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朝邑-游走中国——寻觅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朝邑古城”

2024年04月19日 靓嘟嘟 浏览量:

朝邑,隶属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称朝邑镇。古称“临晋”、“五原”,经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到民国,一座千年古县城。曾经大荔县、朝邑县隶属同州府。

视频加载中...

位于大寨村的岱祠岑楼、金龙高塔

朝邑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辉煌慢慢走向落寂,其一是黄河滩涂。滚滚而来的黄河水到这里水势平坦,使得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水利发达。生产棉花、花生、粮食、皮毛等等人类生存用品,造就古城贾商云集。客店、商户、通号、车马渡船,一幅幅“清明上河图”;其二是黄河古浮桥渡口——蒲津浮桥,古时候称大庆关,具有“古城当秦晋要冲,枕山河之形势”,自建城那天起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初期,奔腾不息的滚滚黄河和潼关曾经是弱小的秦国抵御东方列国入侵的天然屏障,因此朝邑所在的这块地方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战国后期,秦国要唯我独大一统天下,黄河则成了秦国向东扩张吞并六国的障碍。于是在朝邑蒲津关架设了黄河上的第一座桥——蒲津浮桥,从而使朝邑成为秦国的堡垒;其三也是因为黄河。1959年建设黄河拦洪蓄水三门峡水库,整个上游的陕西省境内的大荔县、华阴市、潼关县、朝邑县临近黄河,渭河区域农田、村庄到成三门峡库区移民。为此,几万多人背井离乡,流浪在贫瘠的宁夏沿山沟壑区、盐碱地而吃不饱肚子悲哀着天地间命运、生计、思乡思亲之情。也为此,那座曾经被描述为宫殿般的朝邑古城以及千年建筑被拆毁,关中东部的朝邑承载的黄河文明,承载的东府文化于是在地球上消失,延续几千年的朝邑县历史从此中断。

朝邑镇大寨古村

朝邑这座古城,中华民族发源的地方之一,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演绎了一幕幕特有的故事,黄河赋予了它灵魂,而最终也是因为黄河,从而导致了朝邑古城消失。

老居民废弃古宅院落

今天驱车来到古城遗址,从朝邑镇南边的陕西农垦集团朝邑农场场部门前大坡上去,便是大寨村,而坡下朝邑农场场部就是朝邑并县之前朝邑县的旧址。

朝邑农场

据百度百科《朝邑县志》记载,昔日朝邑城内除了东街的县衙,还有陕西东府规模最大的城隍庙、文庙、岱祠岑楼、金龙高塔等以及规模宏大的皇家行宫——长春宫等等好多已经不见了踪迹,万幸的是岱祠岑楼、金龙高塔、丰图义仓这些古老的建筑因在河滩边沿高处的朝板塬上而得以保留,成为我们今天追忆那段风雨沧桑和透视历史风云的佐证。

废弃的窑洞


废弃的住宅

在这个古村落大寨子村,也被命名为传统村落,这里有许多明清时期木结构房屋的古宅,游走几条街见到一位老人,虽然行动不便,但从老人的言谈举止中他的脑海还是蛮记忆深刻的。问明我的来处便给我讲起这个朝邑古镇,怎么样的人杰地灵,怎么样的名人辈出,还有什么境内古迹等等。老人给我的启发就是赶紧起飞无人机,把著名的保存至今古迹岱祠岑楼视频拍下,金龙寺、岱祠、丰图义仓尽收眼底,昔日的辉煌朝邑,只有片刻宁静出现镜头,最多还是塬上荒凉的情景映射脚下这块土地。

院落的枣树述说着过往


创意的装饰远古绘图与苍老门楣

镜头下的黄河水路渡口蒲津关,早已散落在黄河滚滚东逝水之天涯。到是对岸的山西永济蒲州,把蒲津渡的军事地位与潼关、旧函谷关组成三角形的军事防线与永不沉没的大河浮桥——蒲州、大庆关、朝邑的枢纽格局,因黄河之滩涂发掘出铁牛而发扬光大。尤其是发掘出的四尊铁牛,其内涵极为深刻。不仅佐证了黄河蒲津渡铁索桥用舟船连接建造浮桥,浮桥铁牛系铁索、铁索连舟船开普天下建浮桥之先河,并有史以来第一次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它所展示的炎黄子孙的功绩光昭日月、彪炳千秋,更是把蒲州古城悠悠渡口码头,恰好与朝邑古城相辉相映的“黄河文化”与“三秦文化”交融结合。于是便有了蒲州古城王实甫辉笔《西厢记》故事中的崔莺莺与张生“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故事流传千古,至今不衰;更是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蒲州四座铁牛

  在这个朝邑古城保存完整的古迹——岱祠岑楼与金龙高塔处,由于看门人有事不在,终究入不了两扇大铁门近观,只有透过无人机看岱祠岑楼、金龙高塔、朝邑古城遗址(陕西农垦朝邑农场场部)、“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尽入眼牟,远处观黄、洛、渭三河自天边来,宛如三条飘带汇集于一处,一望无垠的黄河、渭河滩地,在春天气息扑面而来的田野,绿油油的麦苗正在阳光下茁壮成长,颜色各异的或是大荔冬枣、或是葡萄、或是蔬菜大棚横横竖竖,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所观到的景色就是文人骚客笔下描述出来的大部分朝邑美八景(这里对不起我只知道)“黄河秋涨、渭川烟雨、金龙高塔”。

饱经风霜的废弃古宅


古宅院落述说着经年往事

  因黄河而消失的千年朝邑古城,只能说建设三门峡水库带给这里的人们或者说黄河上游渭河入黄段大荔县、华阴市、潼关县区域痛苦经历那是义愤填膺。

黄泛区生态环境

有出版的《黄河大移民:三门峡移民始末》可以去阅读理解一下。虽然大部分库区移民1984年后逐渐返乡建设自己的家园,可那些移民们离开故土远走他乡几十年悲惨的生活,到今天又有谁为他们说声“对不起决策失误”?他们为争取权利与生存的一幕幕故事,却时常萦绕在心头。

修饰一新的老宅

在建设三门峡水库这件事情上,数以几十万计的三地移民,其中不乏耄耋和幼儿,有的婴儿还在襁褓之中就踏上了客居他乡没有依靠的落脚点,用自己悲惨的生活,换来了下游三省人民的安乐。而他们的牺牲,却换不来三门峡水库建设的初衷,致使上游黄河、渭河的生态环境每况日下。诸如在黄河主流西侧塌库严重;诸如地下水位抬高造成低洼地和土地大面积盐碱化;诸如泥沙淤积造成黄河、渭河水倒流;诸如渭河、洛河时有发生的决堤,沿岸百姓房屋、财产被冲走,庄稼被毁颗粒无收,生活无着等等现象。

潼关黄河故道

还三地移民一句“决策错了”真的那么难吗?还是上篇文章结尾说的那句话,真的希望“三门峡水库”这个水怪工程悲剧不再重演,那些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方案变得更加审慎和智慧。(卫华 文/影)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