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科技

两半社会(两半社会进一步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

2024年03月22日 靓嘟嘟 浏览量: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英国通常称鸦片战争为第一次“中英战争”或是“通商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其结果是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到中国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力,但是另一方面却促进了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的奋起抵抗,让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意识到通过军事手段来征服中国并不可行,因此他们开始调整对华政策。他们逐渐放弃了军事进攻的策略,而是转向依据不平等条约以“和平”手段来攫取中国经济利益为重点。


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六年时间中,清朝政府将对外主和派任务委以重任,这些人主张与西方列强和平发展,给予西方列强以特权,维护清政府统治,因此在这六年时间中,列强与清朝基本处于“相安无事”的局面。

在这个过程中,清朝中央政府内部的主导力量一直是由坚持对外主和派人物构成的。这些人物主张与西方列强保持和平,以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因此,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最初的6年里,清朝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相安无事”的局面。

二、再起争端

咸丰六年(1856年)10月,英殖民主义者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企图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亚罗号”是一艘的中国船,但是曾经为了走私方便而在香港英国当局注册过,并且注册已经过期。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亚罗号”上逮捕了几名海盗和有嫌疑的水手。这本来是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

但是,巴夏礼却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在英国驻华公使、香港总督包令的指使下以此为借口,致函清两广总督叶名琛,称“亚罗号”是一艘英国船,并捏造了清朝士兵曾侮辱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并赔礼道歉,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打压中国的主权,故意将“亚罗号”事件升级为国际事件。

叶名琛态度坚定不移的拒绝了英国人的赔偿和道歉要求并且只同意释放被捕的人员。这正中英国人下怀。


1856年10月23日,英军开始对虎门口内的炮台发起了攻击,在三天时间中成功占领了各个战略要地。27日,英国舰队炮轰广州城,给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到了同月29日,广州城破,贪婪无耻的英国军队洗劫了广州督署。广州城破的三个月中,洋行夷馆被毁,尽成灰烬,灾民遍地。一艘自广州开往香港的英国邮船也遭到了抢劫。1857年1月,由于兵力不足,英军最终被迫退出珠江内河,等待援军。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英国政府于咸丰七年(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率领一支海陆军前往中国。同时,英国向法国提出联合出兵的要求,以增强其在清朝的军事力量。在此之前,法国正以“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为由向清政府进行交涉,企图扩大其在华利益,二者不拍而合。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广州大战

在1857年的冬季,珠江口集结了一支强大的联军队伍。这支队伍由英国和法国的士兵组成,总人数达到五千六百余人。他们准备发动一场针对清朝的大规模进攻。而此时,清政府正面临着来自内部的巨大压力。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正在全国范围内爆发,清政府不得不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镇压这些起义上。这使得他们对英法联军的威胁显得更加无助和脆弱。

加上国内经济崩溃,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政府对英法联军采取了软弱退让的政策。他们以让英法兵为主要目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换取短暂的和平。叶名琛忠实执行了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战守。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打破了这座城市的宁静与安详。广州的城门被炮火无情地摧毁,烟尘中,英法联军的登陆部队开始攻城。


都统来存,千总邓安邦等清朝的守军,尽管面临强大的敌人,却仍然毫不退缩,他们率领着士兵,进行顽强的抵抗。炮火与硝烟中,他们誓死捍卫着自己的国土,直到第二天,广州最终失守。广东巡抚柏贵和广州将军穆克德讷在压力下投降,他们在以巴夏礼为首的“联军委员会”的监督下,继续担任原职,供敌驱使。而叶名琛,被俘后被解往印度加尔各答。

但是,侵略军占领广州期间,当地人民并未放弃反抗。他们在屈辱和苦难中坚守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广州附近的义民们在佛山镇成立团练局,集合数万人,他们拿起武器,决心御侮杀敌,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和决心。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爱国志士也纷纷罢工,他们以行动表达抗议和不满。

2.大沽口之战

(1)第一次大沽口之战

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个国家的大使率领舰队来到大沽口外,他们要求清政府在六天内派全权大臣谈判。其中,俄国和美国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清政府一面在天津和大沽设防,一面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作为钦差大臣去大沽口交涉,并把希望寄托在俄、美公使所谓的“调停”上。然而,英、法侵略者并没有谈判诚意,只是以此拖延时间,加强军事准备。


到了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开始炮轰大沽炮台。驻守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与联军进行鏖战。但是谭廷襄等人没有丝毫斗志,放弃了炮台逃走。由于炮台设施陈旧,并且孤立无援,大沽口最终失陷了。

26日,英法联军沿着白河向上游,进犯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朝统治者十分的害怕,于是另派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沙纳作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在英法侵略者的威逼恫吓下,桂良等人与俄、英、法、美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个条约让中国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2)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英法政府对从《天津条约》中获得的好处并不满足,他们想利用换约的机会再次挑起战争。1859年6月,英法公使率领舰队到达大沽口外,试图以武力威胁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的批准书。清政府在大沽口设防,命令直隶总督恒福告诉英法公使,他们要从北塘登陆,经过天津去北京换约,随员不得超过二十人,也不能带武器。但是英法公使拒绝了清政府的安排,坚持要带舰队经过大沽口顺着白河进京。


大沽一带的防务在1858年英法舰队撤走后,由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负责。1859年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率领12艘军舰前往海口,下午3点时贺布下令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奋勇抵抗,发射炮火反击,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由于清军的火力充分,战术运用得当,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英法联军惨遭失败。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 一的胜利。

(3)天津沦陷

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失败的消息让欧洲的英、法统治阶级非常不满,他们叫嚣要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报复,甚至占领京城。于是,1860年2月,英、法帝国主义当局再次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来扩大侵华战争。4月,英法联军占领了舟山。5、6月,英侵略军占领大连湾,法侵略军占领烟台,封锁渤海湾,并以此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国公使华若翰也于7月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配合英、法侵华战争。


清政府在大沽战役获胜后,以为可以就此与英、法帝国主义和平言和。当英、法军舰逼临大沽海口时,咸丰帝还告诉僧格林沁、恒福不可“仍存先战后和”之意,以免“兵连祸结,迄无了期”,并派恒福与英、法使者谈判。然而,统帅僧格林沁以为敌军不善陆战,所以专守大沽,在北塘防务略有懈怠,让联军钻了空子。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约18000人,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自北塘口登陆,兵锋指向天津,8月14日,联军攻占塘沽,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大沽口守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但清政府本无抗战决心,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离营撤退。清军遂逃离大沽,经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


1860年8月21日,大沽口失陷,24日,联军要求扩大《天津条约》约定的通商口岸、增加赔款,清政府予以拒绝,谈判破裂,英法联军进攻北京。

(4)火烧圆明园

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攻陷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清军全军覆没。9月22日,咸丰帝等以北狩为名,携带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6日,英法联军包围了驻扎在德胜门和安定门的僧格林沁和瑞麟部,晚上9时许,法军准备侵入圆明园,遭到首领太监任亮率领的二十多个太监的拼命抵抗。

10月7日清晨,一群法国士兵毫无顾忌地闯进了这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他们犹如野兽般疯狂,开始了肆无忌惮的抢劫。贪婪的目光锁定在每一件珍贵的物品上,无论是闪耀的珠宝,还是精美的艺术品,都成了他们掠夺的对象。下午,英国士兵加入也了这场掠夺。他们与法国士兵一同在园林中横行霸道,无差别地劫掠着每一个角落。

这是一场毫无遮掩的抢劫,一场对人类文明和尊严的践踏。圆明园,这座曾经的梦幻之园,如今却成为了一片狼藉。那一天的记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永远的痛,时刻提醒着我们那段屈辱的历史。


《明善奏查得圆明园内外被抢被焚情形折》详细记载了1960年10月7日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暴行。在这篇奏折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曾经象征着皇家尊严和中华文化精髓的殿堂,如今都被烧毁,化为了灰烬。九洲清晏各殿,曾经是皇帝处理政务、举行宴会的场所,如今已经不复存在。长春仙馆、上下天光、山高水长、同乐园等处,原本是皇帝休闲娱乐、读书吟诗的地方,如今也都被焚烧殆尽。大东门,曾经是皇家举行各种仪式、迎接宾客的地方,如今也变得破败不堪。

在10月18日,额尔金下达了那个震惊世界的命令——火烧圆明园。随着这道命令的执行,英军的行动如同野火般迅速蔓延。由英国米启尔中将率领的3500名英军如潮水般涌入圆明园,他们疯狂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圆明园,这座曾经璀璨辉煌的皇家园林,第二次遭受了大火的洗礼。火光冲天,照亮了夜空,熊熊烈火中,昔日金碧辉煌的宫殿、亭台楼阁都化为了灰烬。大火的蔓延,将那些代表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建筑、艺术品、珍宝付之一炬,令人痛心疾首。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到了10月19日晚上,圆明园已经面目全非,只剩下断壁残垣。那些曾经屹立着的壮丽建筑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遗址,废墟中还隐约可见昔日辉煌的痕迹。这座园林的毁灭,象征着清朝皇权的没落与屈辱,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次巨大损失。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果

10月24日和25日,英法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迫使清政府恭亲王奕訢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了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这些条约不仅再次确认了《天津条约》的各项条款,还进一步扩大了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其中,《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中国将九龙司地方一区割让给英国,并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这使得英国在华势力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控制进一步加强。而《中法北京条约》则规定,中国赔偿法国军费白银200万两,并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这使得法国在华势力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扩张。


这些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标志着清政府在面对列强侵略时的不堪一击和无能为力,也使得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这些条约也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面对帝国主义霸权时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不移,任何想要破坏中国和平稳定的外部势力都必将遭到惨重的失败。但是,清政府在面对列强侵略时存在诸多问题,如政治腐败、军备落后、外交软弱、科技发展落后、思想腐败等,这些因素也加剧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