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新闻

宝顶山石刻-宝顶山看石刻

2024年04月19日 靓嘟嘟 浏览量:

到重庆,这里的朋友介绍说,我们这里有“上朝峨嵋,下拜宝顶”的说法,大足区宝顶山的石刻,天下无双,不可不去!

大足区西距重庆七十公里。

大足之名,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设县时取“地大物博,大丰大足”之意而得。也有说,是此地有佛祖脚印而得名。可佛祖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为何独独在此只留下一个脚印?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这一说法绝对是杜撰出来的,因为佛本无形,又何来脚印?

宝顶山位于大足区东北15公里的一个U字形的大佛湾内。

大足区境内有数十处石刻群,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最著名的就是城东北的宝顶山石窟和城西北的北山石窟。

宝顶山上有圣寿寺,圣寿寺左右分别是大佛湾和小佛湾,数百米长的摩崖石刻就分布在三面崖壁上。

宝顶山石刻大致按护法神、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释迦涅槃、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地狱变相、十大明王、牧牛、圆觉洞、六道轮回、柳本尊正觉像等顺序,每组雕像表达一个或几个佛经故事。

进门,狭窄的石道旁,是一尊极大的半身石佛,人仅及大佛的肩高。贴佛而过,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恭敬地立于佛前,凝视这布满横向石纹的佛尊。听说,佛与人人都有缘,但又不是每个人都有佛缘。我有没有佛缘?我心里在问。佛却没有给我任何暗示,依旧低眉垂眼,心怀睿智的模样。

宝顶山大佛

看来,我佛缘未到,只有选择离开。

宝顶山石刻的第一主题是柳本尊行化图,又称柳本尊十炼图。

前日刚在安岳毗卢洞刚见到过“柳本尊十练图”,今日再见,颇觉有缘。细看,柳本尊眇(miǎo)右眼、缺左耳、左袖搭于膝上作断臂状,右手举食指、中指于胸前伸,意指正在“燃指”礼佛。他两侧的侍者分别捧着柳本尊自残掉的左耳和断臂。

柳本尊像下面,有十大明王像。十大明王属佛教密宗,分别是“马首明王、降三世明王、愤怒明王、大威德明王、大火头明王、大秽迹明王、大笑金刚明王、无能胜金刚明王、大轮金刚明王、步掷明王”。工匠们在雕刻这组造像时,其下半部分还未完成,却遇元兵南下,造像被迫停工,而且从此再也没有完成。但七百余年来的遗憾却留下了宋代摩崖石刻的制作步骤及技法,给后人留下参照。

柳本尊像

宝顶山第二窟是六道轮回变相窟。一位美女导游正给几位游客讲述佛家的因果轮回,说是一切众生,如不寻求“解脱”,就永远会在“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中生死相续,永无止息。众生死后,视其活着时所为的善恶而分别轮回到六个不同的境地,善者入“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恶者入“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入恶道后如还不刻苦修行证悟,就会沉堕地狱,永无出头之日。

佛教用“一切事物皆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而变化”的观点来诠释世界、社会和人生,也就有了“因果报应,转世轮回”之说。六道轮回图就是这种学说的形象体现。轮回之“轮”,是譬喻众生生死流转永无终期,有如车轮旋转不停一般。

六道轮回变相

六道轮回图分为四圈,其中心中坐着一个人,表示修行者。从中心放射出六道光,把轮盘分为六部分。每道光上有若干小圈,圈内是佛或菩萨,表示“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正中圆圈旁的猪、蛇、鸽分别代表贪、嗔、痴三毒。

第二圈为生死轮回的六道。以中间的佛光为界,上三道正中为天道,右为阿修罗道,左为人道;“下三道”中为地狱道,右为饿鬼道,左为畜生道。

轮盘的第三圈是十二因缘的形象表现,阐明了人生无常和生死轮回的因果关系,它将人生分为从“无明”到“老死”十二部分。任何生命在未获得解脱之前,都要在这个过程中循环。佛门认为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只有皈依佛门修成正果才能摆脱痛苦。例如“生苦”,表现的是孕妇正在生孩子。佛家认为,孩子倒悬于母腹内四肢不得伸展,生命在形成之初,就已开始受苦。随着孩子的成长,接踵而来就有“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病苦”“老苦”“死苦”等。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在亲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

六道轮回变相窟旁边是华严三圣造像。

高8米的“华严三圣”是宝顶山石雕的精华。“华严三圣”就是佛教中的释迦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又称“阿弥陀三尊”。左侧的文殊菩萨手托七级宝塔,塔高1.8米,重约千斤,历八百余年不坠坍。其实这是工匠在雕凿时巧妙地利用了文殊的手通过下垂至膝的袈裟起到暗中支撑的缘故。

抬首仰望,感觉三位菩萨亲切地俯下身来,关注芸芸众生。显示了菩萨悲悯无尽的气度,令人凡心皆息,皈命之念悄然而生。

再仰面看那微微前倾的塑像时,看着看着,突然就有一种向你扑下来的感觉。

华严三圣像

“华严三圣”旁一座背崖的阁楼里,宝顶山摩崖石刻中最具名气的千手千眼观音。这座千手千眼观音共有1007只手,是国内唯一的真正有千只手的观音像。而其他地方的千手观音,大多只有十几只或几十只手,只是象征性地表示手多而已。

阴暗的光线下,只见这座千手千眼观音两手合十,两手结印,两手抚膝。头上还有一双手捧着一尊佛。其余的手皆在其身后左、右、上方,像孔雀开屏般分布在88平方米的崖壁上。每支手的手心里还各有一只眼。千手表示法力无边,拯救众生;千眼表示智慧无穷,普观世界。我默默地向这尊散发着一片金光的千手观音膜拜,心无丝毫杂念。

面对这尊千手千眼观音,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既然法力无边,两只手足矣,还要那多手岂不多余?刚有此念,又立刻后悔起来,自己果真没有佛缘!面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怎能有如此妄念!赶紧礼香赎罪!

千手观音像

在千手观音旁是“释迦涅槃圣迹图”。这是一尊32米长的巨大卧佛。卧佛右侧而卧,两眼微合,安详平静,其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涅槃之时。通俗地说,“涅槃”就是死,但佛的“涅槃”和一般所说的死又不是一回事。涅槃是佛的最高境界,是修行圆满,从生老病死以及各种欲望忧虑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进入“不生不死”、尽善至美的理想境地,这也是众生皈依佛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天下虽然多处有卧佛,但都是全身像,唯独这尊卧佛的下半身隐入石岩之中。大足人的解释是,宝顶山卧佛“身在大足,手触巴县,脚踏泸州”,如同中国画的内涵一般,讲究的是“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从而显示出佛大不可度量之意。有意思。

卧佛身前有菩萨、帝释和护法等十四尊菩萨的半身雕像,其分别是:赵智凤(卷发)、柳本尊(戴方巾)、阿难、舍利子、须菩提等。需要说明的是,释迦涅槃时,并没有柳本尊、赵智凤这二位“地产僧徒”,这是大足摩崖石刻的主持者赵智凤按自己的意愿加上去的。

令我感兴趣的是佛祖身边的这些弟子,居然都是半个身子,像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一样!而且,他们或合掌微笑,或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安详静谧,皆无丝毫悲哀之态。

我悄声对朋友说,面对佛祖涅槃,不悲不愁,不这些弟子们的心态才是真正的佛家理念。朋友白了我一眼,说,在佛祖面前莫妄加评论,小心佛祖听见!

释迦涅槃圣迹图

我赶紧闭嘴。看来我确实没有佛缘。不过,佛法无边,岂止是我说话,就是我在想什么,又怎能瞒得过佛祖!今后还得要好好修炼。

离释迦涅槃圣迹图不远,是“父母恩重经变相”石刻龛。龛的上部刻有七佛像,中部刻的是父母养育子女的十种恩德,下部刻的是地狱。全龛造像以中间“投佛祈求嗣息”为中心展开,左右各分五组,分别是“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哺育不尽恩”、“洗濯不尽恩”、“伪造恶业恩”、“远行忆念恩”和“究竟怜悯恩”,表现的全都是父母对子女的无私恩情。

其中,“伪造恶业恩”造像,说的是父母为儿女操办婚事而杀猪宰羊。按佛教教义,杀生是恶业。而父母则宁肯自己入地狱,也不愿让儿女沾杀生之罪名。

这组“父母恩重经变相”雕塑是宣扬孝道,赞颂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恩重如山的经典之作。雕凿工匠以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和观察到的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为主题,极为生动地刻画了十组生动逼真的画面,把家庭生活和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再现了人间的世俗生活。

宋代的民间艺术大师们在这里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辛劳过程以写意的手法,传神于石壁之上,将世间养育儿女的生活细节提炼为父母对子女的十大恩德,并且每一幅画都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情节,使人们在观赏艺术的过程中,回忆生活,在回忆中更加深刻地牢记父母的恩德。突然,我想起,兰州黄河边也有座“黄河母亲”雕像,和眼前的这座“生子忘忧恩造像”雕塑,大有异曲同工之美。其实,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母爱,是永恒的。而且,艺术本身也是相互借鉴的。

生子忘忧恩造像中的母亲神态安详,面带微笑,令人难以想象这竟是千年前的民间作品

而旁侧的牧牛图,则是一组颇有山野情趣的造像群。摩崖中,两个放牛人相依而坐,他们身旁的一头牛正偏头竖耳,倾听他们二人的谈笑。

禅宗重在启迪人的智慧,强调“自悟”,认为成佛不需外求,只要“识得自性即是佛”。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人性”的牛也成了禅者“禅思”的对象,以牛喻禅曾盛极一时,这龛“牧牛图”就形象地表现了修禅的过程。

《牧牛图》中有牧牛情节十组,牧牛人或老或少,牵牛行走、站立、坐卧,其间还穿插了虎、猴、鸟、鹤、竹林、果树等动物、林木,生动自然。令修行者观图像,便可“调伏心意,消除贪痴”,“若见心性为驯牛即见佛”。

看后,我又忍不住问朋友:“你说我们是牧牛人还是那牛?”

朋友说:“牧为修行,牛为禅,牧牛就是悟禅。你说我们是牛还是人?”

牧牛图

十八地狱变相摩崖”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中间是地藏王菩萨,菩萨左右两侧分别是十殿地王。菩萨右手结印,左手握宝珠,宝珠绽出六道光分别射向四周,上面两道光升至壁顶覆盖十佛,中间两道光射向左右十王,下面两道光覆盖十八地狱,构成了一幅展示地藏王菩萨愿望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景象。

中国的地狱观念最初形成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原之后,其主要内容是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善恶有报。

在“十八地狱变相摩崖”中,养鸡女造像最惹人注目。这尊雕像高不到一米,表现的是养鸡女掀开鸡笼,鸡群跑出,其中两只鸡正在笼边啄食蚯蚓。养鸡女丰腴的脸上充满着喜悦和满足,将一副常见的农村生活场景展示得淋漓尽致。

不过,看着这组造像,我也极是惊诧,勤劳的养鸡女也要进入地狱?实在令人不可思议。这时,又蹭听到那美女导游的介绍,说,按佛教教义,吃肉犯戒,人吃鸡,鸡吃虫,皆是杀生,由此,养鸡也是一种罪孽。但自古养鸡又是常事,或许正由于此,工匠们虽然把养鸡女刻在地狱中,却依然竭力去表现出她内心的善良、端庄。

养鸡女造像

养鸡女造像的下面是一组戒酒图造像。只见造像中一男一女持杯捧酒坛,正在劝一比丘饮酒。这比丘想喝酒又怕犯戒,所以侧着身,手半伸,欲接不敢,形象颇为生动。

还有一个酗酒者被反绑着,一鬼卒正举刀砍其膝,画面令人怵目惊心,这些都是告诫众生:酒后会乱性,当戒之。只是这一组石刻的内容过于直接,很有些令人不忍目睹。

那美女导游正在一旁讲的天花乱坠时,朋友却拉着我要走。我不解地问:“你过去肯定干过些什么事,要不怎么不敢听导游口吐莲花?”

朋友瞥了我一眼,说:“你杀过鸡杀过鱼杀过老鳖没有?你踩死过蚂蚁逮过知了捉过蜻蜓没有?你酗过酒打过架骂过人没有?你占过便宜蒙过人没有?都有?那你也跑不脱!”

我笑了,说:“可我也我放过生、献过血、救过人、捐过款、抗过灾,我做的好事多了,入轮回,我也是进天道!”

朋友笑着说:“那咱们以后就在天道见!”

宝顶山石刻的另一处精华在圆觉洞内。按佛教说法,修佛有四重境界:自觉、觉他、圆觉、立觉。但凡到了立觉境界便可成佛,而圆觉则是成为菩萨的阶段。所以说,一个人即便修炼成菩萨,但还是不能佛,因为还有问题没悟通,还要佛来指点。圆觉洞里的雕像就是讲述菩萨向佛请教的场面。

宝顶山圆觉洞内塑像雕刻的极为精美


圆觉洞是在一大块岩石中开凿出来的,洞内颇为宽敞。正对洞口的石壁上有三尊佛像,在他们面前跪着的是明镜菩萨。洞内左右两壁为十二圆觉菩萨,都跌坐于莲台之上,头戴花冠,项挂璎珞细珠,身穿袈裟,个个端庄典雅,风姿飘逸,雕刻十分精美。

圆觉洞很深,为解决洞内采光,营造工匠们就在洞口上方开了一个天窗。阳光通过天窗,正好照在明镜菩萨身上,这也就暗喻听佛教诲而心中“豁然开朗”,也就是“开光”之意。

但凡山洞,都会渗水。为了排除渗水,工匠们巧妙地在渗水处下方刻了个托钵僧。他左手托钵,从洞顶渗落的水都滴入钵内,再通过石钵的暗孔流到托钵僧后的排水道,构思实在巧妙。

圆觉洞外,美女导游指着石壁上的一个“福”字说:“这个‘福’字很有讲究,凡是闭着眼能摸得到福字的就是有福之人。”

见到几位满怀信心去摸那福字的人中有人因没摸到“福”字而略有沮丧,美女导游立刻宽慰着说:“摸不着福字,说明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句话说得大家又高兴起来。

我悄声对朋友说:“这丫头又在忽悠人,摸着摸不着都有福,那还摸它做什么!”

朋友说:“人家讲的也不是没有道理。福本就在自己的心中,你感觉是福就有福,你认为不是福就没有福。无论什么事,态度决定心情。连这点道理都没悟清,看来你还真是缺少佛缘!”

我又瞟了那美女一眼,心想,未必她就有佛缘?

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要感谢南宋僧人赵智凤,整座宝顶山石窟没有官家的资助,皆由他一人募化经营而成。当时,北宋皇帝被虏,南宋王朝偏安江南,社会动乱加剧,而赵智凤仅凭独自之力,兴师动众,苦斗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这座瑰美的艺术宝库。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