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八卦

张圆(大明星张圆:43年婚姻催人泪下,离世5年后,老伴追随她而去)

2024年03月08日 靓嘟嘟

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凭一部校园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

让一个师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随着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流传至今。

影片中的“冯老师”和蔼又温柔,善良又可亲,符合“最佳老师”的模样。

而影片外,饰演“冯老师”的影星张圆同样符合“最佳妻子”的模样

1958年,32岁的张圆带着女儿张宜庄,二婚嫁给了长影厂的著名导演于彦夫。

之后夫妻携手43年,白首不离。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专业的演员,作为60年代“22大电影明星”之一。

演得了“老师”,扮得好“特务”,曾贡献出新中国“荧屏第一吻”

张圆活跃于银幕前为观众奉上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

而隐身于幕后,她给了丈夫和一双儿女最好的家……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926年出生于河南的汲县,张圆只在小时候过过一阵好生活。

8岁时父亲因病过世,之后母亲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生活日渐困顿。

“我成绩好,只是4年级上完,我妈说‘妞,家里没钱了’。我就不上了。多难啊,家里人饭都要吃不上了,怎么能花钱去读书。我就开始做家务,做农活……”

可爱读书的孩子就算在田间地头,依旧会抽出空档找书读,去到学校做旁听生。

在表姐的杂志《戏考》中看到一些电影故事,与表演技法有关的内容后。

年幼的张圆便时不时会幻想,演员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1949年迎来新生活,张圆也有了继续上学的机会。

先是通过考试进入华北联合大学第三部,然而命运弄人,只上了半年她就因病退了学。

好在康复后再次考学校,她先是成了央戏普通科演员班的一员。

半年后进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演员系,与李亚林、李琳琅等人成了我国第一批正规表演专业的学员。

两年多后加入北影厂演员剧团。

1955年,严恭导演要拍摄校园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

副导演苏里等人在北京的各小学中挑出了李锡祥、张筠英、赵维勤等小演员。

而少先队辅导员“冯老师”一角,严恭导演直接拍板,选中了北影厂的张圆。

那是我第一个角色,严导给了我很大的信任,我就觉得绝不能让信我的人失望……

为了切身拥有“老师”的经历,张圆来到学校亲身体验3个月。

在教室里旁听,私下自我讲课,和学生们朝夕相处。

真正融入其中,“我其实没在演戏,孩子们的善良、热心、纯真很打动我,我是被他们带着用真情实感,传递了一种朴实的善意。”

29岁,张圆因这部电影大放异彩。

之后10多年,她始终以“老师”的身份,与她的“学生们”保持着联系。

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张圆与长影厂的年轻导演林农等人成了关系良好的朋友。

1956年,张圆演出了个“中国第一”。

郭凯敏和张瑜合拍的《庐山恋》,至今被人称为“新中国银幕第一吻的电影”。

其实这个“第一”,应该是张圆和温锡莹、卫禹平等出演的《沙漠里的战斗》。

这部影片讲述了驻守天山的某师承担了开发生产建设的任务。

在侦查科长“杨发”的带领下,历经艰辛找到水源,将荒地开垦成良田的故事。

张圆饰演女技术员“张珍”,在与“杨发”并肩奋斗的过程中萌生情感。

两人在戈壁上互诉衷肠,深情拥吻的一幕,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和出演《祖国的花朵》一样认真,张圆去学校学习地质知识,去拍摄地接受劳动工作。

剧本中的“张珍”会骑马,平原地区长大的张圆就拒绝借位拍摄,与马儿拗起了劲。

那个马啊,刚开始根本不受控制,我被摔下来太多次。身上都是淤青,有一次摔得我觉得腰都要断了,导演说要不算了吧,我就不。幸好,困难还是被战胜了。”

鸿雁传书,传出婚姻

从喂马遛马培养感情开始,到慢慢掌握骑马技巧。

最终完成剧中骑马镜头的拍摄时,“我那个自豪啊,没将就没敷衍,我尽最大力对待导演和观众,我无愧于做个演员!”

也正是这副不服输又坚强的性格,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为张圆吸引来了一位优秀的男人。

于彦夫出生于1924年,比张圆大两岁,18岁就成了电影演员。

东北电影公司刚成立时加入其中,1949年第一次当导演,与林农、武兆堤等人相交甚好。

1956年,他与这几位好友一起被“打包”送往北京进行导演专修。

“我们就聚一聚吃个饭,林农开的口,他说有个很不错的朋友,32岁,叫于彦夫,有文采有气度……他说得这人太好了,我就说不行,我离过婚,还有个女儿,不合适……”

而在此之前,张圆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早几年离婚带着女儿张宜庄独自生活。

这些年拍戏她走到哪里都带着女儿一起。

将一颗心分一半在事业上,另一半留给女儿,张圆对个人情感并不抱太大期望。

在她心里,演好戏,带好孩子就可以了。

“你还年轻,宜庄还小,有个完整的家庭才好。你只见一见,我打包票,这人绝对品行不亏!再说了,他好你就差了吗?我觉得你特好,你们完全相配……”

武兆堤一点点劝说,最后直接定下时间和地点:明天下午2点,北海公园不见不散。

知道朋友是一番好意,不知道该怎么拒绝的张圆只能如约前往。

“看不出来是个导演,他话不多,有礼貌。我把我的情况都说了,觉得他对我没什么想法。因为不管我说什么,他回答都很敷衍,不是‘这样啊’,就是‘哦,挺好挺好’……”

但张圆不知道,于彦夫已经从朋友那里听过不少有关张圆认真工作的故事。

还未见面他就对眼前的女人很有好感,见了面更是心中欢喜。

只是紧张,他也想给对方留个稳重的印象,没过多开口。

见完面张圆就将这件事抛之脑后,没想到在外拍戏的她竟然收到了于彦夫的信。

没有写风花雪月与好感思念,这个男人只将自己的经历和正进行着的生活如数告知。

看着对方用朴实的文字分享生活,张圆也慢慢回信。

她会说说自己对于演戏的坚持,讲讲自己的烦恼,笑谈所见所闻。

通信近两年,均忙于事业的两人很少见面,却也成了最熟悉彼此的人。

而张圆在《探亲记》剧组与桑夫和谢添熟悉之后,谢添竟然也有了保媒拉线的念头。

“我有个兄弟叫于彦夫,现在在云南导《芦笙恋歌》。他人很不错,以我看人的眼光,我觉得你们真合适。等拍完这个我介绍你们认识吧,千万莫推辞!”

这话一出张圆就笑:“你觉得我跟那个闷葫芦哪里合适?

这一问谢添就拍手直呼有戏,原来是认识的,看起来还不讨厌。

于是好话像是不要钱,一边夸张圆贤淑坚强善良,一边讲于彦夫才华横溢踏实上进。

当天晚上张圆就写信给于彦夫,将此事好一阵打趣。

而半个月后收到的回信,开篇就是“张圆同志,我斟酌再三,有些话还是要向你说明,希望你不会觉得唐突……”

一封长长的告白信看得张圆脸红心热。

原来于彦夫不是不会说话,只是为显尊重,从来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被一个人这样珍重,张圆的心里有感动,更多的是想要与这个人相守一生的冲动。

拍完电影回到北京,郑重地回信一封。

之后32岁的张圆拉着女儿张宜庄,嫁给了紧张地说话都结巴的于彦夫。

心有彼此,相互成就

一个是北影厂的演员,一个是长影厂的导演,新婚小夫妻因工作开始异地分居。

“我们休息时间很难碰到一起,那两年好像每天都在路上。不是我去他的组,就是他去我的组,钱全扔给铁路部了,也不觉得辛苦,你说奇怪不奇怪……”

而为了和妻子有更多在一起的时间,于彦夫开始邀请张圆出演自己的电影。

从《徐秋影案件》中的“特务邱涤凡”,到《水库上的歌声》里的记者“张虹”,还有《笑逐颜开》中善良贤惠的“何慧英”……

北影厂的领导赵子岳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知道夫妻分居总不是办法,于是帮张圆打申请,将其调往了长影厂。

也正因如此,两个人终于能够过起真正的夫妻生活,之后也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没要求妻子为家庭放弃事业,于彦夫一边对继女始终如一地好,一边分担家中事务。

出于对张宜庄学业的考虑,他接来自己的母亲在家中照顾女儿。

也想到母亲的年纪,照顾两个孩子恐怕有压力,于是他将儿子绑在身上行走于各个拍摄地

张圆感动于丈夫的所作所为,也尽量多参与丈夫的拍摄,与丈夫一同照顾孩子。

从不会说因为有夫妻关系,于彦夫就在选角时“避亲”。

“张圆很优秀,她对待工作永远认真执着,谦虚细心。我没见过比她更好学的演员,对于电影的热爱,她不比任何人少。没人说我以公谋私,她的演绎就是最好的回答。”

而从1958年到1966年之间,张圆走上演员高峰。

乘着《东风》开始《船厂追踪》,用“董永贞”唱响《羌笛颂》。

看着《太阳刚出山》,将“林支书”演得朝气又有希望。

还在《炉火正红》中饰演工程师“年凤仪”,成为《景颇姑娘》中的“李医生”。

1964年,林农邀请张圆出演《兵临城下》。

与李默然、庞学勤、中叔皇等知名演员搭档,她的“杨玉芳”也毫不逊色。

之后和史可夫、卢桂兰合作《特快列车》,与赵文瑜、白德彰演绎《雁红岭下》……

扮什么角色,像什么人物

张圆一人千面的演出,让她在60年代初,与赵丹、白杨、张瑞芳、王丹凤等人并列中国“22大电影明星”。

而妻子优秀,丈夫也毫不相让。

《夏天的故事》《自有后来人》《万木春》、戏曲片《节振国》……

于彦夫陆续执导了多部优秀影片,在导演领域积累下不菲的声明。

于彦夫(右)在电影拍摄现场

只是1966年,42岁的于彦夫没来得及将戏曲片《天天向上》收尾就进了“牛棚”。

突如其来的运动打乱了张圆的和谐又美满的生活。

她让已经半大的女儿张宜庄拉紧儿子的手去上学。

之后中止工作,一边关心着丈夫一边在职工食堂卖饭票。

“起早贪黑啊,动不动还有一些公开批评。张圆很坚强,她不仅自己扛下来,还不停鼓励我,让我别丧气。我们已经算幸运的了,一家人都还在一个地方……”

那之后整整5年的时间里,张圆将女儿送进社会参加工作,也用双手担起儿子的学业之路。

直到1971年于彦夫被解除“监管”,她才稍稍舒出一口气。


1959年电影《笑逐颜开》剧照(张圆饰妇女队副队长何慧英)

只是工作不得开展,于彦夫郁郁寡欢。生怕丈夫的精气神被击垮,张圆急得眼睛通红。

我知道他热爱电影,这里面有他的理想。他放不下。我只想让他高兴一些,人生多短啊,就要去追求自己喜欢的。

于是鼓励丈夫有所行动,就算不能拍摄,也要不忘前行。

有苦有甜,少苦多甜

受妻子鼓舞和武兆堤等人开始创作剧本,1973年,于彦夫组建创作组奔赴大庆油田。

想要创作并拍摄一段“石油人”扎下根为国贡献的赞歌。

从实地了解到一点点查阅开油记录,之后还深入甘肃玉门、陕西长庄等油田基地。

于彦夫用2年时间创作并拍摄电影《创业》,1975年,中国影坛建国以来极优秀的工业题材影片即将登上银屏时。

他却再次被扣上“帽子”。

“我女儿很劝我,让我静一静,等一等。但我爱人说只要是我觉得应该做的,想要做的,就大胆一些,别怕东怕西,她就永远支持我……”

于是顶住压力力辩身上的“十条罪”,铿锵的声音惊动了领导人。

这一年,包含了于彦夫心血的《创业》正式上映,观众好评如潮。

1976年,自由的风开始吹拂。

于彦夫一把拉住在食堂卖饭票的张圆,告诉她可以再当演员了。

而此时的张圆整50岁,她想了又想之后决定挑战自己——当导演。

她说想导我就没道理让她失望啊。再说了,我爱人很厉害,我一直坚信,只要她想,没有她做不好的事!”

之后于彦夫带着张圆一边通过实践传授经验,一边寻找机会让妻子真正上手。

70年代中后期,副导演张圆先后完成了故事片《熊迹》《谁戴这朵花》的相关拍摄任务

1979年她与薛雁东合作导演的故事片《红牡丹》,是其作为总导演拍的第一部电影。

“就好像是一点点养大一个孩子,看他成型、圆满。这太有成就感了,我喜欢拍电影。”

1980年,张圆开始和丈夫并肩合作。

他们共同导演了《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鸽子迷的奇遇》《陆军见习官》《中国的“小皇帝”》等影片,收获了观众的众多好评。

正所谓“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张圆和丈夫携手拍摄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影片。

而在共同创作的道路上,因为共同的梦想和共同的追求,两个人的心靠得更近。

“一辈子没说什么肉麻的情话,就是陪着对方,陪着就是最了不起的事,更何况我们的爱情和事业还能在一条道儿上,这是多大的幸运啊……”

于彦夫总说感谢张圆,因为妻子给了他幸福美满的家,给了他34岁之后满满的心安。

更给了他可以追求自我,纯粹为电影世界奋斗的机会。

而张圆也总是感谢于彦夫,说爱人对她事业上的尊重,对她本人的爱护,让她一辈子幸福,也让她有所成就。

嫁对了人,就是夫妻共同进步,相互成就,一生相守,彼此珍视爱重。

1990年,于彦夫执导完电影《那年的冬天》告别影视圈。

年逾60的张圆果断跟着丈夫的脚步退了休。

“我们身体都不是很好,经常在外跑徒惹孩子们担心。退下来养老也没什么不好,我们就过简单生活嘛……”

仍然相互扶持,相互陪伴,共同享受着属于彼此的晚年生活。

闲暇时约上朋友一起出游钓鱼,在家就吃着家常小菜,感受人间至味。

然而,幸福的生活最终定格在2000年,74岁的张圆因病离世,给于彦夫留下了深入心扉的悲痛。

两人相濡以沫43年,过去恩爱种种历历在目。

而在思念中度过5个春秋,81岁的于彦夫也于2005年与世长辞。

张圆和于彦夫的人生虽然画上了句号,但他们却给中国电影史留下了无数瑰宝。

吃过苦,尝过甜,经历过辉煌,也承受过挫败,最后都归于平淡。

张圆对待事业全力以赴,对待爱情赤诚真挚,与丈夫相守43年。

她看似平凡的一生,其实诉说着最美好的人间流年……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