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电影(《沙丘》3D 版观看体验远不如 2D,中国观众受够「3D 大片」了)
2024年03月25日 靓嘟嘟
每看完一部电影,我都会把票根收藏起来。翻看过去几年积累的票根,我才发现我很久没看过 3D 电影了。
大概是在 2016 年看完 3D 版《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后,因为亮度太暗中途不小心睡着的我就暗下决心,以后除了原生 3D 拍摄的电影外,非看 2D 版不可。
最近科幻电影《沙丘》的大火,再一次掀起了人们对于 2D、3D 电影之争的讨论。
有影迷反映 3D 版和 2D 版的《沙丘》几乎就是两个电影,前者除了亮度大打折扣,还几乎没有 3D 效果,观影体验十分糟糕。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沙丘》全程采用的是 IMAX 2D 模式拍摄,再后期转制 3D 版本,而 2D 版本为 4K 片源,3D 版分辨率只有 2K,因此以 IMAX 2D 版本才为最佳。
《沙丘》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在上个月接受《时尚芭莎》的采访时也提到,他希望这部更多的观众能够以 IMAX 2D 来体验该片,而不是 3D 这个「小玩意(a gadget)」。
▲ IMAX 的画幅更大
2017 年,同样由丹尼斯·维伦纽瓦指导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 2049》在国内上映时,也引发过关于 IMAX 2D 和 3D 的讨论,该片的摄影师罗杰·迪金斯也曾推荐过粉丝去观看 IMAX 2D,而不是色彩和细节大打折扣的 3D 版。
然而根据《Variety》的报道,《沙丘》最初在中国的上映计划只有转制过的 IMAX 3D 而不是 IMAX 2D,在收到了大批观众批评后,负责发行的中影主动联系传奇影院要求加快 2D 版的审核,才使得 2D 版本得以上映。
更让影迷不满的是,他们发现一些影院的排片只有 3D 版可选,要么被迫忍受低亮度、劣质 3D 的糟心体验,要么只能去距离更远的影院观影。
「请把看 2D 电影的权利还给我们,让 3D 服务于电影,而不是让电影为 3D 服务!」
《沙丘》就像是导火索,引爆了中国观众长久以来对于「特供 3D」的怨气,网友们在微博、豆瓣等平台纷纷发帖抵制 3D 版本。
从拥抱到抵制的「3D 大片」
2010 年,我在报纸上第一次读到了《阿凡达》关于如何革新 3D 电影技术的报道,当时主流的论调认为《阿凡达》打开了电影业的「潘多拉魔盒」,3D 电影将会高速发展,进而蚕食 2D 电影市场。
在它上映的 12 年后,当年的报纸已经变成了一块块 6.1 寸、9.7 寸的液晶屏幕,提起「具有革命性意义」的 3D 电影,我们能想到的还是《阿凡达》。
▲ 数据来源: MPAA
而纵观全球电影市场,3D 电影也开始出现增长乏力的迹象,反而 2D 电影市场开始回春,两者的票房差正逐渐缩小。
在《阿凡达》之后,3D 电影市场其实不乏《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泰坦尼克号重制版》这样的视觉佳作。
当抱着「贵就是好」朴素消费观的消费者终于认可 3D 电影的价值,买票入场,结果看完发现,所谓的 3D 其实和家里电视开了一次就没再开过的 3D 效果没啥两样。
在 3D 电影刚兴起时,让消费者选择票价更昂贵 3D 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次消费升级,但当时的消费者还没养成 3D 观影的消费观念。
2012 年,中国新增了 14 部针对 3D 和 IMAX 电影的引进,是《阿凡达》后 3D 电影市场最好的一次市场教育,在大众消费者的观念里 3D 开始与「大片」画上等号。
当抱着「贵就是好」朴素消费观的消费者终于认可 3D 电影的价值,买票入场,结果看完发现,所谓的 3D 其实和家里电视开了一次就没再开过的 3D 效果没啥两样。
电影行业却因为这个偶发性的消费趋势变得魔怔,无论是警匪片、言情片还是动画片,都开始转制 3D 电影提高票价。
3D 电影变得泛滥,直接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过去买了票就能看,现在还需要自费购买溢价极高的 3D 眼镜;本来明亮的画面,经过镜片的削弱后暗的几乎不可看,看 3D 电影变成了花钱买难受。
还有影院从事人员透露,3D 电影之所以看起来会比 2D 电影暗很多,除了因为光栅式 3D 眼镜遮挡了光线,还和电影院的放映机有关。
一般影厅放映 3D 电影可能使用 4200W 或者 6500W 的氙灯,前者价格约为 8000 元,使用寿命 1200 小时。后者价格约为 10000 元,使用寿命为 500 小时。为了节约放映成本,影厅可能会使用更低亮度的氙灯放映。
电影是技术,也是娱乐;是艺术,也是生意。
发行公司为了提高票房回报,而热衷于转制 3D 电影,在商业上无可厚非;电影院为了节约成本,降低 3D 放映机的亮度延长使用寿命,目前还找不到标准来约束这种行为;然而想要避坑的观众,却不能选择 2D 电影,这成了浇灭观影热情的最后一壶冷水。
从《阿凡达》开始,持续十数年的 3D 电影教育,最终却变成了「圈钱」的套路,这不难理解为何当初追捧先进视觉技术的资深影迷们,纷纷调转枪头,成为 2D 电影最忠实的拥护者。
抵制所有「后期 3D」电影?也不必过分激进
事实上,关于真假 3D 的讨论在 3D 电影大火后就一直都没有停过。
5 年前人们吐槽《谍影重重 5》变成了催吐的《叠影重重 5》,5 年后人们仍在担心丹尼尔·克雷格的最后一部 007 电影会不会因后期 3D 转制而成为最烂一部。
一次次被伤害双眼的观影的经历,让影迷们谈「转」色变,非 2D、IMAX 3D 不看已成这部分消费者的共识。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立体效果最好的 3D 电影应该全程使用专业的 3D 摄像机,通过两台摄像机模拟左右眼,这样拍出来的视差效果才最真实、自然,而后期模拟的 3D 效果都只是在糊弄人。
但实际上在 3D 电影工业里,用传统摄影机拍摄再转制 3D 画面是制作一部 3D 电影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使是一些宣传使用原生 3D 摄像机拍摄的电影,也需要对一些镜头进行后期转制。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3D 摄像机的体积太大,很难拍摄一些狭小空间的镜头;一些环境多变的镜头很难保证两个画面同时可用,只能拍摄单个视角等等。
所以,用原生拍摄还是后期转制来判断 3D 效果的好坏并不严谨,对最终立体视觉效果影响最大,还是后期制作的工艺水平。
而大多数转制 3D 电影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优秀的后期转制工作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其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太高。
▲ 中:Stereo D 的 CEO William Sherak
《泰坦尼克号重制版》应该是 2D 转 3D 电影最成功的案例,FXGuide 曾采访过负责该片 95% 后期制作的公司 Stereo D,后者曾参与过《阿凡达》《美国队长》《雷神》等电影的后期制作。
Stereo D 的 CEO William Sherak 在采访中分享了这部 1997 年拍摄的老电影打动卡梅隆、走出平面荧幕的秘密:297000 帧画面,一帧一帧抠,没有什么秘密武器,也没有什么魔法按钮。
▲ 制作简单的一帧画面需要分析物体的画面深度,做成有视觉差的画面
《泰坦尼克号》出色的转制工作背后有两个数字值得一提——总共花费了 1800 万美元,和约 60 周时间。
与之相比,国内主流的 3D 转制成本大概为 500 万人民币,为了尽早上映,其转制工期往往只有寥寥几周。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所谓的「3D 电影」只有片头和字幕有立体效果,3D 转制就像是给海报盖上一个闪亮夺目的 Logo,能把观众吸引进影院,目的便达到了。
▲ 因为「特供 3D」而差评如潮的《谍影重重 5》
粗糙的后期加上偷工减料的放映,市场过分消耗了观众对于 3D 电影的耐心。
竭泽而渔的下场,便是消费者自发地抵制 3D 电影,被冷落已久的 2D 电影则误打正着地迎来了一次口碑宣传。
低水平的转制 3D 电影何时休矣?5 年前的《叠影重重》没能唤醒观众,5 年后的《暗丘》也不一定能让观众擦亮眼睛,甄别真假 3D。
如今想要看一场好电影,消费者需要先去知乎了解各种标准有何差异,再去小红书等平台收集影院观影指南。
看电影,或者说看好一部电影变成了一门学问,有了一定的门槛,这对体量庞大的院线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当线上高品质观影越来越方便,线下普遍的视听体验却做不出差异化,甚至更加糟糕,让消费者还愿意选择电影院观影的理由将变得乏善可陈。
为了提高票房收入完成经营目标而排斥 2D 、过分偏重 3D 电影,电影院最终逼走的可能不只是消费者,还有这块大屏幕本身。
- mc仁(10位中国最具影响力说唱歌手,你知道几位?热狗只排第四)
- 韩国电影18(韩国影后金惠秀为艺术献身的大尺度电影《初恋》)
- 李熙媛(一人毁掉整部剧《潜行者》里的关系户演员,演技差到让人想骂)
- 海清电视剧(《甜蜜》首曝剧照 海清任重携手“甜蜜人生”)
- 留白影视(揭秘《狂飙》对话投资方、制片人、导演、演员)
- 真探第二季剧情(全程无尿点致敬神作真探,剧情堪比福尔摩斯,国产电影学学吧)
- 韩国美女毛片(韩国CGV影院经营压力大,电影票价将上涨约5至11元)
- 过界的爱(狗血泰剧《过界的爱》刷新我的认知,儿媳爱上婆婆这是什么节奏?)
- 歌剧魅影音乐剧(海派芭蕾演绎《歌剧魅影》,足尖舞出“戏剧力量”)
- 国产剧情(不止五毛钱特效,国产剧那些没有边界感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