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新闻

纪行(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一路向北 龙江纪行)

2024年03月11日 靓嘟嘟 浏览量: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有14位初入新闻行业的大学毕业生从北京编辑部来到全国各地分社锻炼、实践,在新闻一线践行“四力”,裤脚沾满泥土,双手触摸大地,向前辈们学习着去凝固新闻的瞬间,去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3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这14位摄影新人在2023年的摄影报道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一种年轻且蓬勃向上的力量。

迎着2023年的一场春雪,我一路北上,来到黑龙江哈尔滨,开启了在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的锻炼生活。

在这不到一年的短短时光里,我在大兴安岭林区登上过盘旋的直升机,在“神州北极”漠河周边铁路隧道下过结冰的深井;在炎炎夏日的扎龙湿地拍摄翩跹飞舞的“湿地精灵”丹顶鹤,在秋收时节迎着稻浪记录下“大粮仓”的丰收季……在祖国“最北”的这段日子,我留下了深刻而珍贵的回忆。

扎根“最北”的人

2023年5月和9月,我两次来到黑龙江北部,在人迹罕至的大兴安岭地区与“祖国北极”漠河,记录下了扎根在这里的森林消防员和铁路工人的日常。

五月,小满节气刚过,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真正进入了物候意义上的夏季,北方天气渐热。

作为我国最北生态安全防护屏障,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拥有8万余平方公里的林区,横亘在祖国北部。山脉绵延不绝,江河川流不息。大兴安岭原始林区,以白桦、落叶松为主,林下腐殖层厚处可达半米,加上气候干燥,大风天气居多,腐殖层极易燃烧。春、秋季素来是大兴安岭的重要防火期,每年五月份,因防火形势尤为严峻而被称为“红五月”。

从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出发,铁路转公路,奔波十多个小时,我来到了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消防支队和哈尔滨市森林消防支队的多个驻防点,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森林消防员的战术训练现场。

2023年5月19日,在黑龙江黑河市,哈尔滨市森林消防支队沾河大队三中队指战员在黑龙江省应急航空救援幸福站开展地空结合灭火战术训练。

2023年5月17日,在黑龙江呼玛县,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消防支队呼玛县大队十二站驻防点指战员开展以水灭火演练。

每年的春、秋两季森林防火期,森林消防支队都会派多名森林消防员前往各地驻防点执行护林巡护和防火灭火任务。许多驻防点条件艰苦,所在处距离城区远,交通不便,缺水少电无信号。遇到停电的情况,便只能靠卫星电话与外界取得联系,所以也被当地人称为“林海孤岛”。

初秋,我来到了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县级市漠河,沿着大兴安岭地区蜿蜒山间的铁轨、空旷悠长的隧道,记录下了扎根在这里的中国“最北”铁路工人的故事。

2023年9月13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的铁路工人在大兴安岭地区嫩林线378公里处的山头上清理危石危树。

2023年9月13日,在大兴安岭地区白卡尔隧道,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的铁路工人在地下8米的深井检查排水系统的畅通情况。

这里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全年平均气温约-3.5℃,最低气温曾达-53℃,每年无霜期仅有80多天。独特的气候也因此吸引不少游客搭乘火车来漠河“找北”。

邴玉春是漠河桥隧养修工区的工长。在火车必经之路的嫩林线上,老邴和工友们一道,肩负起桥梁的养护工作。清理危石、维修涵洞、墩台整修……夏天防洪清淤,冬天除雪刨冰,一年四季都在野外。他们在沿线旅客关注不到的地方,默默守护着大家的平安。

视频加载中...

走近“国之重器”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集聚着一批事关国家产业安全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

走进中国一重集团、哈电集团、中车齐车集团、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火热的生产一线,我了解到这些企业最新的技术成果与攻坚项目,也用镜头记录下在焊花四射里坚守劳动岗位、在流水线上彰显技术与智慧的一张张面孔。

2023年3月6日,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探伤工李红在作业中。

2023年4月18日,工人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中国一重生产车间进行生产作业。

2023年4月19日,在中车齐车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在进行生产作业。

2023年12月4日,工作人员在哈尔滨局集团公司齐齐哈尔车辆段轮轴车间为货车车轮组装作业备料。

这是2023年12月4日拍摄的哈尔滨局集团公司齐齐哈尔车辆段轮轴车间车轮存放库。

这是2023年12月4日拍摄的哈尔滨局集团公司齐齐哈尔车辆段轮轴车间。

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桂玉松是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龙江重工轧电制造厂的一名深孔钻工。他的工作就是在一个个巨大钢坯内钻出长达十多米的深孔,钻出的孔必须笔直,保证精度。

桂玉松最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之一就是对CAP1400常规岛电机转子的加工,这是目前国际上直径最大且长度最长的发电机转子。“大型部件已经历千百道工序,容不得丝毫差错,否则会前功尽弃。”桂玉松克服深孔加工看不见、摸不到的困难,潜心研究、反复实践,终于掌握了常规岛深孔套料核心技术。

扎根生产一线29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桂玉松多次攻克了内孔精加工技术难题,他主要参与的项目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

“消除毫厘之间的误差不仅需要手、眼、身法高度协调,更需要一种信念和耐心:刀具更新,时代更迭,自主制造中国装备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桂玉松说。

自然与人文的交辉

大江、大湖、大湿地、大农田……黑龙江的大气奔放,体现在了它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上。

这是2023年6月25日夜晚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公园内拍摄的稻田和星空。

“全国每九碗饭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

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肥沃的黑土壤让黑龙江成为享誉全国的“中华大粮仓”。2023年,黑龙江的粮食生产也实现了“二十连丰”,粮食产量连续十四年位居全国第一。

镜头下,秋收季的黑龙江,沃野千里、满目金黄。

这是2023年9月22日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拍摄的巨型3D稻田画。

除了是中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自然条件的优越性还体现在它拥有中国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芦苇沼泽湿地,以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丹顶鹤繁殖栖息地。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草丰茂,鹤舞蹁跹。

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在水中觅食(2023年6月28日摄)。

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在水中觅食(2023年6月28日摄)。

夏日,享有“冰城夏都”美名的哈尔滨,气候宜人,清风送爽。

穿城而过的松花江上群鸟翔集、景色优美,许多市民、游客选择来到松花江哈尔滨段江畔观落霞、听音乐、享夜色,欣赏歌声里的黑龙江。

2023年8月27日,民间乐团在哈尔滨松花江畔进行乐器表演。

2023年8月27日,一名男子在哈尔滨松花江畔拾捡垃圾,清理江岸。

冬日,“冷冰雪”带动“热经济”。“尔滨”张开怀抱迎接全国各地游客,这片黑土地也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2024年1月5日,观众在开幕式上观看烟火表演。当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开幕,吸引众多游客。

2023年12月22日,在漠河市北极村,游客在冰封的黑龙江上体验泼水成冰。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

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

船儿满江鱼满舱”

一首《乌苏里船歌》,传唱出乌苏里江上的水之韵、渔之悦,也让少数民族赫哲族为更多人所知。

这是2023年8月30日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第十一届河灯文化节上拍摄的乌苏里江上的河灯。

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赫哲族世居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因地处祖国东方,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

2023年,第十一届乌日贡大会在“中国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召开,大家在庆典上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2023年7月2日,在第十一届赫哲族乌日贡大会现场,赫哲族选手身着传统服饰进行表演。

回首这不到一年的短暂时光,难忘的时刻太多,黑龙江留给我的美好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一路向北的龙江纪行即将结束。我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精彩在路上,等待着我去奔赴、去发掘。

策划:兰红光

统筹:鱼澜、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石枫

编辑:邓坚、周大庆、方欣、徐嘉懿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