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常住人口-“紧抱”杭州,绍兴坐不住了?
2024年04月22日 靓嘟嘟 浏览量:次
近日,绍兴发布《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引发关注。
《规划》提出,到2027年,绍兴融杭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将初步实现融杭重点区域与杭州中心城区同城发展。
根据《规划》,未来绍兴将在交通、产业、民生等多个方面,与杭州进一步融合。比如交通层面,绍兴将谋划推进轨道交通二期、杭州至诸暨市域铁路和杭绍甬高速公路等多个项目。
产业层面,《规划》提到,绍兴将协同杭州培育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光电信息、智能视觉等未来产业集群。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绍兴最新规划提出的融杭发展时间表,与绍兴此前定下GDP破万亿目标的时间表基本一致。2022年3月,绍兴市提出,到2026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万亿元。
2023年,绍兴GDP达到7791.1亿元,排在全省第4位、全国第34位,经济体量在全国城市中位于中上水平,但是离万亿目标仍有一定距离。
浙江省社科院区域经济所所长徐剑锋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到2026年,绍兴GDP要从不到7800亿元增长到1万亿元,增长速度要求比较高,估算下来年均递增8%以上,“应该说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2024年绍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坚持“跳出绍兴发展绍兴”,持续深化融杭联甬接沪,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更好汇聚高端要素资源。
绍兴“加码”融杭,被认为是冲刺万亿GDP“性价比颇高”的选项。有分析认为,通过深度融入杭州,绍兴可以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融杭背后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西接杭州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北部隔杭州湾、嘉兴与上海相望,独特的地理区位,面临加倍“虹吸”的同时,协同发展的条件也得天独厚。
由于夹在浙江最强的两座城市——杭州和宁波之间,绍兴的发展一度面临尴尬。绍兴GDP增速在2016年一度排名浙江各地市末位。有鉴于此,早前多位专家呼吁“改变打法”,采取积极的发展战略,打破地域和观念上的限制,主动接受辐射,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与杭甬融合发展。
绍兴市人大曾做过一项关于绍兴在区域竞争中的态势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着重提到绍兴“市区体量狭小、城市经济规模较小的问题由来已久”,“对下辖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明显不足,区域竞争形势相当严峻”。研究指出,调整行政区划,扩大绍兴中心城市首位度,同时主动融杭联甬,从“左右为难”到“左右逢源”,才能重塑区域竞争新优势。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史晋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杭绍甬经济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他提到,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浙江经济发展的空间战略发生转变,从强县战略转向都市战略,在这个过程中,杭州一马当先发展非常迅速,其次就是宁波,绍兴错过了扩大市区和建设中心城区的战略机遇。
在他看来,在浙江经济发展的空间战略从强县战略转向都市战略的阶段,绍兴的发展是滞后的。他说,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浙江经济发展空间战略进入都市联动战略阶段,这一战略的核心是杭甬(杭州和宁波)双城记,所以绍兴现在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同时融入杭州和宁波两个都市经济圈,为自己挣得新的发展机遇。
2018年,绍兴印发《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绍兴行动计划(2018—2020)》,提出构建“融杭联甬接沪”的区域发展格局。此后,绍兴分别会同杭州、宁波制定了实施杭绍、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探索两市跨区域融合机制。
到了2020年,浙江从省级层面出台《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全力推动三市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公共服务品质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徐剑锋提到,绍兴最近几年在“融杭联甬”上比较积极,提出了“金扁担”战略,“金扁担”的两头,一头是杭州,一头是宁波。他说,杭州和宁波是浙江两大中心城市,虽然说在人才、产业上对绍兴有“虹吸”,但近几年以来更多的是辐射,随着杭州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数字经济的发展,有不少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需要向周边辐射,绍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徐剑锋提到,绍兴有着比较好的工业基础,一些传统工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比较发达,它的地理位置又刚好处于杭州和宁波中间,非常有利于承接杭州的辐射,所以近几年,在芯片、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都比较快。
绍兴市委党校杨宏翔等人的研究发现,2018年以后,杭州、宁波对绍兴的新增投资超过绍兴对杭州、宁波的投资。研究认为,绍兴已度过被杭州和宁波“虹吸”资源的阶段,与杭州产业关联度较高并且提升速度较快,与宁波产业关联度较低,但也在缓慢提升。
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学印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从发展规律上来讲,都市圈中核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随着核心城市发展阶段变化而变化的动态过程,杭州2023年GDP跨过两万亿,根据国际城市的一般规律,溢出效应将逐渐增大,虹吸效应在渐次缩小,所以新阶段推进更高水平融杭对于绍兴的红利将会不断放大。
事实上,最近几年间,绍兴经济增速也明显提升。2021年、2022年、2023年,绍兴经济增速分别为8.7%、4.4%、7.8%,分别高于全省0.2、1.3、1.8个百分点。
当然,与杭州、宁波相比,绍兴的体量差距依然明显。2023年,杭州GDP超过2万亿元,宁波GDP也达到1.65万亿元,分别是绍兴的2.5倍和2倍多。
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刘亭看来,杭州、绍兴之间的发展落差明显和融合条件优越并存,既反映出一体化建设的任重而道远,也意味着可拓展升级的空间巨大。
他提到,特别是杭州已在以数字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培育、金融科研人才等高端资源储备、一流创业创新生态营造上,明显地走在了全国前列,许多指标甚至超过广州,仅列北上深之后,绍兴融杭同城后的提升潜力巨大。
史晋川表示,绍兴的传统制造业继续提升,需要大量的高端要素去支撑,诸如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即通常讲的微笑曲线的两端,而中间是制造。他说,绍兴不是很强的中心城市,没有太多的高端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融入杭州就可以依靠杭州来汲取一部分高端要素,建立一个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要素支撑体系,或者叫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从而来支持它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分析认为,杭州作为浙江省会城市,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产业资源,而绍兴在制造业、文化旅游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随着绍兴开始“加码”融杭,绍兴可以进一步借助杭州的辐射,实现自身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万亿之谋
作为浙江第四城的绍兴,继省内兄弟城市温州、嘉兴先后提出“五年内GDP过万亿”的目标后,于2022年喊出“未来五年突破万亿”的目标。2026年,是绍兴实现万亿目标的预计时间点,距今不过3年时间,绍兴的压力可想而知。
2023年绍兴GDP达到7791.1亿元,居全省第四;同比增长7.8%,居全省第二。史晋川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到2026年GDP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要保持在8%以上。
2024年绍兴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6.5%以上。无论是2023年的同比增长7.8%,还是2024年预期的6.5%以上,距离8%的增速显然都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绍兴在纺织、化工、金属加工、黄酒、珍珠等传统产业外,培育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引进了中芯国际、比亚迪等多个头部企业重大项目。
绍兴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绍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5%、13.2%、10.8%,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分别为41.2%、50.5%、65.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6%、11.7%,增速均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
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绍兴想要在3年内跨上万亿台阶,也并非易事。要知道,从8000亿左右跨上万亿,无锡、佛山、东莞都用了4年时间。绍兴想要突破城市能级“天花板”,难度可想而知。
2023年,绍兴常住人口539.4万人,比2022年增加4.1万人。这是近年绍兴人口增量第一次超过紧邻上海的嘉兴,跃居全省第4位。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绍兴整体上人口还是偏少。
徐剑锋提到,宁波人口已经接近千万,杭州人口早已超过千万,以目前绍兴的人口体量,绍兴要达到一万亿的话,应该也是能够做得到的,但到2026年就要达到一万亿,增长速度是要求比较高的。
据了解,目前中国城市GDP“万亿俱乐部”已有26个成员。在26座万亿之城中,刚刚跨越万亿的常州,与绍兴人口相当。截至2023年年末,常州常住人口为537.50万人。
2023年常州GDP达到10116.36亿元,比上年增长6.8%,正式跻身“万亿俱乐部”。作为全国人口最少的万亿城市,常州迈入“万亿俱乐部”,得益于其抓住了国内乃至全球的风口,在新能源赛道上取得的成绩。
2022年,常州提出打造“新能源之都”的目标。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达7500亿元左右。据统计,常州2023年新能源整车产量近68万辆,居江苏省第一,占全国的7.1%。
在业内人士看来,以绍兴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想要在3年内跨越万亿,也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徐剑锋提到,绍兴在产业上、在制造业的附加值上需要有所突破,大力发展新的生产力。他说,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绍兴也一直在努力,但在如何更好地利用杭州和宁波辐射,利用杭州人才资源等方面,还有文章可做。
谈到绍兴如何更好的与杭州、宁波协同发展,宋学印表示,协同发展的前提是分工,没有分工是难以协同的,就要找到自己特色产业、标识产业所在,只有找到自己的特色产业,然后打造产业龙头和产业链链主,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实现协同发展。
宋学印提到,绍兴一直以来有它的经典产业,比如说纺织、黄酒产业等,他说,经典产业不会衰竭,因为需求还在,只是需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去融合再生,去迭代升级。在他看来,经典产业的现代化是绍兴晋级万亿城市的抓手之一。
新材料产业是绍兴重点培育构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宋学印表示,绍兴新材料产业目前在整个杭绍甬经济走廊中的特色越来越显著。“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一个交叉点,绍兴应该把握住。”他说。
宋学印还提到,绍兴有大量的中小型精密装备制造业企业,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特色龙头产业。
此外,他认为,绍兴还可以发挥自己利用土地要素资源,抢抓低空经济勃发趋势,在临近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周边发展“三空”经济——低空经济,临空经济和航空经济。
宋学印提到,杭州现在作为长三角的四大核心城市之一,往东南方向,也就是杭绍甬方向,正在部署城东智造大走廊,以萧山国际机场为带动力的钱塘新区一带,是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的主要阵地,这个主要阵地与绍兴西部地区,可以说已经是不分你我,城市已经连绵在一起了。
在他看来,经典产业、新材料产业、精密智能装备产业、“三空”产业,绍兴如果都能抓住并形成高显著度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仅可支撑跨越万亿GDP能级”,也将在杭绍甬走廊、杭甬“双城记”中发挥更高水平的金扁担作用。
据了解,《规划》提出了十大融杭标志性工程,包括深化杭州湾南岸产业创新带、临空示范区绍兴片区、诸暨G60创新港,谋划杭绍同城快速廊道、环杭州湾集成电路集群、杭绍人才改革试验区等。这被认为是绍兴为未来发展划出了重点,而从长远看,这些无疑都将为绍兴未来发展提供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绍兴市县域经济发达,北部杭州湾沿线的柯桥区、诸暨市、越城区、上虞区GDP已过千亿,南部的嵊州、新昌也在500亿级左右,产业发展块状经济明显,大量产业分布在乡镇单元,在县域或镇域范围内形成中小规模的集群效应。
但与杭州、宁波相比,绍兴市区对各县集聚辐射作用相对较弱。有分析认为,在城市群都市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形态的当下,绍兴突破“县域”经济格局,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显得非常必要。
徐剑锋提到,绍兴下辖各县都是百强县,区域平衡做得相对比较好,所以绍兴未来可以适当地多吸收一些常住人口,特别是大学以上的毕业人口,这样的话,对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有好处。
参考文章:
《绍兴,为何抱紧杭州》,上观
《它是下一个“苏锡常”?》,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孙晓波
编辑:蔡如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