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频道

民族英雄戚继光-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生平

2024年04月19日 靓嘟嘟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名将傅友德、蓝玉率军远征云南,大获全胜,在阵亡军官名单时,朱元璋看到了老朋友戚祥的名字,于是下达命令:“授戚祥之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任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世袭罔替!”所以戚继光生来就是将军,而且戚继光和同样生下来就是将军的王羲之不一样,戚继光绝对是历史上货真价实的名将。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为人正直,从不搞灰色收入,曾几次主动上交工作对象送来的红包,屡次获得上级表扬,几十年如一日,只靠工资过日子,当然这样过日子就意味着清贫,所以戚继光虽然是高干子弟,却过着条件很一般的生活。戚继光自幼苦读私塾,由于他家境一般,且衣着朴素,许多富家子弟都瞧不起他。但没过多久,他的同学们就得知了一个惊人的事情:戚同学已经是四品将军了。

根据朝廷规定,象戚继光这样的中高级别干部,出门必须要坐马车,可是戚继光家条件有限,买不起车,所以只好蹲在家里了。于是十岁的戚将军被迫辍学,呆在家里苦读。这时,一位老师听说了这件事,便主动表示愿意上门教戚继光读书。戚继光自然十分高兴,却又担心收费问题,但是过了很久,这位老师却从没有提过钱的事情,每天自费来往,教完走人,连饭都不吃。戚继光十分纳闷,也感到非常愧疚,一天,他花了点钱,准备了非常丰盛的饭菜,想请老师吃顿饭。然而老师看见满桌饭菜,竟然勃然大怒,不但不吃,还大声训斥道:“你家境清贫,却如此奢费,难道我到你这里是为了吃饭吗?”戚继光一语不发,立刻撤走了饭菜,老师的面孔才好看了些,他语重心长地对戚继光说道:“你虽是世袭将军,却如此勤奋好学,实在难得,我上门教你,只愿你日后坚持不懈,早日成才,报效国家,便已不负我所望了。”面对这位无私的导师,戚继光无言以对,只能眼含泪水,郑重地向老师行礼。在这位伟大老师的教育下,戚继光确立了他一生的处事准则——以天下为己任,岂计个人荣辱!不久后的一个夜晚,秉烛苦读之时,少年戚继光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以及他一生的理想: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嘉靖二十三年(1544),戚继光准备出发了,他正式赶赴山东,办理交接,就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他刚满十八岁。登州是山东沿海重镇,光驻军就有数千人,加上兼管的军屯民政,加起来大致有上万人,而且这帮人长期不打仗,都混成了兵油子,每天只是混吃等死,还喜欢搞腐败。戚继光对此十分不满,他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改革,严肃考勤制度,整顿军纪,但这帮兵油子一点都不买他的账,这是戚继光学到的第一课,这个世界上像他父亲那样的人是很少的,要想把事做好,他还有很多方法要学。

正事暂时办不了,戚继光开始跑步锻炼身体,操练武艺,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还悬梁刺股,用功苦读。戚继光正在备考,他准备参加武举考试。嘉靖二十八年(1549)戚继光参加武举乡试,一举中第,成为了武举人。这时他遇到了人生的转折,戚同学大概读书不是很好,之后的会试他是考不上的。但就在戚继光准备卷铺盖的时候,兵部侍郎杨守谦突然跑来,告诉大家:不管考得好还是考得差,统统都不要考了,同学们马上集合,抄起家伙跟我上吧。俺答来了,“庚戌之变”爆发了。在这次事变中,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写的《备俺答策》也广泛流传,获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庚戍之变”后,朝廷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务,决定调集山东、山西等地部分军队轮流守边界,之前出尽风头的戚继光自然难逃法眼,光荣中标。这是一个旁人避之不及的苦差,然而戚继光高兴地去了。

歧路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在蓟门,戚继光渡过了平淡无奇的3年,因为这里的人比他级别高的很多,他没有多少表现的机会。不过据戚继光自己回忆,他所用的战术都是在蓟门学习的,戚继光看书非常有个人特色,他是一边看一边批的,比如他看孙子兵法,孙子曾经曰过:敌人气焰嚣张,就不要去打(勿击堂堂之阵),戚将军却这样曰:越是气焰嚣张,越是要打!(当以数万之众,堂堂正正,彼来我往,短兵相接)。孙子还曾经曰过:诈败的敌人,你不要追(佯北勿从),戚将军曰:保持队形,注意警戒,放心去追(收军整队,留人搜了,擂鼓追逐)。

嘉靖三十四年(1555),军事理论家戚继光调任浙江,任都司佥书,在这里,他被抗倭首领胡宗宪看上,胡宗宪毫不犹豫地将宁绍台参将的职位交给了这个人。戚继光刚刚上任一个月,倭寇就来了。这一次他们抢掠的目标是浙江慈溪。接到消息后,戚继光十分高兴,他决定借此机会与倭寇大战一场。根据情报,倭寇只有上千人,为确保安全,他召集了上万名士兵,准备以多打少,在他看来,他的胜算是非常大的。终于遇到敌人了,戚继光十分兴奋,他立刻观察地形,布置谋划,安排攻击队形,等他准备下达命令时,却惊奇的发现,他的人全都跑光了。前锋溃败,中军也动摇了,连戚继光的副将也拉着他的衣袖,让他赶紧逃跑,再不跑就来不及了。戚继光挣脱副将的拉扯,取出了他随身携带的弓箭,从容地命令部下:“此处哪里有高地,带我去。”站在高地上的戚继光审视着眼前不可思议的一幕,人数众多的明军四散奔逃,几百个倭寇在后面穷追不舍,肆无忌惮,戚继光拈弓搭箭,拉满了弓弦,瞄准带头冲锋的倭寇头领,射出了致命的一箭,十年前的苦练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倭寇头目应声倒地,他又把手伸进了箭筒里,抽出了第二支箭。随着一道凌厉的风声,第二个头目倒地而亡,就在倭寇们被这位狙击手搞得人心惶惶之时,又一道风声伴随着惨叫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第三个人被射死了。这种狙击战法彻底打垮了倭寇们的心理防线,他们放弃了追赶,停了下来。明军看见人家不追了,顿时鼓起勇气振作精神,开始调过头来追击倭寇。戚继光这才松了口气,他马上找来部下,命令他们全力追击。但士兵们追出一段之后,却开始陆续自动返回,戚继光纳闷到了极点,便顺手拦住一个士兵,问他为什么不追了。这位军爷毫不见外,落落大方地告诉他:这都是老传统,把他们赶远一点就行了,反正他们还要来的,犯不着去拼命。这下戚继光算是明白自己面对的情况了。

这样的事情戚继光居然一连遭遇了几次,如果不是他身体好跑得快,早就被这帮兵油子给害死了。戚继光决定上书,要求重新练兵。文书送了上去,胡宗宪看过之后,冷笑一声,给了他一个让他无语的回答:“浙江人要是能训练出来,我早就去练了,还用等你来?!”戚继光思考良久,说出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胡宗宪改变了主意:“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胡宗宪被他的诚意所打动,便给了他三千士兵,让他去训练。戚继光作为历史名将,有他自己擅长的特点,韩信擅长带兵,常遇春擅长冲锋,刘备擅长奇袭,而戚继光最擅长的就是练兵。

根据《纪效新书》记载,但凡新兵入伍,戚继光总要训一段话,鼓励大家学武,“诸位都听了,练武不是你答应官家的公事,是你来当兵,杀贼救命的勾当,你武艺高,杀了贼,贼杀不了你,你武艺不如他,他便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当然,作为一名新兵,这些话你大可当是耳旁风,其实戚指导员压根也没指望你能自觉执行。思想教育之后,接下来就是站队列了,包括队伍行进转向等等,但如果你转错了方向,走错了队列,那是要打板子的,打完了也不会让你去医务室,还得接着练。练完队列后,戚教官将教大家学习号令,包括擂鼓是前进,鸣金是收兵、以及旗帜挥舞的各种意义,如果你不识字,不要紧,戚教官会教你,但如果教完了你又还给了戚老师,那就不好了,为保证你下次记住,戚教官会打你板子,直到你哭爹喊娘,发誓一定记住为止。在完成既定课程之后,下面该学习武艺了,教官都是从各地选来的武林高手,全部都是练实战的,套路选手一般不在聘请之类。考虑到大家文化程度不同,以及智商的差异性,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戚教官把学习成绩分成九等,定期考核,考核的方式是实战。规则如下:双方对打,你打赢了,就升级,升一级赏银一分,如果你打输了,就降级,降一级打五棍。该规则简单概括为:你不打我,我就打你,反正打不过战友,就要被戚老师打,横竖都是被打,还不如拼命打战友,顺便还能挣点零用钱。于是,在这种几近惨无人道的训练方法下,新兵同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都遍体鳞伤,然而正是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下,他们练就了非凡的武艺,成就了非凡的事业。而对于这支特殊的部队,后世的人们有一个通俗的称谓——戚家军。

军队训练成型,戚继光决定带他们出去逛逛,其主要目的自然不是作战,不过是锻炼实战技术,见见世面,而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台州。就在台州附近的椒江,这帮新兵们第一次遇上了真正的敌人——倭寇,这是一件让戚继光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毕竟都是新兵,指望他们打胜仗是不靠谱的。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远地超出了他的预料,由于长期以来新兵们饱受戚老师的摧残,累积了满腔怒火,心态已经接近失控的边缘。于是当敌人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他们突然意识到,发泄愤怒的时机到来了。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三千新兵如同野兽一般,瞬间便击溃了眼前的敌人,并穷追猛打,一直追出上百里外,把倭寇们赶下了海,这才算了事。在此之后,这支新军一发不可收拾,沿路高歌猛进,于台州、温岭等地连续四次遭遇倭寇,四战而四胜。但后来岑港之战,戚继光失望的发现,如果面对军事素质更强的倭寇,这三千人是无能为力的,戚继光陷入了痛苦的沉思,到底怎么样才能拥有已知可以战胜倭寇的军队呢?

戚继光曾与当时的台州知府,后来的举世名将谭纶有过一段极为有趣的谈话,戚继光(下简称戚):虽然我已尽全力操练,但经历战阵之后,我才发现,新军有很大的问题。谭纶(下简称谭):什么问题?戚:我所部三千新军中,大部都是处州(今浙江丽水)兵和绍兴兵,这两地士兵各有特点,比如处州兵,作战十分勇猛,听命从不迟疑,冲锋陷阵,非常积极,是战斗的主力。谭:有什么问题吗?戚:但他们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谈条件。谭:谈条件?戚:作战以前,他们要求必须知道作战的对手和人数,然后自行内部商议,如果认为能打,就作战,但要是他们认为不能打,即使费尽口舌,他们也绝不会卖力。谭:……这还没完,头疼的在后面。戚:相对而言,绍兴兵更加听从命令,无论打什么仗,他们从来不会拒绝,完全服从,而且不怕辛苦,扎营修城之类的力气活,安排他们干,他们就会尽力去干,且从无怨言。而在战场上,如果敌人退却,他们会主动追击。谭:遵从军令,作战勇猛,这不是很好吗?戚:但问题是,如果敌人进攻,他们就会主动撤退。谭:……戚:当然,如果敌人再退,他们还是会追,但若敌人回军,他们会再次撤退,据我统计,但凡与敌相接三十步内,即将肉搏之时,他们一般会全军退走。总而言之,关键时刻实在靠不住。谭:那你打算怎么办呢?沉默片刻后,戚继光用一声重重的叹息结束了这次谈话:“我也没有办法。”但逢作战,戚继光只能安排绍兴兵守营,然后去跟处州兵做思想工作,劝说他们奋力杀敌。此来彼往,疲于奔命,每次打完一仗,都得累得半死不活。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因事出公差,事情办完后,他没有原路返回,却兜了个圈子,准备视察民情。然而当他偶然路过一个地方的时候,却看到了一幕让他触目惊心的情景。他经过的地方,叫做义乌,他看到的场景,是打架斗殴。这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斗殴,双方参与殴斗人数累计达三万人左右,历时四个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结束,死伤共计二千五百余人。那是让戚继光永生难忘的一幕,无数平凡的义乌百姓在那一刻变得如此不平凡,他们不论男女老幼,大家一同上阵,用所有能找到的武器打击敌人,农民用锄头,矿工用镢头,连家庭主妇也拿起了菜刀,眼中冒着凶光,狂叫着冲进敌阵,大砍大杀,生人勿近。他们不但砍人勇猛,还极具牺牲精神和优良的斗争传统,父亲伤了儿子替,哥哥残了弟弟上,就连被人打到剩一口气,抬到家就死的人,临死前还要留下一句遗言:我死之后,你们接着打!后来戚继光曾对人讲过这样一番话:“我自幼随父从军,转历四方,二十二岁参加会试,正遇俺答进犯,担任警戒,后驻守蓟门,曾亲眼目睹鞑靼铁骑,来无影去无踪,动如惊雷,堪称迅猛。而后奉调入浙,与倭寇作战,此类人善用刀剑,武艺高强,且性情暴戾,确为难得一见之强敌。”然而顿一口气后,戚继光终于说出了心中的恐惧:“征战半生,天下强横之徒,我大都曾见过,却也从无畏惧。但如义乌人之彪勇横霸,善战无畏,实为我前所未见,让人闻风丧胆,可怕!可怕!”戚继光急忙赶了回去,并连夜求见胡宗宪,说了这样一句话:若准我在义乌征兵四千,倭寇之乱必平!胡宗宪略加思索,便同意了他的提议。对于义乌人的战斗精神,戚继光已经有了充分的信心,但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决定提高招兵标准条件,只有最为精锐、最为勇敢的义乌人,才能成为这支强大军队中的一员。

经过严格训练,义乌军已经具备了极强的战斗力,然而在几次与倭寇的遭遇战后,戚继光无奈地发现,虽说每次都能击败敌人,却总是杀人一千,自损八百,伤亡比例差不多。戚继光很清楚,如果单靠近身肉搏,成本太高,且很难消灭倭寇,但在那个冷兵器为主的时代,除了抄家伙和敌人对砍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正在这时,王守仁的门人唐顺之给了他一部兵书,此书据说包罗万象,但太难看懂,戚继光彻夜苦读,在翻阅其中一章之时,突然喜形于色,他终于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在唐顺之交给戚继光的那本《武》里,有一卷名为“秘战”,其中有着这样的记载:秘战者,即新名鸳鸯阵之谓也。这种全新的阵型即因此得名——鸳鸯阵。鸳鸯阵是古代军事智慧的伟大杰作,作为一个近身格斗阵法,在此后的百年之中,人们却依然无法找到破解它的方法。而这个由十一人组成的鸳鸯阵之所以能够名留军史,威名远播,是因为它不但有着极为可怕的战斗威力,而且几乎毫无破绽。这是一个尽乎完美的战斗队列,因为它有着无可挑剔的位置组合和武器装备。在这十一个人中,有一个是队长,他站在队伍的前列中央,其余十个人分成两列纵队,站在他的背后。虽说只有十个人,他们却持有四种不同的武器,并组成了五道互相配合的攻击线,在队长身后,是两名持有标枪的盾牌兵,他们用盾牌掩护自己和后面的战友,并首先投掷标枪发动进攻。掩护盾牌兵的,是站在他们后面的狼筅兵,所谓狼筅,是一种特制的兵器,形状十分怪异,以长铁棍为主干,上面扎满铁枝和倒刺,往前一挺,跟铁丝网一样,任谁也过不来。狼筅兵的后面,是四名长矛兵,他们是队伍的攻击主力,看见敌人,就使用长矛前刺。队列的最后,是两名短刀手,防止对手迂回,从侧翼保护长枪手。这是一个毫无弱点的阵型,十一个人互相配合,互相掩护,构成一个完美的杀阵,倭寇们没冲多久,就被标枪、狼筅和长矛杀死大半,剩下的人虽然还不知道这套阵法的结构和奥妙,但有一点他们是清楚的——再不快跑就死定了。宁海前哨战就这样结束了,倭寇死伤二百余人,戚家军除一人轻伤外,毫无损失。后来戚继光每次和倭寇打仗,伤亡都极其不成比例,当然,是倭寇伤亡更严重,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二十七日,花街战斗结束,倭寇伤亡一千余人,全军溃败,救出被掳百姓五千余人,戚家军伤亡合计:三人。“臣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直浙兼制军务胡宗宪上奏,(嘉靖)四十年四五月,倭贼分犯台州水陆诸处,台金严参将戚继光,共擒斩倭首一千四百二十六夷,焚溺死者四千有余。”自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二十七日,戚继光率其所部四千明军,对阵两万敌军,在无其它军队配合的情况下,五战五胜,共计歼敌五千五百余人,累计伤亡不足二十人,史称“台州大捷”。

戚家军从此名扬天下,戚继光也被我们后人视为民族英雄,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战场上英勇无比的戚将军,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个善于搞关系,迎合领导,请客送礼,拉帮结党的人。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先去拜码头,请客送礼,大吃大喝一通,然后再认同族找祖宗,大家就算是兄弟了,但是依照他的工资,绝不可能承担得起这么高的花销。所以结论就是:戚继光是一个既收礼又行贿的人。兵部有领导下来,他请客,他到兵部去,还是他请客,而酒桌上拜把子拉兄弟更是家常便饭,大家都认为戚继光够朋友,够大方,久而久之,他在兵部扎下了根,上级领导对他也十分重视。他选择投靠张居正,曾送给张居正几个美女作为行贿的礼物,搞得那些御用的历史家时分秒难堪,干脆通通无视。这就是戚继光的另一面,似乎很不得体,似乎见不得人,似乎应该谴责,但你应该知道,他镇守东南之时,“百姓欢悦,倭寇丧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因他而保全,他离职之时,“领将印三十余年,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卷而已”,他的所有收入,无论正当与否,都用于了交际,而他自己,是清白的。

张居正对戚继光扶持非常大,下属不听话了,换!副手不听话了,换!上司不听话了,换!这样就把戚继光搞成了个无人敢碰的角色,大家都对他尊敬有加,偏偏这位戚大哥还很会来事,每次京城有领导来参观,他都要亲自作陪,请吃请喝请娱乐,完事还要送土特产,据说都是用车拉回去的,如此猛料的人物,谁惹?在戚继光之前,十七年间,蓟州总兵换了十个人,平均任期1.7年,没办法,这个鬼地方,天天有蒙古人来转悠,守这里不是被打跑,就是被打死,运气好的被抓回去追究责任,实在没法呆。但戚继光就不同了,他到这里之后,只打过几个小仗,之后一直镇守边界十六年,竟然没人敢来。究其原因,还是他守得太好,刚到边界不久,他就大力推广修建烽火台,把城墙连成一片,形成了稳固的防御体系,此外,他还大力发展火器,基本上是人手一杆枪。原先在浙江打日本人,好歹还用个鸳鸯阵,现在索性就不搭理人了,蒙古骑兵每次来,还没等挨着城墙,就被一阵乱枪扫射,等你在城外跑累了,再派兵出去打落水狗,这么个折腾法,蒙古人实在受不了,长此以往,大家就都不来了。

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戚继光是个无人敢惹的角色,虽然偶尔也有几个不怕死的言官弹劾他吃空额搞钱,在军中培养个人势力等等,却始终没有结果。究其原因,除了后台太硬外,还是由于水平太高,边界没他不行。张居正死后,他称病不出,不久后,便离职回了登州老家。三十六年前,他从这里出发前往北京,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一生:先打蒙古人,再打日本人,练兵东南,横扫倭奴,驱逐胡虏,无人可挡,战功之显赫,四十年中无人可望其项背,盖世之威名,四百年后声震寰宇,万民皆知。尽此一生,能干到这个份上,实在是够本了。万历十五年(1587)二月,这位传奇英雄在家乡病逝,年六十岁。去世前留言如下: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