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频道

张邦彦(兰州火车站被投诉存在“错别字”,70年竟无人修改,背后大有深意)

2024年03月10日 靓嘟嘟

1

最近,安徽高校录取通知书错别字事件引起了网络热议。

人们由此想起了兰州站匾额上的那两个错别字。

据说这两个错别字已经存在了70年之久,中间无数游客向火车站工作人员提出投诉。

但是火车站的“错别字”却始终是一字未改。

甚至工作人员还称:不是我们不改,是想改也改不了。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说?这个牌匾到底是有何来历?

2

我们知道,甘肃是一个旅游大省,而作为省会的兰州又是众多甘肃旅行路线的必经之路。

可是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下了火车,准备好好感受一下西北风情的时候,却被兰州火车站上的两个巨大的“错别字”给雷住。

“兰州人居然把兰州二字给写错了,真是可笑”,一个外地游客指着兰州火车站牌匾上的“兰州”二字说到。

按照我们从小的写法,兰州的“兰”字上下两横较长,中间一横较短;“州”字的中间和最后一竖都是垂直的,没有弯钩。

但是兰州火车站的“兰州”二字却不一样。

人家的“兰”字中间一横与最下面一横同样短,只有最上面一横较长;“州”字的中间和最后一竖还带弯钩。

这在大家看来,不是错别字,又是什么?

于是,游客们开始纷纷议论,说啥的都有。

有人认为可能是工人安装时,因为一时大意,把字的结构给装反了。

这种说法如果解释“兰”字倒也合适,可是又如何解释带钩的“州”字呢!

于是,又有人解释说,八成是因为灯管不亮,质量太差,导致笔画有所缺失。

可是,如果因为这样,那70年来,那么多人投诉,工作人员又为何不改呢?

其实,并非是工作人员不把投诉当回事,而是他们真的有难言之隐。

3

但凡了解过这块“兰州站”匾额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两个“错别字”真就不是工作人员改的动的。

因为这两个“错别字”与一位叫张邦彦的书法大家有关。

1914年,张邦彦出生于甘肃天水张氏家族。

张氏家族是个名门大家,书法艺术世代相传。

受家族优良环境的熏陶,张邦彦10岁就开始临摹颜真卿的《多宝塔》,13岁左右就已经颇具书法功底。

有了这种天赋,家族的长辈们自然是对他刮目相看,将他视为张氏家族的“未来之星”。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张邦彦将会被送入名校,毕业后继承祖辈们留下的雄厚家业。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因为天灾人祸,张家家道中落,张邦彦也被迫辍学打工。

不过,是金子哪里都会发光。

因为字写得好,张邦彦被当地县里的报社看重,将他招进来,负责缮写、印制工作,这让他得以发挥自己的一身才华。

1946年,他因书法优秀,被调去省级组织工作,负责给省级大吏写应酬文字。

也正是这次调度,让张邦彦遇到了影响他未来一生的授业恩师。

当时,于右任先生正在省里工作,当他看到张邦彦写的书法,大为赞赏,觉得此人很有成为书法大家的潜力,于是决定亲自去指导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这个于右任是何人呢?

他可算得上是民国时期的大人物,著名的书法大家,以草书闻名,被称为“中国草圣”。

有了这样一位书法大家的指导,张邦彦的书艺技术大为精进。

后来,他在省博物馆、省图书馆、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作,为书法艺术振兴做出很大的发展。

因此张邦彦还获得了“文博工作三十年”的殊荣。

时间来到了1984年,已经70岁高龄的张邦彦,接受了文化部的邀请,为天水麦积山石窟写碑,并篆碑额。

天水麦积山石窟是全国四大石窟之一,而他书写的《麦积山石窟维修记》碑就被嵌于麦积山一号窟和东门之间石壁。

不仅如此,张邦彦还被要求为故宫博物院60周年的成立书写大字,受到全国书法家的一致好评。

不过,以上这些对于张邦彦先生来说,都算不上是他的得意之作。

真正让他满意的作品,还要属挂在兰州火车站上的那块匾额。

4

当时是1952年,兰州火车站刚刚建成。

这时,张邦彦先生接到了火车站的邀请,让他为火车站题写匾额。

张邦彦先生是一个非常热爱家乡的人,他觉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甘肃人,能给老家甘肃做点事情,是很值得庆幸的事。

他对匾额题字非常的看重,虽然只有简单的两个字,但是这两个字却是兰州的门面,是所有来兰州的人的第一印象。

为此,他打算写一幅能体现出自己家乡独特风格的匾额。

可是他要如何去做呢?

为了做好匾额,他找遍了写“兰州”二字的所有书法作品,加以分析鉴赏,希望能得到一点启发和灵感。

然后,张邦彦先生将所有考虑到的方案都列了出来,进行比较和思考。

尽管如此,可他的初始方案还是惨遭否决。

最初,张邦彦考虑的是用繁体字,因为这样更能体现一种文化底蕴,而且会有更多的设计空间。

但当时国家正在推行普通话和简体字,加上刚建国前有许多人未曾上过学,根本不认识繁体字。

火车站匾额本身虽然要有一定的艺术感,但主要还是以实用价值为主。

写它的目的主要是让大家知道这里是兰州火车站,可如果用了繁体字,可能会让不少乘客找不到火车站在哪,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张邦彦便将重点转移到简体字上面。

然而,简体字和繁体字一样,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弊端。

相比于繁体字,简体字比较简单明了,但是在创新上就比较的困难。

张邦彦为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简体字的“兰州”,又凸显汉字里的美观和内涵,就创新了一种新的写法。

“兰”字考虑到“州”已经很宽了,如果按照正常的上短下长,那会显得整个匾额都非常的臃肿。

于是,他决定打破常规,把“兰”字写成上长下短,这样,底部的面积被削减,整个匾额也显得宽敞起来。

同时,兰州人相互歉让、互相融合的寓意也由此被蕴含其中。

“州”也特别有讲究,将中间一竖和最后一竖都形成竖弯钩,体现了兰州历经纷纷战火而不断重整旗鼓的刚毅。

这两个字不仅是从美学角度的创新,还有从人文精神上的考虑,这样的设计不可谓是不高明。

同样的情况还有德云社的牌匾。

有一个人在德云社门口讽刺说,“都缺德啊,是怎么宣传中国文化的,德都写错了。”

在人们的印象中,相声演员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人,而就这样的人设之下,竟然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是因为德云社的“德”字“心”上面的一横放在了“罒”上面,两者掉了个位置,让“德”字成为了一个异形字。

不过,如此特别的设计并非出自郭德纲本人,而时出自他的前辈侯耀文大师之手。

有人说这是侯耀文为了提醒自己的弟子要谦逊,多思考自己,将自己吝啬的脾气收一收。

无独有偶,全国知名大学的校匾“厦门大学”里面,四个字三个也都是错的。

厦门大学的名字要追溯到鲁迅先生的手写体。

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过一段时间,担任国文教授。

有人曾为这三个字做出解释。

“厦”中间多了一点,是让学生多点耐心;“门”中间没有一点,是让学生少点傲慢,多谦虚;“学”没有宝盖头,是告诫学生们学无止境,要保持一直进取的心态。

但又也有人反驳,说这是哗众取宠。

但其实,这只是草书写作方式而已,符合草书写作,并不是错误的。

关于错别字这一个话题,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大家都在说现在已经规范汉字了,为什么不改呢?

5

先说回到兰州火车站,那遇到这么多的投诉,为什么不改呢?

这还是得从甘肃本身说起。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多民族杂居的省份,而兰州也同样如此。

民族的不同,他们自带的民族信仰,还有生活习惯、文化传统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所有如何统一,怎么融合就特别的关键。

而“兰州”两个字中蕴含的融合和谦让的含义就非常的贴合这个情况,也非常的协调。

另外一个原因就因为很多东西时间越长价值就会越高。

如果是当时刚刚题字时,就提出需要修改,那修改的概率会比较大。

但是现在已经过去70年了,加上张邦彦先生也已经在1988年去世了。

这时直接修改,也没有办法经过当事人的同意,毕竟张邦彦先生为设计这个字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一模一样的印刷体虽然显得整齐,但是也失去了许多的特色。

而且经过历史的沉积,这两个字比简单的印刷字体更多了一层文化价值,更加具有意义。

到现在,这两个字并未造成重大的困扰,反而是侧面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少游客都因为“兰州”这两个特殊的字体,喜欢上了兰州这座城市。

火车站是一个城市的第一张名片,也是给游客的第一印象。

不仅是张邦彦先生给火车站题字,还有许多名人也会为之题字。

当代自成一派的书法大师舒同为上海站题字,用的是“舒体”。

著名文化大师的郭沫若自创的“郭体”,则是为广州站、桂林站题字。

镇江站,是有具有“女书圣”美誉的书法家萧娴女士题写.

这么多位名人大家为火车站题字,都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别具一格,同时也赋予了对这个城市的期望,饱含深意,具有价值。

德云社的牌匾也同样如此,侯耀文先生已经去世,如果不经过本人同意就擅自修改,是对他的不尊重。

加上他也是郭德纲的师傅,作为弟子,也不愿看到被师傅赋予含义的牌匾被改。

厦门大学同理,鲁迅先生是一位大家,他的文章、书法都极具个人特色。

无论是火车站、大学、牌匾,其实都体现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艺术本身的博大精深。

其实好的艺术作品并不代表能为所有人接受,比如最近火爆的刀郎新作《罗刹海市》,就是一部备受网络争议的艺术佳作。

我们都知道,艺术创作讲究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定的争论反而有利于艺术的进步。

对此,你怎么看呢?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