‘注解’”“是否可以‘翻译’”“是否应该背诵”这些基本疑问,诸多基本问题的存在让传统经典在教育实践中被误解。这些问题需要在综合传统教育发展与现代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做出反思,以弥合传统经典与现代教育之间的裂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多样的内容体系,既有像《论语》《孟子》这样的传统经典,也有像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这样并不依赖经典文本的社会经验、文化常识,也有像跳绳、剪纸这样在教育活动中要依靠动手练习的内容。不同内容的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存在形式有明显的差别,传统经典的最大特征在于必须依赖文字,甚至必须以经典原文为学习的基本载体。比如,一定要学习《论语》的原文才能称之为学习《论语》,而只是学习《论语》的思想背景、历史影响等内容无法称之为真正学习了《论语》。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的主流教育一直选择将早期儒家经典文本作为教育内容。由于中国历史太过悠久,在唐宋以后,年龄较小的儿童在接受教育的最初阶段阅读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的经典著作具有很大的难度,于是社会上大量涌现了专门面向儿童的蒙学读物。这些蒙学读物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围绕早期儒家经典或为阅读早期儒家经典做准备的。在历史上,这些类似于今天中小学教材的传统蒙学读物也被视为适合教育的古代经典。


传统经典构成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中最基干、最稳定的组成部分,其稳定性主要是由传统经典以文字为载体的属性所决定的。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等固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渐积累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受到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多方面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一些内容逐渐变得丰富,也有一些内容则逐渐消失。关于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的文献记载有很多,但是没有一种文献能够完整地包含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所代表的全部文化内涵,大部分有关记载都是零散的,分布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文献中。今天的人要想认识二十四节气或十二生肖的相关内容,很少借助文献,而更多的是借助人生经历、社会经验的代际传承或社会传播,这些内容明显不属于传统经典。


相比之下,像《论语》《孟子》这样的传统经典两千多年以来保持了内容的稳定,无论是文字组成,还是内容结构,今天的人所看到的《论语》《孟子》与两千多年前司马迁看到的内容没有太大差别。


传统经典依托于文字的传承而存在,能精确地透过历史时空走进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中,这对于维持中华文化的稳定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基本架构保持了稳定,接受过系统的基础教育的当代人,照样能够比较通顺地读懂两千多年前的一些重要作品。由于传统经典的存在,与文字作品相伴随的文物制度、社会风俗也一直在一个固定基础上不断演变,当代的老百姓仍能够十分清楚地理解两千多年前人们的伦常生活和文化习惯。


历史上,中华文明曾经历过多次危机。可以说,正是传统经典的存在让中华民族的思想在跌宕起伏的历史时期保持基本稳定。这并不是说历史上留下的所有思想、所有说法一定正确,而是说传统经典著作构建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基本取向。每一代总是在更古老的前代的基础上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相对宏观的价值观、相对细节的生活价值共识。每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基本礼仪、社会习俗、道德取向,乃至建立法律制度的基础原则等,都必然拥有思想的基础,都需要在前一代的基础上做出充分的吸收和继承,才能真正形成本时期的制度、思想、文化、礼仪,乃至于各种生活细节的规矩,这一庞大的文化体系是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思想基础、没有任何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凭空构建起来的。传统经典的存在保证了即使遇到战乱也能维持这种历史传承的基本稳定,保证每个时期在重建之初就能迅速确立基本的思想基础,迅速建立起主要价值的共识,进而在此基础上恢复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习俗与法律制度,进而更快地建立社会秩序,不断提升文明的层次。


在每个历史时期,传统经典都会成为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一代代青少年都要学习传统经典,以不断维持建立社会秩序的思想基础,减少不必要的破坏,在此基础上不断创造出属于各自时代的、新的经济文化成果。




传统经典距离当代社会的时间十分悠久,即使成年人也经常对于经典中的话语感到无法理解,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很多经典中的话语好比天书一样难以理解。即使这样,很多人仍然认为应该从小就阅读传统经典,在小时候对传统经典的内容留下基本印象,就像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中播下了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理解的程度更加具体、更加深刻,曾经读过的传统经典内容自然就会变得能够被理解,成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重要来源。在教育活动中,正是因为一个人在年龄较小时所接触的事物相对单一,所以用于学习的时间也相对集中,可以为传统经典的阅读、朗诵乃至背诵花更多更集中的时间,这时候所建立的记忆可能也更为牢固。从小就学习传统经典,即使不甚明白、不甚理解也没有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理解,这是一般意义上人们认为的学习传统经典的基本缘由。


实际上,传统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主要在于其提供了一系列思维方式。一部书不会自产生之时天然就成为经典,而是经过历史的洗礼才成为经典,经过一代代人的讨论与研究才成为经典,经过思想的激荡才成为经典,经过一代代先哲的反复解读和阐发才成为经典。传统经典之为经典,不只是因为传统经典本身的文字是经典,更是因为传统经典在历史上逐渐形成了层积的思想体系,包含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和阐发,这一体系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经典。因此,能够不断被人熟知并流传到今天的传统经典,不只是因为文字本身,而是因其内容曾经影响过一代代先人的思想和生活。


对于教育活动来说,学习一个字,首先学会的往往是这个字在当代语言交流中的用法,但实际上每一个字都曾在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几千年的流传,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如果一个人在认识一个字的时候不仅能掌握其在当代的用法,而且还能够知道两千多年来的更多层次的用法,那么这个人所拥有的思维体系就会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生、社会的认知也就能够变得更加深刻。传统经典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其文字才能存在与传播,所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的产生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历史层级的形成对每个字的多样化的解释实际上就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多种思维方式留下的痕迹,要获得这种多样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办法,而阅读并且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传统经典的解读是重要办法之一。


对于不是专门从事传统经典研究的专业人员,而是接受基础教育的青少年儿童来说,学习传统经典主要的落脚点在于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一般来说,传统经典所涉及的文字是两千多年前的文字,表达的思想也是当时的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人的思想中,无论是基础概念,还是思维逻辑,还是思想体系,都与今天存在极大的差异。由于文献散佚,今天所看到的传统经典文本只是当时人思想的一些片段,对这些片段的阅读远不能实现对当时人的思想的精细化理解,所以一般看来,古代人的语言和思想远没有今天这样精细、实用。不过,重要的是每个人总要先吸收所在时代之前的思想,学习使用前人留下的概念,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传统经典在很长时期内滋养着社会大众的思想,许多重要的思想家都曾针对更早时期的传统经典内容作出过自己的思考。阅读传统经典实际上相当于与前代许许多多伟大的灵魂进行交流,不断学习各个伟大灵魂的优点,领会他们的长处和优势,思考他们留下的未解之意,斟酌他们形成的概念和思想,进而建立自身的文化思想。这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也是传统经典教育的重要环节与重要落脚点。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杂志2024年第2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





<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