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堆集-双堆集战役陷危局,17岁副排长一声大喊:听我指挥后成军区司令
2024年04月22日 靓嘟嘟 浏览量:次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12月,淮海战场的双堆集阵地上,中原野战军与国民党12兵团正进行着一场生死决战。
被我军围困在双堆集中的12兵团犹如笼中的困兽一般,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着撕碎牢笼,反扑出去,为了制止敌人的突围,中原野战军的首长下达了死命令,一定要扎紧口袋,不能放走敌人!
为了阻击突围的敌军,战士们无不竭尽全力的拼尽最后一滴血,在交战最为激烈的前沿阵地,短短数个小时之内,解放军的一支连队便几乎损失殆尽。
看着只剩几十个人的部队,再看着如野兽一样即将冲上阵地的敌人,一位17岁的副排长振臂一呼,高喊一声:听我指挥!随即,一梭又一梭的子弹便如同离弦的箭一样飞向敌军……
在副排长的指挥下,连队犹如一颗螺丝钉,牢牢的钉在了阵地上,而时隔多年后,这位振臂高呼,挺身而出的副排长也众望所归的当上了军区司令!
那么,这位副排长是谁?双堆集之战又陷入了怎样的危局呢?
危难之时显身手
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那场双堆集之战,已经成为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李来柱仍然记忆犹新。
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以7个纵队的兵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国民党第12兵团。
12兵团的指挥官是黄维,因而也叫黄维兵团,这支部队是国军的嫡系部队,共12万人,同时还以机械化程度高,全员美式装备而闻名,其兵团下辖的18军,更是国军的五大主力部队之一。
如今一朝被我军围困,黄维自然是不会安心束手就擒,数次出动大军,借助强大的火力掩护企图突围。
12月1日,黄维兵团第18军出动了十多架飞机,二十余门火炮,配合十余辆坦克向东南方向的宋庄阵地突围。
当时驻守在宋庄阵地的解放军,是中原野战军二纵四旅第十团的一营和二营,在察觉到黄维兵团想要突围后,上级立刻对他们下达了阻击命令,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黄维兵团窜逃出去!
最初担任阻击任务的是一营,为了固守阵地,一营以血肉之躯生生扛住了敌人数次的轰炸与冲锋,但在敌方密集的火力扫射下,一营很快就只剩下了三十多个人,随着敌方又一轮轰炸,一营最后的三十多名战士也全部牺牲。
一营打光了之后,上级又火速下达了命令给二营,二营四连火速赶往前沿阵地,接替阻击任务。
在敌军的狂轰滥炸下,交火不到二十分钟,四连就伤亡了二十余人,枪林弹雨中,四连的连长宋思传和指导员翟大元先后身负重伤和牺牲,其余的几位排长也在激战中与敌人同归于尽,整个四连一下子成了无首的群龙。
眼看着敌军就要冲上来,无人指挥的战士们很明显出现了慌乱,面对这种岌岌可危的局势,作为四连副排长、年仅17岁的李来柱站了出来,只见他振臂一呼,大喊一声:“听我指挥!给我狠狠的打!”
说完,就端起机关枪向即将扑上来的敌军疯狂扫射,看到副排长如此的拼命,剩余的战士们也深受鼓舞,立刻操起武器,不要命似的还击,很快就打退了敌人的一波进攻,成功坚守住了阵地,并等到了友军的支援。
不过,阵地虽是守住了,但振臂高呼的李来柱情况可就不妙了。
英雄出少年
交战结束后,四连全连只剩下了12个人,作为副排长的李来柱由于负伤严重,被紧急送往了医院治疗。
在治疗中,医护人员在李来柱的身上发现了大小伤口有上百处,共取出了32块弹片,其中一块弹片正打在他的左眼上方,右眼更是一度失明,经过细数,人们又在他戴的军帽上发现了大大小小的弹孔共42个,可见战况有多么激烈,而李来柱又有多么幸运。
事后,李来柱所在的四连被授予了“猛虎连”的荣誉称号,而他本人也因为坚守阵地而立下了大功,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
对于这项殊荣,李来柱倍感自豪,此时的他虽然只有17岁,但是在他十余年的人生里,像这样的光荣时刻却一点都不少。
人们常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放到李来柱身上就十分合适。
李来柱是山东省莘县人,有关童年,李来柱曾在回忆录中这样说道:“我的人生是从苦难开始的。”
李来柱家是实实在在的贫苦人家,他的父母双亲都是大字不识的贫农,共生育了10个子女,李来柱就是家中的长子。
提及童年,李来柱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父亲主动砸碎了自家上供用的香炉。
在封建迷信的旧社会里,不管家贫家富,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摆香炉上供,李来柱家也不例外,但尽管家里尽心尽力的对神灵上供,贫困的状况也还是没有丝毫的改变。
有一年除夕,家里穷的无米下锅,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们,再看看日日供奉的神灵,李父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一把砸烂了香炉,烧掉了供奉的神仙画像,骂道:“年年供奉,年年挨饿,供你们有什么用!”
第二件事情就是李来柱曾经三次跟着父亲闯关东。
李来柱4岁那年,家乡发生了一场旱灾,方圆千里的土地都颗粒无收,为了活命,父母只好带着年幼的李来柱闯关东,到东北去投奔亲戚。
原本一家人以为,东北土地肥沃,足够养家糊口,但是等到了之后才发现情况完全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东北虽然土地肥沃,但是此时已经被日本人所占据,在日本的残酷统治与剥削下,东北人民的生活也一样的困苦。
李来柱前后三次跟着家人闯关东,经历了无数的颠沛流离,数次在死亡线上挣扎,但最终还是没能在东北寻得一席之地,只能被迫返回家园。
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对李来柱的影响极深,他也因此明白了一个道理:土地再肥也富不了穷人,土地再贫也穷不了权贵。不赶走日本人,不推翻压在头上的反动统治,劳苦大众就永无出头之日。
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1940年,年仅8岁的李来柱加入了莘县当地共产党领导的儿童团,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李来柱渐渐明白了很多道理,也明白了自己苦难的根源所在。
在儿童团里,李来柱为八路军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传递情报,由于年纪小,人又机灵,李来柱总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屡立奇功,因为这个缘故,李来柱时常得到八路军战士们的表扬,他也为此荣获了“小英雄”的称号。
此时,被夸赞为“小英雄”的李来柱不会想到,自己将在不久之后成为真正的大英雄,更不会预料到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军区司令。
从战士到司令
1944年,12岁的李来柱加入了莘县当地的游击队,正式走上了抗日战场,也由此开始了他从战士到司令的第一步。
在游击队里,李来柱虽然年纪较小,但是表现却十分优秀,凭借着聪明机智和过人的勇气,他曾数次化险为夷,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逃出生天。
一次,李来柱跟随游击队一起去伏击敌人,伏击结束后,在撤退的过程中,李来柱与大部队分散,落在了后面,被敌人紧追不舍。
以李来柱的本事,原本甩掉敌人不成问题,可谁知道,跑着跑着,面前却突然出现了一条大河拦路。
看着即将追上来的敌人,李来柱灵机一动,三下五除二的爬上了不远处的一棵大树,借着浓密的枝叶将自己遮挡起来。
敌人追到河边,发现了不见了人影,也非常的疑惑,见四下无人,便要去搜索那颗大树,看着敌人越来越近的步伐,李来柱一咬牙一跺脚,看准了时机,猛地向河里跳去。
敌人的子弹也随后而至,一股脑的打在了河里,幸运的是,李来柱借着水性一口气游到了河对岸,不仅未伤分毫,还成功逃过了敌人的追击。
抗战胜利之后,解放战争又很快开始,李来柱也随即报名参军,成为了晋冀鲁豫解放军的一员,并于1948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党员。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作战正式打响,在碾庄围歼了黄百韬兵团之后,中央军委将下一个目标放在了黄维兵团身上,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正是中原野战军,此时的李来柱正在中原野战军的二纵四旅十团二营当副排长。
11月下旬,中野成功的将黄维兵团围困在了双堆集方圆7公里的范围内,但以精锐著称的黄维兵团却时刻想着突围。
12月初,黄维兵团又一次企图突围,这一次选定的突围主力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而突围的方向就定在了东南方向的宋庄一线,而这里,恰好就是李来柱所在部队的驻守地。
在这场事关生死存亡的战役中,李来柱充分发挥了螺丝钉的精神,死死的守在阵地上,在所有指挥官都负伤和牺牲的前提下,主动揽下了指挥任务,战斗到最后一分一秒,成功守住了阵地,阻止了黄维兵团的突围,坚守住了对我军的有利局势。
此后,李来柱又跟随中野南下作战,渡长江,战成都,席卷大西南,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六次身受重伤,多次荣立一等功。
1955年,23岁的李来柱被授予了上尉军衔,继续留在了部队里,三年后的1958年,李来柱所在的部队接到了修建十三陵水库的任务,一天,李来柱正与战友们在劳动,突然看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人也来到了工地上。
看到毛主席,战士们都激动不已,都争着抢着要上前和毛主席握手,而毛主席在众多的人群里一眼就看到了李来柱,看着李来柱高大挺拔的身姿,毛主席不由得赞扬道:“这才是标准的军人”,随后又问起了他的姓名。
当听完李来柱的回答后,毛主席高兴的赞扬道:“好,这个名字好,继往开来,中流砥柱!”
毛主席当时未必就能预料到李来柱的未来,但李来柱后来却真的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成为了中流砥柱。
此后几十年里,李来柱一直留在军队里,从连副政治指导员,到团政治指导员,再到副团长,团长,师长,一步一个脚印的晋升。
1988年,在国家的二次授衔中,李来柱被授予了中将军衔,5年后的1993年,李来柱正式就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并晋升为上将,实现了数十年前毛主席那句“中流砥柱”的预言。
从战士到副排长,再到军区司令员,李来柱用半个世纪的时间书写了一位农家子弟的传奇,当然,这不仅仅只是他一个人的传奇,也是那个年代无数革命英雄的一个共同缩影。
看完李来柱从战士到司令员的故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
李来柱——百度百科
双堆集战役——百度百科
《李来柱上将:幼年疾苦 三闯关东 当上儿童团长》——祖国网
《大决战关键时刻,埋藏在国民党军中的“定时炸弹”爆炸》——祖国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