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影视剧情

电影望道(电影《望道》:追望救国救民之真理大道)

2024年03月22日 靓嘟嘟

作者:陈 晨

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一群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电影《望道》以1920年为起点,讲述了《共产党宣言》的首个中文全译本译者陈望道历经动荡变革,始终如其名“望道”一般,“追望救国救民之真理大道”的一生,同时也刻画了百年前坚定理想与信仰的有志青年群像。

《望道》剧照

这是上海出品的又一部以独特小视角展现大时代的电影。

两年前,《1921》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召开”,这句历史教科书上的平实地表述,展开成为一部剖开历史横截面的电影,带领观众回到建党之初,风华正茂的理想青年人为之热血沸涌的历史现场。

而《望道》则从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一“静态”的历史画像,生动地演绎出百年前一群“望道者”们共同为理想信仰奔走实践的动态群像。“手沾墨水口来尝,信仰味道终觉甜”的历史小故事,也经由一帧帧光影,以与时俱进的方式,变得鲜活、饱满且充盈着生命力。

《望道》剧照

百年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家撕裂、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各种改革尝试轮番登场却屡试屡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为那个“国土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苦难中国点燃希望火种的起点。据不完全统计,风云际会的年代里,有各种各样的新思潮蜂拥而至,上百种政党和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而“陈望道”们坚定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这些词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耳熟能详,而影片《望道》向观众展示了当时的有志青年如何为百年前的中国选择信仰、选择未来的心路历程。从一开始从事文学的革命,到后来认识到要开展社会的改革,从支持学生办新报纸,演进步话剧,到认识到对于“新和旧”更高维度的区分和辩论,马克思主义成为那根准绳。电影通过场景还原、情境设置、声画渲染等手段,将当时中国和中国人的处境作了还原展示,也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赋予了生动演绎。

《望道》剧照

19世纪中叶,《共产党宣言》的问世,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先进理论启示和精神鼓舞下,为了求得自身的解放与发展同各种反动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革命运动跌宕起伏,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整个世界历史的格局也随之变换。陈望道凭借自身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当下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英文、日文等外语和本国语言及对传统文化的高深造诣,融会贯通地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面世便广为流传,快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36年,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曾讲:“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中的第一本便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望道》剧照

翻译《共产党宣言》,不仅是陈望道一生中最光辉的一笔,也是中共党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上的重要事件。而翻译本身,并不是观众熟悉的商业电影中惊心动魄的动作。影片以大量的细节、一系列生动详实的编排把文邹邹的翻译工作扩展得别具观影趣味——为了寻找既精通外语又擅于白话文的译者,陈独秀和《星期评论》编辑部上演了“啼笑皆非”的“招聘现场”;《共产党宣言》那句耳熟能详的第一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陈望道考虑到其战斗檄文的作用,翻成“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陈望道为了寻找英语里Bourgeois和Proletarians准确的中文表达,揉成团的废纸堆满了屋子地板,他最终在练武术时灵光一闪,推翻了日文版的“绅士、平民”以及普通的“富人、穷人”的译法,提出了最符合共产主义内涵的“有产者、无产者”;封面书名错印成“共党产宣言”的那1000本第一版中译本;以及著名的误把墨汁当糖水吃、“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电影以自身所长,让观众更明确地感受到陈望道的语言学功底和精神力量的同时,也为抽象的“宣言”本身作出更多具象的注脚。

同时,影片并非仅驻足于《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这一事件,而是跟随中国近代革命的浪潮,延伸到陈望道一生的经历:从踌躇满志接手《新青年》,斗志昂扬组织工人运动,到曾经并肩作战的同伴相继离去,四·一二事件后崩溃大哭,为重建重庆北碚的“复旦新闻馆”上街筹款,过度辛劳忧愁而重病在床……影视作品中第一次出现这样一个执着的、率真的、有着“人味儿”的陈望道。

《望道》剧照

信仰的火种一经点燃,“虽千万人吾往矣”——于是就有了影片中杨阿龙慷慨就义、新闻馆众学子血染左臂等感人情节。电影名“望道”所指的,不仅是陈望道,还有一群同时代的“望道者”。片中先后出现的陈独秀、施存统、戴季陶、李汉俊、宣中华、蔡慕晖、林茵、杨阿龙等,他们后来有的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有的迷途知返,有的归隐西山,有的命献革命,有的传志于后代,有的陪伴了陈望道一生。动荡年代革命的热血艰难与命运反复无常都让观众不禁感慨、唏嘘。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成为市场主流,各地对红色基因的发掘和传承也各展所长。上海作为一座满载红色基因的城市,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背景。《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上海出版并传播于中国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组织、党领导的最早的全国工人运动指挥机关、党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均诞生于上海。到今天,城市里650余处革命历史遗址和遗迹,400处红色纪念地中覆盖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的各个领域和行业遍燃“星星之火”的痕迹。

上海的红色电影从记忆中《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林则徐》《红色娘子军》《李双双》等经典,到近年来《攀登者》《1921》《望道》等作品的相继问世,“上海出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精神的同时,也在故事发掘和视听呈现上不断寻找与当下观众的共鸣与共情。

《望道》是一场相隔百年的青春对话,电影在复旦大学开机,拍摄过程中从十几所高校募集了上百名群众演员,由学生来演“百年前的自己”,也借此机会让他们深入了解党史。100年前那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为了寻找国家的出路上下求索。走过千山万水,仍怀赤子之心,站在第二个百年的伟大历史节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今天的年轻人同样任重而道远。我们也仍然需要这样的电影,回望初心,仰望先贤,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陈晨)

来源: 澎湃新闻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