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雅-千文万华,精雅之艺
2024年04月18日 靓嘟嘟 浏览量:次
——访上海漆艺博物馆馆长王师军
在中国,漆器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已有八千多年历史。上海海派漆器作为中国传统漆器品种之一,起源于南宋时期,兴盛于民国,是上海文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漆器雕刻厂等漆器生产企业纷纷关闭,海派漆器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幸运的是,一批海派漆器艺术家扛起了振兴上海漆器的大旗。20多年时间里,他们努力学习世界各地的漆器制作技艺,进行创新,为海派漆器的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当中,上海漆艺博物馆馆长王师军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位。
王师军近照
寻找海派漆器的记忆
中国历史上,出土的第一件有考究的漆器来自已有八千多年历史的浙江跨湖桥遗址。而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又发现了朱漆木碗和朱漆筒等漆器,这都说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了漆的性能并调配颜色,用以制器。
如果说,漆器见证了河姆渡文明的兴衰,那么王师军则见证了上海漆器的复兴。
幼年时,王师军经常听外公外婆讲经营纱厂、喷漆厂的故事,浸润在手工艺人的独特匠心长大。从那时起,他的心中便埋下了与工艺美术结缘的伏笔。
长大后,王师军开始在供销社从事商品经营,并一边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寻寻觅觅小半生后,他在35岁这一年遇到了一件精美的竹胎漆盒老物件,正是这个漆盒敲开了他与漆器结缘的大门。“漆盒虽然历经了绵长的年岁,却依然精雅美丽,恢弘大气之下又见方寸之美,一勾一回间仿佛能感受到匠人一琢一磨间的修行。望着这件漆盒,我心中一下子便十分熨帖,安静得好像只能听见匠师一寸寸雕漆的声音,听见我自己的声音。”
在王师军眼里,漆器已经不仅仅是一件器物,更是一种顿悟,一段浓稠的岁月、氤氲的往事。
对他而言,大漆是有生命的,每一件作品中都包蕴着手艺大师匠心独运的一生,沉淀着它所经历的历史风云。海派漆器裹挟风霜坎坷而来,漆艺大师的执着情怀让王师军深为感动,他对于漆器艺术的一见倾心也再难割舍,这些都使他决意投身恢复海派漆艺之路。
在收藏漆器的过程中,王师军结识了俞升寿、章峻等上海漆器老前辈,二位大师也成为了他在漆器领域的启蒙导师。王师军常与漆器艺术家们探讨漆艺镶嵌制作方法,漆艺的保护与发展等,还远赴日本、韩国、越南等地考察异国漆器工艺与生漆炼制方法,希望能在保留海派漆艺宗本的同时,吸收并创新其他优秀的漆器工艺手法。
求索之路漫漫,修行亦远兮。尽管复兴海派漆漫长而艰难,但王师军始终真诚且热爱着。
2013年,王师军经过五年的筹办与设计,建立了上海海派漆器艺术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从此,他所坚持的,不再只是一个人的漫长修行,更是一代手艺人的希冀、一脉文化的传承。
飞入寻常生活的艺术
漆器要继续传承发展,最好的方式便是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只有鲜活的文化艺术才能为人们所熟记与发扬,展柜里的艺术品最终只会被忘记。为此,王师军尝试不断打破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壁垒,使漆艺成为人们诗意生活的一部分,他制作的方壶《壶光山色》便是如此。
《壶光山色》
这把《壶光山色》是王师军在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传统漆工艺与材料创新应用人才培养项目期间创作的作品,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这是一把铜胎漆艺方壶,采用大漆与铜胎结合的工艺制作而成。提梁线条洗练,转折自如,意象山体造型,壶身采用铜胎,手工精制,壶壁平滑,壶身的装饰以朱砂色大漆为主,体现中国文化的中正平和之美,表达了吉庆美好的寓意。细看壶身的装饰画,又会发现王师军并未以传统的吉祥图案或文人画意象作为装饰,而是大胆采用了抽象的表达方法,使作品整体释放出古朴稳重,而又苍莽的气息。
“儒家提倡以茶励志,以茶品人生。道家论茶,人化自然,‘天人合一’,这把人与自然、漆与铜相结合的《壶光山色》便脱胎于此。”王师军说。这样一把看似简单的方壶,其背后每一道变涂工序后都要经过一次高温煮水试验,共历时5个月精制而成。
为了自己心中最单纯的热爱,为了当年漆器厂老艺人们的期许,也为了留住海派漆器与历史的记忆,王师军无怨无悔地把在海派漆器事业上守正创新。
如今的王师军已近花甲之年,对他而言,一个甲子仅是一个年轮的符号,海派漆器的发展之路远未结束,这个己亥年将是他缘行漆艺的新起点,他也依旧期待海派漆艺新的春天。(光明网记者刘昀昀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