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曹-趁袁曹大战北伐是破局良机,只因孙策抉择错误,东吴的上限已注定
2024年04月19日 靓嘟嘟 浏览量:次
本文是长期连载的一部分,请关注我并私信回复:1 ,即可看全部文章,已经整理好。
建安五年(200年)初,孙策西征凯旋归来,他未作过多休整,而是继续准备新的扩张行动。
从时机来看,孙策的选择并没有问题,这时袁曹双方大战一触即发,是曹操后方最空虚的时候。于是孙策决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进取中原。
从孙策扫平江东的过程中,他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义名分是多么重要。
之前虽然已经及时和袁术撇清关系,但这些黑历史一时半会不可能洗白,因此他才会处处碰壁。这也是孙策急于和曹操结盟以求得朝廷封赏的原因,谁让人家掌握着皇帝呢?
如今他和曹操的关系已经逐渐破裂,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对他进行打压是必然的事。与其到时候再陷入被动,不如主动一点,来个釜底抽薪,直接把皇帝抢过来。而这就是孙策筹划这次北伐战争的目的。
从江东北伐,大约有两条路线,第一条是从濡须口北上,过合肥、寿春,进入淮河一线,第二条则是走东面的中渎水。
一般来说,江东北伐大多是选择第一条路线,拿下寿春后,就可以沿着颍水逆流而上,威逼许昌,这才是进取中原的最佳选择。后来毌丘俭起兵后就是走的这条路线。
然而孙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不走寻常路,打算取广陵,走中渎水北上,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孙策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他打算进攻广陵,实际上就是咽不下之前为陈登所败的那口气,专门给弟弟孙权报仇来了。
反正从广陵北上也并无不可,顺便还能消灭一个死对头,何乐而不为呢?
孙策到底只是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虽然之前在战场上无往不利,不管是勇武还是谋略都是天下豪杰中的佼佼者,但终归还是没有懂得务实不务虚这个道理,这或许就是年轻人的局限性,在所难免。
陈登在广陵,虽然看似距离江东很近,但他实际上威胁很小,否则的话他就不会为了避开锋芒把治所往北迁到那么远的射阳了,他并没有渡江南侵的实力。因此陈登打不打是无所谓的。
之前我们在分析逍遥津之战时曾经讲过,通过中渎水北上,对于中原威胁不大,主要是为了攻略齐地,这也是当初吴王夫差修建这条运河的目的所在。
建安的尾声(八)逍遥津之战(上)孙权为什么如此热衷攻打合肥
就算打垮了陈登,接下来离中原还是远得很,孙策为了个人情绪,做了这本末倒置的选择,着实不算明智。
而合肥与寿春就不一样了,这两座城控制着从长江到淮水的重要水道,也就是说,想威胁中原,拿下寿春是大前提。为了实现突袭许昌的最终目标,寿春远比广陵重要。
机会只有一次,错过就不会再有,孙策这个决定彻底为东吴政权划定了一个上限,以后充其量也就是割据东南以自保了。自从孙策决意攻打广陵开始,一切就已经注定了。
然而当时孙策还没想明白这个问题,他将军队聚集在吴郡丹徒,在此筹备粮草,为接下来的渡江之战做着准备。
孙策即将北上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手下文武大臣纷纷惊慌失措。这也怪不得他们,孙策的勇名素有耳闻,战绩也是有目共睹,如今本来就形势紧迫,又多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怎么能不心惊呢?
此时唯有郭嘉镇定自若,他说:“孙策在江东杀戮了不少英雄豪杰,仇家自然少不了。不过这个人戒备心不强,纵使有百万大军也都是摆设,如果被刺客盯上,一个人就能干掉他。我看他必定就是这个下场。”
郭嘉说得对不对呢?从结果看,确实一点不错。但这也有些太神了,难道郭嘉是未卜先知吗?
其实郭嘉不可能这么厉害,即使他能准确地看出孙策的性格缺陷,也不可能把他的死法都算出来。
这番话应该就是对众人进行心理安慰,孙策的威胁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既然如此干脆给大伙打打气,别被这件事分了心,先集中精力对付眼前最大的威胁袁绍再说。只不过后来他凑巧说对了,于是就被神化了。
郭嘉对于孙策的评价是很中肯的,他在继承了父亲孙坚的勇猛善战以及人格魅力的同时,也继承了他的一大缺点,那就是轻敌冒进。
当年孙坚就是因此毙命,而孙策却仰仗着个人勇武,丝毫没有从父亲的悲剧中吸取教训。
之前孙策带着十三个人遭遇太史慈等两人,明明手下都是韩当、黄盖等名将,可以一拥而上制服太史慈,他却非得和对方单挑,其实这完全没必要。
对于孙策这种作风,张纮曾提出过批评,他认为:主帅是军队的根本,应该运筹帷幄,不应该脱离主力轻敌冒进,去对付那微不足道的敌人。可惜张纮这番金玉良言孙策并没有听进去。
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三国志吴书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若只是亲临前线也就罢了,至少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虽然危险但毕竟也算是尽职尽责,然而孙策却变本加厉,又添了一个打猎的爱好。
打猎本来没什么,自古以来热爱游猎的君王不计其数,但是这个爱好配合孙策“轻脱”的性格,问题就严重了。
一般的君王出去游猎,那必然是带着大队人马前呼后拥。但孙策对安保工作却相当忽视,总是一个人就跑没影了,这就让危险性大大增加。
对孙策这种行为,虞翻看到了其中的隐患,也曾劝谏过,无奈孙策还是没有放在心上,他的大意之举最终导致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
这里说句题外话,其实孙权也有这个毛病,要不是运气好,说不定已经喂老虎了,可他还是乐此不疲。
当然,就算孙策之后没有遇袭身亡,他其实也很难打下许昌。
原因很简单,因为孙策直到四月份还没完成渡江北伐的准备,等他准备好出兵怎么也得五月份了。
然而进军许昌的路上并不是只有陈登一个敌人,拿下广陵后,还得面对下邳、彭城两座重镇才能进入中原,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官渡之战在十月份就分出胜负了,留给孙策的时间并不多,在五个月的时间里孤军深入直捣曹操的心脏,这应该不太可能做到。
因此孙策遇刺一事,并不会改变历史的发展进程。
孙策对于自身安全的重视不够,终于酿成了大祸。
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在丹徒城中整军备战的孙策倍感烦闷,为了调整心绪,开拓思路,他决定出城去打猎,顺便散散心。
初夏的江东绿意盎然,风光秀丽,望着远处辽阔的江面,孙策心情大好,于是骑着他的宝马往来驰骋,不一会就把卫兵甩开了。然而孙策不知道的是,在这醉人的美景中杀机已然浮现,三个潜伏在此的刺客已经等他很久了。
那么这些刺客究竟是什么人呢?这还得从三年前孙策初定江东时说起。
当时吴郡太守许贡被朱治所败,此人是个野心家,他不甘心领地被夺走,于是打算暗中给孙策制造点麻烦。
他给许昌方面写了一封密信,建议朝廷把孙策召到许昌做官,以免在外面成为朝廷之患。
其实许贡不可能凭这点小伎俩就把孙策赶走,别说入朝做官是孙策肯定不会答应的,朝廷本身也不太可能提这个事。
曹操对孙策一直采取安抚的态度,后来发生矛盾也是迫不得已,他怎么会在自身难保的时候故意激怒孙策呢?因此许贡注定是白忙一场。而更倒霉的是,他这封信还没送出去就被孙策截获了。
孙策拿着信质问许贡,许贡还死不承认,孙策大怒,最后将其处死。
许贡这个人阴险狡诈,不是什么善类,不过这样一个人,却也有心腹死士愿意为他尽忠。他们潜伏在民间,暗中等待复仇的机会。
这一天,孙策在丹徒城外落单,许贡的三个门客准备给他致命一击。
孙策见此三人,颇感陌生,问道:“你等是何人?”
三人回答:“我等是韩当将军部下,在此猎鹿。”
孙策顿时感觉有异,怒道:“韩当的部下我都认识,从没见过你们!”说罢弯弓搭箭,当即射死一人。
其余二人大惊,如今偷袭不成,只能硬拼了,他们举弓还击,正中孙策面颊。
正在这时孙策的卫兵赶来了,将这两名刺客斩杀,这才将受伤的孙策送回去抢救。
有一种观点认为,刺客就是郭嘉派的,否则他不可能把孙策的结局猜得这么准。
其实我觉得这应该不太可能,因为这三个人明确记载就是前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而许贡尚未和许昌方面取得联系就被杀了,因此双方应该并没有交集。郭嘉和孙策遇刺一事应该是没什么直接联系的。
孙策的大意给了潜藏在暗中的敌人机会,这次他终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这一箭伤得极重,很快孙策就陷入弥留之中了。
回光返照之际,孙策对自己短暂的一生进行了反思,他终于意识到单凭武力只能打下江东,却不能统治江东,之前肆意诛戮英豪之举也是大为不妥,想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合作比杀戮更重要。
另一方面,在自己时日无多的情况下,进取中原的梦想已然成为镜花水月,无论袁曹两家究竟鹿死谁手,江东都无法从中获益了。
现在江东的发展策略只能被迫转向,扩张的脚步要停下来,转而以维持内部稳定为主。
孙氏父子两代人历尽艰辛打下的这份基业,绝不能断送。
而就在孙策用最后的精力为江东政权的将来进行筹划的时候,他的生命也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本文是长期连载的一部分,请关注我并私信回复:1 ,即可看全部文章,已经整理好。
- flir官网(无人侦察机能在指尖起飞,猜猜有多重?)
- 铁剑(巴以冲突持续 以军将军事行动命名为“铁剑”)
- 大决战1(解放战争史:大决战之淮海战役(1)开篇语:何能“人海战术”)
- 海湾(海湾战争让中国隐忍30年?中美6次对峙差点南海决战,今局势逆转)
- 海德(海德:曾经火箭队的第一替补,为何28岁就被抛弃?)
- 叙利亚政府(霍姆斯军事学院遭袭80人死亡,叙利亚政府宣布:全国哀悼3天)
- 太原兵工厂(射程不够人力来凑抗日战争打得很艰苦,太原兵工厂立大功)
- 菲律宾军舰(震撼,菲律宾军舰刚进入仁爱礁:迎面看到一艘装满上百枚导弹巨舰)
- 马略(罗马的迷茫,马略的军事改革)
- 菲利克斯猫(重温经典游戏:科乐美宣布移植菲利克斯猫和火箭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